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汉学实践局yoyo局长每日一话。今天想和你聊的主题是:中文里没有的汉字——和製漢字。

“汉字”据传在公元一世纪由中国传到日本。不过日本也有很多汉字是在中文里找不到的,而且中文里现在使用的汉字也有受日文影响或由日本传入中国的,这些汉字有一个名字叫——和製漢字。和製漢字是日本土生土长的文字,也叫“国字”、“和字”或“倭字”。不过这些字虽然是中文里没有的,但仍是汉字的形态,就是我们看到后未必都能理解罢了。局长今天找了一些和製漢字,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和製漢字的创作是按照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中的“会意”发明的。“会意”多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组成的汉字意思合起来构成新字的意思。了解这一点之后再看日本的“和製漢字”就更容易了。

这个字乍看上去很眼熟,感觉像汉语中已有的字,但却不大会读。在日语中读作「ささ」,是“竹叶”的意思,如果放在汉语中来读,可以读作ti(屉)或shi(世)。

这个字常出现在日本人的姓氏中,比如日本歌手辻希美。这个字也是日本宇治茶的品牌名——辻利。辻在日文中读作「つじ」,本意是指“十字路口”,这个字的意思是不是很符合会意字的规则?

带眼镜的人或许见过这个字,有一个眼镜的品牌叫做“枠”。这个字在日文中读作「わく」,意思是“镜框”“界限”“框架”。在中文里可以将这个字念做hua(桦),表达的意思和日文中是一样的。

这个字像不像井中落入了什么东西?它在日文中的发音是「どん」,发音很像中文的“咚”字,正是井中落入物体时发出的声音。后来丼这个字用来表示比较厚、比较深的瓷器、餐具,现在也指盖浇饭这种食物。

这个字是“走”、“入”两个字组成的会意字。“人走了进来”,所以这个字在日文中的意思是“包含”、“在内”,读作「こみ」。中文里认为它和“迂”为同一个字。

日本研究中国的学者认为,以幕府末期为分界,在日本前后时期所创造的和製漢字有所不同。从中国人的理解来看,江户时期的和製漢字看字面无法理解其含义。比如,「世話」并不是指“世间的话”,而是“照顾”的意思。「無茶」也不是说“没有茶”,而是“乱来”的意思。到了明治时期之后所创造的和製漢字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幹部”、“心理”、“写真”等词,不仅意思很好理解,而且这些字和词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像这样我们使用得很习惯的字和词,多是由赴日留学生们从日本带入中国,数量有800多个。

梁启超在1898年翻译的日本小说《佳人之奇遇》被认为是这些日语的外来词汇开始进入中国的开端。另外还有我们熟悉的作家鲁迅先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直接使用了源于日语的词汇,如“万年筆”(钢笔)、“写真”(照片)、“紹介”(介绍)等。

你还知道中文里的哪些字、哪些词是从日本来的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