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污老师和我聊天,问我:花姐,你知不知道最近又火了一个新的借贷模式,叫回租”

那是啥?我没听过。

污老师:emmm,怎么说呢,就是现金贷的变种,而且比现金贷更暴利,还完美避开监管和各项政策。

说着,污老师就拿出手机,打开了应用宝,给我科普各种涉及回租、回购、回收相关的应用,林林总总有上百家之多。

花姐看了一圈,这个回租啊,简答的说就是作为用户,花姐下载APP后,就会自动识别我用的是什么手机。

注册登陆后,自动识别

然后操作的第一步,就是花姐要把手机先卖给平台。

首先呢,要评估花姐的手机价格,但是注意啊,这个价格其实跟你手机价值根本毫无关系,这个评估过程其实就是正常的、申请现金贷的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需要提交身份证信息、工作信息、运营商数据、紧急联系人等相关借贷数据。

这些数据会进入后台,进行风控审核,通过审核,就会显示一个手机回收的价格,一般是1000到3000元不等。

评估之后的第二步就是放款。比如,如果平台给手机估价1000元,就会将1000元打到用户的银行卡。

然后,再让用户签订“所有权”协议。此时手机的所有权,就转移给了平台,此时,还需要提供设备ID和密码。接下来,用户要从平台将手机再租回来。

这是这个模式最为巧妙的一步。

比如手机估价1000元,再回租回来一周的租金就是1200,再给平台1200,相当于1000是借款,200就是借款利息。

所以实际上,“手机租用”只是一个噱头,至始至终,手机没有离开过用户的手中。这个模式就是加了手机这个媒介,绕过了“借贷”这个概念。

不是借贷,只是租赁。

当然,也有小白不清楚门道,真当这是手机回收平台,把手机寄过去的。

这时,他们就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拒收,比如手机不是九成新,比如用户有过逾期······

而更恐怖的是,很多回租平台,还依此收取天价“砍头息”。

可能有些人会对这个名词比较陌生,花姐简单说下这个砍头息,砍头息指的是放高利贷者或地下钱庄,给借款者放贷时先从本金里面扣除一部分钱,这部分钱就叫做砍头息。

打个比方:污老师向花姐借款100万,月息3分,期限一个月,到期归需要还我103万。但花姐实际只给污老师放款97万就可以了。但是合同上还是要写放贷100万,那个被花姐扣掉的这3万就是砍头息。

而砍头息这个东西到了回租平台,不得了,改名为“评估费”或者“服务费”了,听起来就贼正规了。

那这个服务费有多贵呢,假如花姐的手机估价1000元,那我需要支付的评估费为260元,所以实际到账其实只有740元。

但是在7天后账期那天,我却需要还款1000元。

按照这个还款率来计算,这个回租的业务年化利率高达1832%,现金贷跟丫一比,简直就是小打小闹。

其实吧,最早的回租模式不是这样的,早期的回租是一些尝试做手机信用租赁的平台开启的。

其模式是,用户不再需要分期购买一部手机,只要每个月付一点租金,就可以租用一部新手机。一年之后,用户可以考虑支付尾款,将手机买下来,也可以选择不租了,再换一部新手机。早期这个模式很火,不少行业从业者甚至认为,这将打败“分期模式”,成为新的消费形式。

但现在这个模式被现金贷玩坏了,大多数使用回租的用户,都是从现金贷转来的“老哥们”,而且因为回租低资格的评审模式,用户里很多都是学生。

很多人可能会不解,为啥又是学生?现金贷、校园贷、现在又是回租,每次被坑的最多的,永远是这个群体,难道只是这个群体没有步入社会?没有社会经验么?

其实还真不是,如果硬要花姐解释的话,我觉得这个事儿ZF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第一个问题是,目前为止,我国累积发卡量超过4.55亿张,信用卡活跃用户不到1.4亿人。这意味着我国8亿适龄劳动人口中,有接近6.6亿无征信记录人群、低收入人群由于缺乏良好的征信记录背书,被银行拒之门外。

但这部分人群难道没有消费信贷需求吗?恰恰相反,他们的需求更加旺盛。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地下钱庄和高利贷怎么可能放过这么好的口子。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对金融教育实在太不上心了,太多人对钱没有足够清晰的概念。

我觉得像“量入为出”这种基本的生存智慧可能需要放进基础教育里面,不停的对年轻人进行金钱教育,否则我们吃过的亏,下一代迟早还是要接着吃的。

最后,花姐奉劝各位小伙伴一句,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需要小心翼翼的管理自己的财产,有意识的确保自己的“消费规模”在安全、安心的范围内,否则,很容易会因为周转问题、还款问题被这些乱七八糟的平台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