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汉学实践局YOYO说文节目,今天想和你聊的话题是:说到“东山之志”“东山再起”,不得不提这个人。

“隐居”这件事在中文里有个成语叫“东山之志”。这个成语源自东晋时期的政治家谢安。谢安作为一名出身豪门贵族的富二代,其实并非腹内空无一物。颇有才学又自视清高的他并不想背负着富二代的名声进入仕途,所以当朝廷征召他入仕时,他内心是拒绝的。不仅如此,还干脆隐居到了会稽郡(今苏州一带)的东山,于是便有了“东山之志”的说法,说的就是谢安不肯做官,隐居于东山。不过,这“东山之志”其实是“谢安之意不在酒,在乎朝野之间也”。

年轻时的谢安并非不想做官,而是想凭借才华博得世人的敬重后再出山。可见,他在下的是一盘大旗。在东山隐居期间,谢安与王羲之、支道林等名士、名僧交往甚密,渐渐地谢安作为谢安,而不是谢氏家族的一员,名声远播在外。而朝廷也不想放过重用一个人才的机会,于是三番五次请他做官,最终在百般“诱惑”下,谢安毅然走出东山。那时的他,虽远居山林,但对时局情势早已了然在胸。起初,谢安在桓温帐下任司马。“司马”是执掌军务的官职。对于谢安来讲,司马这个职位的确是小了点儿,谢安的父亲谢裒(pou2声)官列太常。太常是执掌宗庙礼节的官员,位高职尊,为卿之首。若谢安求高官,未必得不到更好的职位。而它却没有苛求,不仅没有常人永不满足的欲望,还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有一次桓温收到一份中草药的礼物,其中有一味药叫做“远志”。听名字便知是如兰草般清新高丽的植物。这味药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小草”,于是桓温便问谢安,为何这一味药有两个名字?谢安没有作答,而边上的另一位宾客郝隆却说:这很容易理解,这味药生长在山林深处时叫做“远志”,而一旦被采摘、封于盒内就成了“小草”。谢安听了这话觉得很不好意思。可见他这一出世确实有不少人心生嫉妒或许也会心怀怨恨吧。这段故事在《世说新语》中有记载“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面对嘲讽和羞辱,谢安还是忍了,毕竟无论是为了博得名誉而隐居还是为了振兴谢家而出仕,都是他自己选的路。他宁愿从司马做起,承受嫉妒之人的冷嘲热讽,也不愿违背初衷。

如今谢安的事早已成为历史,从结果看,谢安的选择不错,他的避世“东山之志”和出仕“东山再起”的大棋也以全盘皆赢而告终。谢安的完美谢幕,不仅得益于他的才智,更仰赖他的沉着。谢安的一生其实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成语典故,“雅人深致”“老翁可念”“小儿破贼”等等,这些故事都在《世说新语》中有所记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