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时期,坦克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诞生了不少其他的支援武器,比如说自行火炮和火箭炮已经成熟使用。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的T34多管火箭炮仅有36根炮管,分两层排列,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管风琴被横置在坦克炮塔顶端。

二战时期,盟军装备的最有知名度的坦克是来自苏联的T-34系列和美国的M4谢尔曼系列。M4谢尔曼系列生产了4.9万辆,T-34系列则生产了超过8.4万辆。

在战后,这两款坦克对许多国家的国防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地区或者国家在使用这两款坦克,这两款坦克无疑是世界坦克舞台的王者。二战时期,坦克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诞生了不少其他的支援武器,比如说自行火炮和火箭炮已经成熟使用。

与苏联知名坦克名字一样的“管风琴”

说到二战时期的自行火箭炮,也许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想到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确实,这款诞生于苏联的武器在每次大型战役中都会给敌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威慑,也因此成了德军士兵的梦魇。但实际上二战中参战的自行火箭炮并不止这一款。

除去"喀秋莎"火箭炮,在西线作战的盟军士兵心中,最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敌方沉重一击的便是T34"管风琴"多管火箭炮。这款火箭炮的工程代号恰好与苏联的T-34坦克同名,因此西线战场上经常会出现"M4坦克上装着T34"的奇观。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后,数以万计的盟军士兵远跨重洋登上了欧罗巴大陆。各种坦克、火炮也随之抵达遥远的欧洲战场,接受战争的洗礼。随着一次又一次战斗的打响,这些装备逐渐暴露出其不足,也立即被升级、改装。M4谢尔曼坦克正是在战斗中衍生出了多个针对不同场合使用的型号。

随着战事的发展,盟军的逐步推进,战斗从最早的海滩、山地,逐渐转移到城市。这时,德军似乎找到了应对盟军大规模攻势的方式:依托城市建筑节节抗击盟军的进攻。参战盟军受到相当顽强的抵抗,伤亡惨重。已有的坦克在很多时候不得不被投入战场,却总会因为德军大规模装备的反坦克武器击伤、击毁。

对盟军坦克部队有致命威胁的德军反坦克炮

当时德军的反坦克武器也不弱,有致命的反坦克炮,还有坦克,反坦克炮,甚至还配有单兵反坦克火箭,有时候令盟军防不胜防。

如果贸然动用重炮轰击建筑群,直接摧毁建筑物,盟军也能做到,但是不仅对城市建筑设施造成大面积毁伤,还会杀伤大量平民,对战后的建设也会带来巨大的困难。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再加上这种方式本就存在容易误伤友军、平民等劣根性,盟军并不喜欢采用这种方式肃清残敌。但又需要通过步兵向前推进,才能将这些城镇一点一点地夺回。这时,如何掩护步兵进攻又成了摆在指挥官面前的一大难题。

步兵手中的火箭筒往往需要射手冒着密集的敌人火力覆盖环境下射击才能击发;迫击炮数量太少,总会由于顾此失彼,贻误战机。自行火炮、坦克威力足够大,却总会由于射速慢而遭到诟病。正在盟军指挥官苦苦思索的时候,一款神器从美国送到了欧洲战场上。一种把火箭炮搬到坦克车上,机动和火力都能实现了。

60管的强大火力

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的T34多管火箭炮仅有36根炮管,分两层排列,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管风琴被横置在坦克炮塔顶端。因此,T34火箭炮也被盟军亲切地称之为"管风琴"。随后的该型将炮管增加到了60根,一次性可以装填60枚M16火箭弹。

最重要的是,它只有炮身和支撑架。只要有起重机,就能在部队现役的M4"谢尔曼"坦克上安装,将坦克变身为自行火箭炮。方便改装,战时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和工程,加装完毕就能投入到战场之中。

它作为一款支援性武器,可以在半分钟之内将60枚M16火箭弹或是36枚M8火箭弹倾泻到3公里外的敌方阵地上。这还只是单辆"管风琴"的数据,弹药投放量却已经相当于4门105榴弹炮在一分钟内的16次齐射。一旦接到命令,一分钟之内就能把半吨火箭弹砸到3公里内的德军头上。

相比常规火炮,自行火箭炮有着相当明显的优势:多管设计可以让乘员不必暴露,就能发射下一发火箭弹。打完就能立即撤离,战场生存得到保障。而装弹也不会像常规火炮那样繁琐迟钝。这款火箭炮直接由坦克改装而来,乘员防护更是能得到保障,可以伴随步兵冲锋陷阵,直接抵近开火。

“管风琴”的不足之处

不过对于谢尔曼坦克来说,安装这款火箭炮就相当于失去了反坦克作战能力。由于炮塔两侧的支撑架仅起到支撑作用,真正调整俯仰角的还是安装在炮管末端的支架,因此坦克炮的实际使用遭到很大限制。如果炮塔转向射击,还很有可能由于重心不稳而导致车辆侧翻。虽然它拥有相当明显的优点,但实际装备量并不大。

而且,它的射程太近了。发射M8火箭弹时最大射程只有3840米,发射M16火箭弹时射程有所改善,为4800米。

而同期美军连看都不看的M1 75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接近9000米,作为营级支援火炮的M2 105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达到了11800米。这就决定了"管风琴"只能伴随步兵作战、在较近距离作高密度的火力支援,连做营一级曲射支援火力的资格都没有。

虽然早在1943年就已经有美军单位小规模试装,但直到二战结束也仅有美军装甲第二师、第30步兵师和第90步兵师被证实使用过这一装备,具体数量不详。据悉,第30步兵师在阿登战役、强渡莱茵河等硬仗中使用过这一武器,在短时间内发射了数十轮火箭弹,有效地压制了敌步兵火力。也正是由于在这两场硬战中战绩突出,就连德军也被打怕了,对第30步兵师表示赞许,甚至给他们起了个绰号"罗斯福的SS"。这似乎离不开"管风琴"对步兵的支援,但此后,"管风琴"就没有其他太过辉煌的战绩了。

总而言之,"管风琴"只是由于射程较短、威力较小和武器平台等原因不适用于营、团一级作战支援。受限于战时条件,美国科研人员直接选择在现有坦克基础上改进,却忽略了坦克本身的用途。这就导致了受改装的"谢尔曼"无法正常使用坦克炮,基层单位也许更需要能够精确命中敌工事的坦克。它的确是一款优秀的近距离步兵支援武器,但最终还是在战后被迅速地送进了博物馆。

如今,自行火箭炮已经成为了陆军强国的军、师旅一级支援火炮,提倡模块化、数字化。发射的弹种不仅是无制导火箭弹,一些更高精度的制导火箭弹甚至战术弹道导弹,末敏弹等先进弹种也能通过火箭炮发射。火箭炮已经成为了现代大型陆军不可或缺的一类远距离支援火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