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的小说,如今越来越少了,没有答案,故事就像寓言,不知道是哲学还是小说,但阅读的魅力,就是给你思考,给你一条思考之后让你不断探索答案,这个探索的过程就是完善自己的过程,我们今天恰恰就缺少这种探索性的思考,似乎在当下什么事情都可以用一句话来为其定性,或者一句鸡汤就可以为其论证。

《分成两半的子爵》讲了一个子爵,在战争中被炮轰成两半,一半是恶,一半是善,恶的一半先回到了自己的村庄,他用恶的人格处理和接触所有人,于是几乎所有人无都法忍受,他给孩子毒蘑菇,把一些小动物和小植物都分成两半,只保留一半,他对犯错的人处以极刑,他每天都会做一些坏事等等,人人都对他产生一种厌恶感,甚至有人要杀了他。

然而不久善的一半也回来了,善的一半却完全不同,天天做好事,但最后发现做的好事竟然还让人不好受,有时做好事,最终还变成一种坏的结果,读第一遍,还以为在写善恶的故事,其实作者在后记里写了,他不是写善恶,而是写一种人格分裂,人格分裂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个名词,也是心理学一个比较重要的命题。

回到故事一开始,子爵参加了一场战争,在战争中,子爵并不了解战争,通过身边的人对他的一些介绍和交谈,我发现子爵很单纯,当战争打响,他义无反顾的冲向敌人大炮前,不幸的遭到炮击,我想作者是不是暗示这种人格分裂是源自战后?还是在战后更加明显?因为这本小说就是那个时代写完的,子爵的人被分成两半也是源自一场自己并不知道有多残酷的战争。

也许子爵在参战之前,是带着美好向往去的吧,开篇就讲了子爵的家族身份,和子爵接受任命时的庄严和尊重,就像我们带着梦想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是否也有那种感觉,我们也带着对知识、人生和理想的尊重,觉得自己有一种不可逾越的人生“横杠”,但梦想与现实的反差,给我们带来人格上的失衡,最终自己会逾越自己制定的横杠,而这种失衡和逾越却恰恰是开始让自己更清晰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时候。

你在学校老师面前,家长面前,就像没参战的子爵,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面,自然也不知道自己也有另一面,如当你看到同事挤兑你的时候,你也会开始挤兑他,当你做生意发现竞争对手通过降低品质而降低价格的时候,你也会同样的做出这种行为。

故事中子爵恶的一半就说,自己在完整之前是看不清自己,我们走出校门就开始验证了人性的两面,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一个原始的向往而已,只有认识到自己恶的一面,才会对整个原来的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有人说,书中写了子爵恶与善是对立的,就是说没有绝对的恶,和绝对的善,但我觉得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似乎看到的是没有绝对的善,但是有绝对的恶,如麻风病人在被抛弃之后的狂欢状态,曾经是维系自己人生意义的方式,但善的子爵却反对这种所谓的狂欢,于是这些病人开始变得绝望,这就是一种善意的恶,虽是善意,但却最终无法形成一个好的结果。

但恶就是恶,他是造成了具体的人身伤害,但善带来的害却被善意所掩盖,就如刚开始的战争,出于本意是好的,但这个好似乎就有一种被这个好掩盖的恶,战争背后到底是为了和平还是为了其他?很多都是被掩盖了,只有揭开这种掩盖,才能看清自己,这个掩盖的假象很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

我想薄薄的几十页小说,他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就如故事中还有那个木匠,他用自己的手工打造的绞刑架,最后在造一个自己可以绞死自己的绞刑架,这想起我们人类自己造的原子弹,一个自己造一个杀死自己的东西,整天放在我们身边,随时都可以自己把自己毁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