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以拟象形式所立的“象”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象所含的意蕴。象思维的具体实施是怎么样的呢?以简驭繁来把握天地自然的规律性,万事万物的整体性、丰富性与联系性。

象在中医,贯窜在气、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诊断、方药、针灸、治法等各领域。我们从肾阳须守位这一生理特性来进一步了解中医的象世界。

肾阳须守位

首先肾之象先给它定一个基调,肾五行属水,时间对应冬天跟一天的晚上。一天的晚上又叫做阴中之太阴,什么叫太阴呢?就是晚上我们站在地平线上是看不到太阳的,但看不到太阳的时候能看见月亮,月亮又叫太阴。它配的卦是坎卦,坎卦是两个阴爻一个阳爻,就是中间一个阳爻上下两个阴爻。

它的方位是北方。刚才我们讲的是肾阳。阳气处在水中,处在冬天、处在晚上、处在北方,你说是一个什么意象,它就像太极图黑鱼之中的白眼。形象一点地说等于冬天里的一把火,黑夜里的明灯,那你说肾阳重要不重要?

肾阳需守位指的是什么呢?这肾中的命火,或者我们又叫肾阳,适于潜藏而不适于显露,也就是说坎卦中间那个阳爻,含于肾中,潜藏内蕴,要发挥它的温煦、激发、推动与气化作用。

为什么肾阳需守位?

肾阳为什么那么强调守位呢?在五脏六腑之中,尤其是五脏之中,肾的位置最低,那么肾的阳气功用就最大,为什么最大?别忘了,阳代表火,火有一个特征-“火曰炎上”,只有位置最低的那个脏,它的火才能从下向上,温煦五脏六腑。

冬天地面那么冷,为什么呢,其实冬天的时候阳气都进到了土里面,地平线以下是暖的,地面是热的,所以肾阳有点像冬天藏在土里面的那个阳。再进一步,我们既然说肾阳的或是命火,宜潜而不宜露,其实它的潜台词就是,这个火易动难藏,很顽皮,经常离位而生事。

到了这里,其实我们还需要铺垫两个概念,就是相火的广义跟狭义。什么叫相火呢?其实广义的相火指的是肝、胆、肾、三焦火。狭义的相火指的是肝、肾火。说相火不一定是病态,关键有没有两个字,那是两个什么字呢,“妄动”,假如说相火妄动就意味着是相火离位了,我们说肾阳宜守位,这里指的就是肾中的火。

其实肾中的火还有一个名称,叫做龙火,就好像肝火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雷火,肝配震卦,震为雷。你说肾为什么是叫做龙火呢?我们想象一下,龙,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是虚拟的生物,其实它的原生态应该是古代的恐龙。恐龙是可以在水上,可以在陆地,也可以腾飞于天空。但是它的生活常态应该是在水里面。水中的动物最动的是龙,所以用龙来比喻藏在水脏之中的那把火。阳宜守位指的就是龙火宜潜。

但是你说龙火妄动有什么征象呢,龙火妄动其实有两种状态,一种就是我们很熟的是阴虚火旺,假如用形容的话来表达就是“水浅则龙升”,水浅困不住龙,龙就腾飞了,龙火就上炎了。第二种,以前的教科书很少提,但是随着最近十年八年火神派的兴起,这种概念对很多中医人来讲不太陌生了,叫做阳虚阳浮,阳虚阳浮古人的表达就是“水寒则龙起”,什么叫水寒则龙起呢,

实际上是把龙拟人化了,你看假如把人放到浴缸里面,最舒服的就是浴缸的水是暖的,假如浴缸的水是热的,我们人会弹起来,但假如浴缸里面放的是冰水,我们人一样会弹起来。现在水寒则龙起,其实也是做这种比喻。

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我们很多人觉得-阳虚不是寒吗,阳虚为什么容易浮?其实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思考来看看,阳不是阳气吗,我们看看气体是什么样的。当气体一少了,一稀薄,它就上浮外散。气体一稠密它就向下内聚。

同样是这样,阳少了它就容易上浮,一上浮就表现为上部、外部的热像。但由于阳上浮了,内部、下部是空虚的,所以实际上它的病理机制是上热下寒,外热里寒,那个所谓的热是假热。所以,阴虚火旺的治法,我们就很简单,滋阴潜阳。

什么是引火归元?

假如按照阳虚阳浮的治法,我们应该怎么治呢,大补阳气,然后让阳气归根,这就是古人说的另一句话叫做“水暖而龙潜”,这个潜字代表的是水暖则火自归源的意思。

那么这里又出来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引火归元,好像从道理上有点怪,你说你不是补了阳吗,补了阳气的趋向是向上走的,你为什么现在补了阳,阳气反而往下走了呢?其实我感觉这个是跟物理上的引力那个效应差不多。

那我们想想,为什么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其实是因为太阳的质量大于地球,它的引力就引着地球,同样,地球的质量大于月亮,你月亮就围着我转。

我觉得阳气在人体的分布,也是受引力的作用。首先别忘了心的阳气是最旺的,它叫阳中之太阳,你看肾叫阴中之太阴,两个的阳气量的差别一目了然。阳的特征本身就向上,心的阳气又旺,所以它容易把下部的阳气往上引,假如你补了肾阳,肾阳充足了,至少它有力量跟心阳、跟上部的阳拔河。假如更充分的,甚至可以把上部的阳拉下来,这个就是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有哪些做法?

引火归元一般怎么做呢,假如按火神派的操作一般是这样,他们很信奉一句话叫做“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里的权指的是秤砣,从道理上是对的,你用比较大剂量的桂、附、姜一下补足了阳气,阳气足了它自然就下沉。

但问题是,大剂量的“大”那个度怎么把握,这对于初学者,或者是对药物质量没那么太大信心的人,对于这个度的把握,恐怖就心中会有点打鼓,除非你在这方面的用法用得很纯熟,所以这种“治下焦如权”一下就上很大量的,恐怕一般在体系内工作的医生,愿意冒这个风险的不一定很多。

那么有没有一些方法,我不用那么霸道,我相对的王道的方法,也能起到补火而阳气不会上升,或是不会导致上火这种呢?有!

以土伏火

第一种是以土伏火,别忘了,龙火是水中火,水中之火,古人的形容,你看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火是液态的呢?-油中之火,油点燃的火,你用水来灭它是灭不了的,用什么来灭,只有用土来压。

你说用土来压火,有没有代表方,有,四逆汤就是,你看四逆汤首先附子,附子我们都知道,大热纯阳,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够猛了吧?但是你看用什么来配它,第一个是干姜,干姜是温中的,温中就是温土。

同时干姜是晒干的,干了就有一个内敛的作用,所以叫做守而不走。用它的守而不走来制约住附子的走而不守。好,你给我走吧,但是你在躯体里面走,不要走得太远,太开。

另外别忘了还有一个炙甘草,炙甘草是补中的。补中的其实也是用土来镇住了下面的附子,让附子不要往上浮。但是你说这种做法有没有效呢,按道理是应该有效的,但是要看方位。

潜阳敛阳

比如,南方人比北方人容易上火,你纯粹的以土压火,可能是力度不太够。那下一种方法就出来了,叫做潜阳敛阳,潜阳敛阳的意思就是说:在桂、附、姜这类补阳药的基础上,加上重镇的或是内敛的药物,把火往下压、往下潜。代表性的药物比如像什么呢?

龙骨、牡蛎,其实比较龙骨、牡蛎、磁石这一类,最到位的应该是龟板。对于龟板的用法,郑钦安里面,是把封髓丹与潜阳丹组合起来成了潜阳封髓丹,它就是用龟板的。

为什么用龟板呢,其实另外一个医家吴鞠通有一个比较好的解释,它大概的意思是这样,你龙火,龙是水中生物中最动的,而龟是水中生物中最静的,那你龙火动了要怎么办呢,以静制动,以最静的压制最动的,所以吴鞠通本身也喜欢用龟板。

另外还有一个是砂仁,砂仁在潜阳封髓丹里面有出现,可能很多人一听砂仁不明白了,这不是去湿药吗?行气药吗?放在这里干吗?其实砂仁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是什么,纳气归于丹田,就等于说不但把你潜回去,我还把你那个安安稳稳地放到了丹田,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功用,我发现现在教科书可能有的解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砂仁有安胎作用,但它怎么表达?叫行气安胎,你说行气安胎听起来舒服呢?还是纳气安胎舒服?别忘了纳气的位置在哪里,在丹田!丹田对于女的是什么位置?位置就是子宫。所以砂仁用得好,有纳气归元,让元气归缩丹田的作用。

你说假如我用了以土伏火,又用了潜阳敛阳,阳气不上冒了,但是这个阳虚阳浮的人,假如真的比较重,我又不想用大量的桂、附、姜,只用常量,有没有方法,用其他的形式来做到,最终效果跟大量的桂、附、姜差不多呢?

艾灸

其实有,就是艾灸。等于说你在基础方补阳的基础上,我另外再加上艾灸的方法。那么常用的穴位大家都可能清楚,像什么命门、肾俞、神阙、关元,别忘了加一个涌泉。为什么加涌泉呢,涌泉的作用是引火归元。

你说涌泉我给它是一个温热的东西,应该增加的热量,为什么会引火归元?其实它的原理跟刚才那个引力是一样的。我在脚板底艾灸,等于脚板底的阳气慢慢就多,当脚板底的阳气一多,它就可以跟上部的阳气形成一个拔河的力量,当我的力量比上部大,我就能把上部的阳气往下引了。

这就是引火归元。

中医就是这样,人象、藏象、病象、药象、方之象、针灸象,象与象相连相扣,形成了中医厚重实用,博大精深,妙理纷呈,又意趣盎然的象世界。所以学会观物取象,触类而通,以意为法,法象而行,最终能够得象悟道,就是学习中华文化与中医的基本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