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城下水关将重现明代建筑风格

重砌城墙、疏通河道、恢复水关原有石辘轳和铁栅栏,下水关修缮后将仅供行人通行。

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准备,下水关文物保护工程目前已进入清淤阶段;未来,施工单位还将清除杂物、重砌城墙、恢复水关原有石辘轳和铁栅栏等;施工完成后,下水关将仅供行人通行。届时,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下水关将重现明代建筑风格。

古老关体目前亟待修缮,据了解,下水关虽然十多年前就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作为城市道路桥在使用。受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关拱券和墙体破损严重。同时,因年久失修,墙体砖件散失,整体稳定性极差。

施工完成后,下水关将仅供行人通行。据介绍,下水关文物保护工程占地面积约549.34平方米,修缮范围包括下水关桥及关座和附近泊岸。经现场勘测,下水关下部为大石块砌成,拱孔为孤形大石圈砌,桥长27.2米,宽14.66米,高16.32米,中孔和南北次孔跨径均为5米,两侧上下通道及周边原有城墙已不复存在,关上门楼已毁,原有的石辘轳和铁栅栏也已散失,但水关原有风貌尚存。根据下水关文物修复方案,施工单位将铲除墙面水泥层、清除杂树杂物、修复墙体裂缝、重砌女儿墙、疏通河道、重铺条石路面,并根据现有水关孔洞残存恢复原有的石辘轳和铁栅栏……让下水关重现明代建筑风格。另据悉,今年国庆节前,施工单位已在下水关上游打起了围堰;目前,施工方正在组织人员实施清淤。

网络图

相关介绍

下水关已有600多年历史据明·万历《滁阳志》记载,下水关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位于原化日门和环漪门之间;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州守赵大纲重修,在桥下增置铁栅和辘轳桩石,以开启闭合。据此推算,下水关距今已有635年。1954年,为改善城市道路交通情况,滁县专区城建局拆除了下水关上部的城墙,并与环城路连通,将下水关改为道路桥。1981年,县城建局又对下水关进行了重修。2001年,再度重修下水关混凝土桥面,并在两侧修筑水泥护栏,以保障通行车辆和行人的安全。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下水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南、北两端各10米。

下水关是滁州古城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及冷兵器时代十分罕见的水陆两用防御性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