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族一家亲 携手开创彝乡脱贫路

阿诗玛文化发源地、撒尼文化传承重镇……作为少数民族高度聚居乡镇,石林县长湖镇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达94%。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民族文化成为互融互助脱贫致富的源源动力。

多角度帮扶村民发展产业

“我们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汉族人却能说一口地道流利的彝族话。”村民口中的“他”正是长湖镇老寨子村小组组长李春。能说流利的彝语,源于李春的妻子是彝族,更源于李春有入村进户与彝族同胞共进退的“习惯”。

烈日田边,李春正在查看苗地土壤。继第一次把雪莲果引种到长湖镇之后,他打算再从湖南湘西引入“八月瓜”试种,“这是湖南的野瓜品种,也叫‘土香蕉’,食用和药用价值都高。我打算先种了试试,村民觉得好我再带着他们种。”这种想要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行动,李春已不是第一次。近年来,他突破传统玉米种植,把雪莲果和百香果带到田间地头。目前,由他牵头成立的红红火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带动长湖、圭山两地共50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上万亩雪莲果,每亩净收入比2017年增加500元。

扶持贫困户发展林业经济,实现多种经营,是长湖镇脱贫攻坚会战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镇党委整合县级多方帮扶资源,从多角度帮扶村民发展产业。县科协投入15万元帮助5户贫困户发展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县教育局投入17.5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人工菌栽培10个大棚;县扶贫办投入48万元实施苹果种植项目602.9亩。对有种植烤烟意愿的76户贫困户,由中叶合作社和金叶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支持,种植烤烟587.12亩。引进石林坤达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引导全镇上下发展辣椒产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种植辣椒283.2亩。镇政府从运转经费中挤出7.5万元,下拨到各村委会专门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新产业;开展产业扶贫培训4期,培训人员达441人次。

长湖镇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能种烤烟的就种烤烟,能种辣椒的就种辣椒,能外出务工的就务工。镇里为每家每户制定了脱贫工作计划,根据贫困户土地条件、劳动力、技术水平,确定具体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

努力让村民住得新住得好

从残破塌陷的三面土坯墙,到白净坚实的砖体墙;从饮用自来水,到壁挂式净水器。新居入住10个月以来,长湖镇宜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毕学华对如今的生活仍是感慨万千。

“修缮以后的室内家具好多都是挂钩帮扶单位给我们买的。”一入家门,毕学华就指着家里的沙发、床、凳子、电视机说。由于老毕患有肺心病、两个女儿又在外读书,家里的种植农活几乎都是老伴一人在做。对于原本就贫困的一家人来说,置办更新家具难上加难。对此,宜政村结对挂钩单位县政务局整合多方资源,为全村5户贫困户筹备置办了家具和二手家电,在解决基本住房问题的基础上,努力让村民住得新、住得好。

如今,老毕家的7亩田里种着玉米,帮扶单位和企业赠送的20只鸡苗也即将出栏,政府拨付用于购买种子的每人3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已于4月到账。

秉承生态发展的理念,在脱贫攻坚关键期,长湖镇以加大生态修复保护为基准,积极争取相关生态建设项目,并与脱贫攻坚工作相衔接。为全镇贫困户(含已脱贫户)免费配送节能灶136个;以510元的价格为贫困户安装价值1510元的太阳能热水器106套;促进清洁能源使用,减轻贫困户经济负担。此外,长湖镇还以“乡镇团委+爱心企业”的筹资帮扶模式,鼓励企业为大学生发放每人4000元的“爱心助你上大学”奖金,解决了贫困户家庭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来源:昆明日报 胡耀元报道

编审/校对:朱永发、侍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