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人心中

  唾液不止祛病强身

  还能美容养颜呢

  本文来自周刊君大家族壹读

  (ID:yiduiread

  最近,国外一位送餐小哥肠子有些青,因为悔恨。

  图/人民日报客户端

  对客人的食物吐口水,是无良送餐员、饭店服务员报复客人的唯一手段,目的主要是恶心一下对方,相比往食物里擤鼻涕、小便,吐口水算是相当“客气”的做法了。

  吐口水的行为当然可恶,但最高18年的监禁会不会夸张了?对此,国外检方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图/人民日报客户端

  吐口水=投毒?还要法医鉴定?中国人民笑了。

  要知道唾液可是好东西呢!

  神奇的唾液

  

  唾液,俗称口水,北方方言哈喇子,是由动物口腔唾液腺分泌出的液体物质。中医称之为“津”,认为唾液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素问·经脉别论》中有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翻译成中文:口水经过五脏六腑来守护你的健康,实乃上呈养生佳品!女人最爱的滋补神器燕窝,有效成分就是燕的唾液。

  在中国古人心中,唾液不止祛病强身,还能美容养颜呢!

  警告:请勿模仿,并认真阅读下文。图/百度百科

  现代医学证实,唾液中确实含生长因子,有促进上皮细胞及多种细胞的增殖作用。除了生长因子,唾液还含有杀灭细菌的抗菌酶,以及免疫小卫士白细胞。所以健康人嘴里的伤口(如拔牙创口)愈合特别快。

  有这么自然健康又廉价的美容神器,还做什么美光针?天天用口水洗脸就好了呀~

  且慢!!还是那句老话,唾液中生长因子的含量因人而异!而且唾液中还有消化酶(人家本来也是促进食物消化的),有些“敏感肌”可能承受不了唾液里的消化酶,轻则刺激、重则腐蚀皮肤。

  但皮肤出现外伤却没有干净水清洁,舔一舔也是可行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抗菌酶、白细胞真的可以消毒,舔食也能以物理的方式去除较大的表面污染物,不过一定要自己舔,因为唾液中除了电解质、黏液、抗菌化合物、各种酶,还有细菌和病毒!

  所以,唾液偶尔粘到健康的皮肤上没什么大问题,But!进入嘴里就不太乐观了。

  危险的唾液

  

  如果告诉你龋齿可以口口相传,你的脸上会是什么表情?

  龋齿不只是食物对牙齿的侵蚀,还需要特定的细菌参与才会形成龋齿,有研究证实这种细菌甚至可以遗传,不过不用怕,绝大多数人的口腔里都有菌群,细菌无处不在,也有好有坏。

  但是壹读君真不敢保证100%人类口腔都有细菌,有研究发现,剖宫产的婴儿嘴里细菌量为“0”,所以,如果一个剖宫产降世的处女座,口腔没有细菌也不是不可能的~

  龋齿毕竟不算大病,但有些病你一定不想得,比如乙肝。有人说了,乙肝不通过唾液传播!医生都是这么说的!

  术业有专攻,医生也有专攻。图/新闻截图

  首先,唾液里的乙肝病毒比血液里少 ≠唾液里没有乙肝病毒。

  其次,你咋知道我的免疫力不比一般人差呢?

  最后,你咋知道乙肝病人的唾液里一定没有血液呢?在中国大批民众都有或多或少的口腔问题,最常见的是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其中牙龈出血检出率高达77.3%。

  图/论文截图

  假设两个牙龈出血的人共餐制,一个有乙肝,一个没有,那么≈乙肝患者的病毒以血液+唾液的计量,混在食物或水中,进入并攻打另一个人的口腔黏膜伤口。

  当然,这不代表另一个人100%会得乙肝,有的人在江边走一辈子都不湿鞋,但你怎么知道,你一定是那个永远不湿鞋的人?

  因为我打了乙肝疫苗!好哒,下面我们再来聊聊,目前还没有预防疫苗的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证件照 来源:wiki百科

  幽门螺旋杆菌存在于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患者身上,超过80%的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然而,国外研究表明,长期“饲养”幽门螺旋杆菌,可能获得胃癌,另外还可能附赠十二指肠溃疡、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

  图/评论截图

  虽然研究数据表明,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癌的风险仅为1%~2%,但幽门螺旋杆菌在中国的感染率高的离谱,70%只是医院方面粗略统计的结果,更多人胃里养着幽门螺旋杆菌还不自知。

  所以分餐很重要!!!就是因为共餐制会传播多种疾病,所以“信奉细菌致百病”西方国家多实行分餐制。

  而中国则是分享口水的共餐制,怎么办?国情如此啊!

  壹读君严肃的告诉你:呸!

  图/图虫创意

  分餐制的鼻祖——中国

  

  说到分餐制,很多人会觉得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但是各位知道吗?咱中华民族绝对比西方更早实行分餐制。

  说到中国的分餐制,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因为考古学家在殷墟出土的陶器碎片中发现了大量陶制鬲,这些鬲的容量仅够一人一餐之用,由此,考古工作者推断,远古时期起,中华民族就开始“一人食”了。

  汉朝时期,分餐制的发展达到顶峰,考古发掘的汉朝壁画提供了明确的佐证,当时的人都是席地而坐,一人一案。即使只有两个人一起吃饭也要分案而食。

  《史记·项羽本记》中描写的“鸿门宴”中,项王、项伯左向东,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这5人一人一案。下面请欣赏舞剑表演——《意在沛公》,表演者项庄同学。

  “一人一案”。动图截自《秦时明月》

  “一人一案”,你说的是指贵族吧?非也!《史记·田叔列传》中有云:

  

  ......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

  

  据国家博物馆著名讲解员河森堡介绍,在国家博物馆里就有一件体现中国古代分餐制的文物——青铜染器。

  青铜染器,图片截自《圆桌派》

  为啥叫染器呢?青铜染器其实是汉人用来吃火锅的,由于当时的酱料被称为“染料”,盛装“染料”的器具也就成了“染器”,而沾酱这个动作在古代就被称为“染”。

  动图截自《圆桌派》

  而“染指”这个贬义词的由来,就是源于古人讲究卫生的分餐制度。

  动图截自《圆桌派》

  那后来怎么就变成共餐制了呢?

  秦汉至隋唐开始,西北少数民族携同桌、椅、板凳进入中原,被称为“胡床”、“胡坐”,虽然浪费木材,但广受欢迎,毕竟舒适度摆在那里嘛,这也使得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悄然改变,但此处不能说“桌、椅”就是改变中国共餐制的始作俑者,因为当时还有一批忠实的分餐爱好者,誓死将分餐进行到底。

  这群分餐爱好者主要分为三类:

  一、古代处女座

  宋朝有位大书法家名为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据《宋史》记载,米芾“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在当时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可是相当的不接地气,然而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贵族(包括自以为是贵族and拥有贵族心)最起码的生活准则。

  二、高级领导

  

  中国古代,任何朝代的君王,从脾气、爱好到智商能力,甚至性别都不相同,但是他们却拥有一个与常人不同的共同点,吃饭永远独占一席,除非他恩准,否则外人绝不能与他共餐(恩准了,人家也只敢在旁边坐着)。

  三、古代高材生

  

  在古代,佛门弟子堪比古代大学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文武全才。中土的佛门弟子一直采用分餐制,开斋前还要集体咏唱《开斋咒》,餐桌礼仪更是规范,不能发出任何声响。

  据传,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曾到寺院观摩,看到僧人们就餐的场景,不禁感慨:“三代礼仪,尽在于此!”

  在上述分餐者的努力下,到了唐代分餐的概念依然存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作者:南唐画家顾闳中

  但是,从宋元明清开始,中国人的个人卫生观念越来越弱,并开始了“万恶”的全民共餐制。

  “食不语,寝不言 。”自古,孔圣人就这样教导我们。

  2012年颁布的《八项规定》,使80%的机关单位都取消了年终聚餐,这一举措,除了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倡导勤俭节约,还为全体党员、干部及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着想啊!

  参考资料:

  彭中斗.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之我见[J]. 河北中医, 2003, 25(11):815-815.

  吉建新, 廖伟娇. 唾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测定[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7(3):310-312.

  Marcone, Massimo F. (2005)."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dible bird's nest the "Caviar of the East"".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38(10): 1125–1134.

  Boron, Walter F. (2003).Medical Physiology: A Cellular And Molecular Approach. Elsevier/Saunders. p.928.ISBN1-4160-2328-3.

  Marshall BJ, Warren JR (June 1983). "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i on gastric epithelium in active chronic gastritis". The Lancet. 321 (8336): 1273–5. doi:10.1016/S0140-6736(83)92719-8. PMID 6134060.

  Marshall BJ, Warren JR (June 1984). "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i in the stomach of patients with gastritis and peptic ulceration". The Lancet. 323 (8390): 1311–5. doi:10.1016/S0140-6736(84)91816-6. PMID 6145023.

  Sweet, Melissa (2 August 1997). "Smug as a bug".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Retrieved 28 January 2007.

  Blaser MJ (2006). "Who are we? Indigenous microbes and the ecology of human diseases" (PDF). EMBO Reports. 7 (10): 956–60. doi:10.1038/sj.embor.7400812. PMC 1618379. PMID 17016449.

  李树纯, 李心海, 仲书官,等.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分析[J]. 病毒学报, 2012, 28(1):7-14.

  胡涛, 李罡, 周学东. 在不同牙周出血状态下唾液乙肝病毒浓度的比较研究[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4, 14(4):197-199.

  张丽, 张建中. 中国检验幽门螺杆菌感染方法诊断效能的分析[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 15(6):649-654.

  王海雪, 周慧霞, 左亚新. 浅谈口腔门诊的感染管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7(2):49-50.

  张文军, 缪晓辉, 吴文雅,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唾液、尿液、胃液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定量检测[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4, 22(6):391-392.

  高纪洋. 生活方式视域内的器皿造型样式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3, 34(6):137-141.

  丁燕, 薛伟. 中国分餐制的源流[J]. 烹调知识, 2004(3):8-8.

  李开周. 从分餐制到共餐制[J]. 中国烹饪, 2014(3):116-117.

  图虫创意 x 正版图片联盟 x 中国新闻周刊

  值班编辑:万霁萱

  

  天价女主播栽了,斗鱼和虎牙一起掉坑里了……

  

  沙特记者遭残忍肢解死亡后

  北京大学书记校长同日换帅,季羡林曾为新校长“三天不出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