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群聚集场所是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高危场所,流行期间学校和托幼机构等要加强晨检,发现可疑病例及时报告并落实好属地疾控部门提出的防控措施建议,防止疫情的发生及蔓延。对此,江西省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最近天气变得有点快

前天还是阳光明媚

昨天就狂风暴雨

部分地区温度又将明显下降

季节交替之际

很多病毒找上门来

大家一定要注意了!

江南君了解到

近日红谷滩一小学已有班级停课

昨日南昌市疾控中心也发布提醒

目前南昌市个别小学

出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

学校和家长们注意防范

01

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多发生于儿童与青少年,腮腺肿大前6d~肿大后9d传染性最强。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发生爆发、流行。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为主;接触传播,污染唾液的衣服、玩具、食品。

人群易感性:无感染史、免疫史者普遍易感;隐性及临床感染后一般可产生终生免疫力。

02

流行腮腺炎有哪些症状?

流行腮腺炎主要表现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为一侧或两侧耳垂根部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下向后弥漫性肿胀,并有明显的压痛。在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腮腺炎患者除了腮腺部位肿痛外,大部分患者还有发热症状,体温在38℃左右,间断性。如果没有并发症,一周左右可自愈。

患者可有剧烈头疼、嗜睡、呕吐、脑膜刺激症阳性;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流行性腮腺炎虽是常见病,但如果没有及时就医,后果可能很严重!

(网络资料图,与文无关)

03

得了流行性腮腺炎,怎么办?

发现孩子有双侧或一侧耳垂下肿大、疼痛、发热、咽痛等症状。应及时督促其去医院就诊。在发病期间,患儿必须隔离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在大约2周内逐渐恢复健康。

在发病期间,合理安排饮食,多饮水、适度户外晒晒太阳、居室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生活用品等要采取暴晒等方式进行消毒。

04

如何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1、接种疫苗:

适龄儿童应及时接种疫苗;对易感人群采用“腮腺炎苗”或“麻腮风三联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全球累积的经验表明,要达到对流行性腮腺炎长期的免疫保护需要接种两剂次疫苗,接种第1剂疫苗1年后,15%的儿童抗体消失,接种第2剂疫苗后,95%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宝宝18月龄时接种1剂国家免疫规划规定接种的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在2-6岁时再自愿、自费接种1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两剂次接种间隔最少1个月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接触脏东西、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后要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3、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在流行季节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场所,避免与腮腺炎患儿接触。一旦接触了患者,应该检疫21天,此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发热、腮腺肿大及疼痛等症状

4、发现不适及早就医:

孩子有双侧或一侧耳垂下肿大、疼痛、发热、咽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督促其去医院就诊。

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学校和托幼机构:

人群聚集场所是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高危场所,流行期间学校和托幼机构等要加强晨检,发现可疑病例及时报告并落实好属地疾控部门提出的防控措施建议,防止疫情的发生及蔓延。

(网络资料图,与文无关)

注意!注意!

春季气温交替,天气变化多端

除了流行性腮腺炎

这些疾病也要特别小心

省疾控中心提醒

春季天气变化反复,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大量繁殖,是肠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对此,江西省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诺如病毒、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这些疾病有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的特点,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容易造成某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3岁以下儿童当心手足口病

专家表示,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继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战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平均4天,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口腔粘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感染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尤其3岁以下儿童为重点关注对象。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是控制本病疫情扩散最有效措施,患病儿童应离园居家隔离。

此外,细菌性痢疾是天气转暖时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是进食不洁食品后感染痢疾杆菌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下坠感,可伴随恶心、呕吐、口干、浑身无力等表现。

春季细菌易繁殖 提防食物中毒

春季来临,气温逐渐回升,细菌易繁殖。人如果吃进了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均易引起食物中毒。其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低热或高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水样便),严重者可引起脱水、血压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病情的轻重与摄入的数量以及人体防御功能等因素有关,故同餐人群可集体发病。

此外,甲型病毒性肝炎多数病人起病时类似感冒或胃病,有发热、怕冷、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厌油等现象。一般患者几日后会退烧,但尿色渐深,出现眼黄、皮肤黄染,肝区疼痛等,此时肝功异常,肝脾肿大。

养成良好习惯杜绝病从口入

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是通过污染的食物、饮用水、手等进入肠道而引发疾病的,并能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是典型的“病从口入”或者说吃出来的疾病。那如何预防它呢?

对此,专家表示,预防肠道传染病,要牢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不要与其共用餐饮用具。与此同时,注意保暖,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不可减得太多太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另外,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网络资料图,与文无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