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终于进入了“三伏天”,

  虽然下雨,但桑拿的感觉持续包围着我们,

  解暑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瓜果身上。

  然而,央视的一条新闻让吃瓜群众再一次尴尬了。

  央视记者暗访黑龙江兰西香瓜为何“嘎嘎甜”?

  因为种类繁多的"增甜剂"。

  

  类似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面对如此的“嘎嘎甜”,

  你怎么看?

  农民委屈

  农民的委屈来自产销矛盾:

  “打了增甜剂的瓜连我们自己都很少吃,

  因为吃了会闹肚子(胃肠不好的),

  可不用它,口感上不去,不好卖。”

  视频访谈中的话道出了农民

  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增甜剂背后的不得已。

  可如此的增甜剂,带来的不是热销,

  而是吃瓜群众的“望瓜止步”,

  还有随之而来的消费信任危机。

  百姓受苦

  KFC打出了一则“价格回到1987年”的广告。

  可何止价格,

  老百姓多希望我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粮食、蔬菜、瓜果好吃、生态和安全

  能同样回到1987年!

  科技是把双刃剑。

  当科学被利益绑架;

  当科技成果被种植知识匮乏的农民所滥用,

  谁来为老百姓的健康买单!

  其实,不用增甜剂瓜果一样能甜!

  通过良种培育、科学种植、改良土壤肥力和结构、

  监测农作物生长周期、合理搭配有机肥,

  再加上充足的光照,

  完全可以提高水果含糖量,

  实现“自然甜”而非“化学甜”。

  我们总在说现代化农业,

  如何实现现代化还要从农民开始,

  农民没有良好的专业技能,

  怎能种出“自然甜”的粮食和蔬果呢。

  只有让农民专业起来,

  食品的各项指标检测才能达标;

  农作物才能实现绿色生态;

  “好吃和安全”才能真正回到“1987年”!

  诚然,类似的事件如同

  五常大米的假米、掺和米事件,

  终究是小范围的冰山一角。

  但只要是关乎民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尤其是入口的食品,一定要彻底解决,

  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目前,不止是国家的宏观调控,

  黑龙江的涉农人员也正为

  保卫百姓的餐桌安全不遗余力的努力着。

  那些香喷喷的正宗五常稻花香、

  口感细腻的溜达鸡、甜度适中的果干……

  平衡施肥、保护好黑土地,

  科学种植、精细化管理,

  黑龙江的绿色农业正在苏生和发力!

  作为黑龙江的农业工作者,

  不仅要保证自己所种植粮食的安全,

  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食品,

  还有责任和义务为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保驾护航。龙和公司将利用大学生团队的

  农业专业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田,

  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

  为老百姓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

  龙稻五常大米

  吃饭不用菜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