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

  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

  城市管理就像是用智者之笔

  为文明社会画像

  一笔一划间写满了“匠心”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也恰逢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成立10周年。十年成长伴随苏州飞跃发展,十年治城见证苏州美丽蝶变。为全面回顾、总结成立十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组织开展“十年十人”寻访活动,进一步凝心聚力,凝聚发展共识,助推工作创新发展。

  今起,我们将持续推出

  “十年成长 匠心治城”专栏

  把镜头对准那些平凡而动人的

  一线管理者“群像”

  回顾总结我市城市管理经验

  推广市容市政优秀文化

  展示卓越城市管理者风采

  让“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

  在城市管理的每个岗位上落地有声

  本期集体:地下管线工程信息小分队所属单位: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组建年限:15年

  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有序运行的“生命线”。它们纵横交错,有时连一些管线所属的管理方也难以说清确切位置和使用情况。而在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有一个“智能宝库”,把深埋地下的每条管线“家底”摸得“门清”,为市区7000多公里地下管线的管理和维护装上了“智慧眼”。这个“宝库”的打造者,是一支每天与繁杂数据打交道、平均年龄刚过30岁的年轻队伍。

  市管线所工程信息科团队

  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

  调试、完善两个月后即将启用的

  “移动管线”手机App

  从今年2月份开始,小分队3名成员就一直在为这款App而忙碌:科长陈默负责统筹、协调各项事宜,完善App功能;团队中另外两名小伙冯子悦和谢天赐则忙于与管线单位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测试,不断提出优化方案。这款App启用后,管线管理单位和市管线所相关管理人员就有了随时随地查询和报送信息、实现动态管理的“掌中宝”。

  陈默说

  实现便捷化操作和智能化管理

  离不开前辈“老法师”们耗时3年

  牵头开展市区地下管线普查探测工程的强大支撑

  “我在2007年进入这个部门,一待就是10年,有幸参与了这项工程。”陈默介绍,为了告别地下管线“家底”不清的历史,从2005年开始,原工程信息科的技术人员率先组织开展了苏州市区地下管线普查探测工程,完成了106条主次干道地下十多种管线的探测工作,每一根管线的作用、规格、材质、下埋方式、管段位置、修建时间、所属单位等统统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在这方面

  苏州起步远远早于国内大部分城市

  “苏州市地下管线普查探测工程及信息管理系统”

  获得了国家测绘局、中国测绘学会颁发的

  “测绘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苏州经验”曾为不少城市所借鉴

  信息管理系统的生命力

  在于数据的动态管理

  成千上万组数据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城市和地下管线的运行安全

  从最多时的5名成员,到现在的3名成员,工程信息小分队十年如一日跟踪并完善数据信息:其间,他们陆续开展了干将路地下综合管线探测工程、苏州市管道路地下管线补测工程和人民路综合整治工程地下管线探测项目等,数据库里“身份信息”详实的市区管线从10年前的2000多公里,增加到了目前的7000多公里。去年年底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范围内5个综合管廊项目完工,核心数据也被第一时间录入库中接受动态管理。

  为了更加便捷、精准、科学地

  管好这片庞大的“地下城”

  工程信息小分队充分运用技术优势

  与多部门协作

  打造苏州市地下管线综合协同监管系统软件

  这个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资源,初步探索了面向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各部门的协同管理,实现管线基础信息、业务信息“一张图”。启用后,该系统拿下了“2016年度中心城市科学发展创新奖单项奖”,为团队工作的不断提升注入源源动力。而“移动管线”App启用后,苏州市地下管线综合协同监管系统软件中的大量重要功能也将搬到手机终端进行操作。

  “从以往管线施工需要在地图上手动标记、反复分析,并查找无数材料小心复核才能确保安全合理,到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全方位打造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生态圈,定位检索就能‘透视’任何一段管线的‘真容’和参数,迅速锁定施工风险点,管理方式的智能化改变,反映了所有地下管线管理者的智慧升级。”从业多年,这是陈默和同伴们最深的感触。

  (更多内容请关注苏州日报10月23日A01版)

  文字来源:苏州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