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年的时候,陆游受抗金将领王炎邀请,前往南郑,亲临抗金前线。在南郑,陆游与将士们同吃同住,一起谋划北伐大计。这段时间,是陆游最接近自己理想的时候,可惜,不到一年,朝廷投降派就撤销了王炎统帅的职务,陆游也调离南郑。之后,陆游在成都辗转,1178年,皇帝召陆游东归,陆游在回去的路上,想起了曾经的戎马生涯,于是写下了这首《蝶恋花》。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常年悔草《长杨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寒蛩在深夜里不停悲鸣,旅途中见到如此萧瑟的秋景,回京的道路也是暗淡无光。忽然想起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大散关上和渭河上战事依旧如故吧。

我早已有驾舟归隐江湖的想法,可惜心中北伐的策略无人可托。如果早知道我一腔热血,却得不到重用,就不会向皇帝陈述什么北伐策略了。

“桐叶晨飘蛩夜语”,这一句写景,桐叶飘落,寒蛩夜鸣,引发悲秋之景。“晨飘”和“夜语”对举,表明了由朝至夕,陆游都在面对着萧瑟的秋景,这充分渲染了悲伤的气氛和他的心境。因为这萧瑟的秋景,引起了秋思,“旅思秋光”,陆游羁旅异乡,又逢悲秋,令人神伤。“黯黯长安路”,这里应有两层意思:当时长安已经被金人占领,陆游在南郑时,就是与王炎的目标就是北伐收复长安,可惜,朝廷一纸诏书,调回了王炎,收复长安的理想落空,渺茫无期,北伐道路暗淡无光;另外,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这里代指南宋京城临安,陆游觉得回京的道路也是暗淡无关,因为朝廷依然没有决心北伐,他即使回到京城,也得不到重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陆游在回京的路上,依然关心着抗战前线的情况。“横戈盘马”指的是骑马作战。“散关”指大散关,陆游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散关是当时宋金双方西部大分界线;“清渭”指渭河,渭水塞外,也是抗战的前方。大散关和渭水之地,陆游曾在此“横戈盘马”,在此图谋北伐大计,如今王炎被调回,陆游自己也被调走,前线的形式会不会发生什么转变,金人会不会趁虚而入,战士们是否安然无恙。这两句词,表明陆游对国事忧虑的深重,同时也表明了陆游这次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而是爱国忧思的情怀。

下片转向个人前途。“江海轻舟今已具”,非常熟悉的句子,这一句应来源于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明了陆游的归隐之意。陆游有心归隐,可惜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一是指陆游在南郑时,曾提出过的平戎策略;也可能是指他满腔热情,杀敌报国的重大抱负。可惜不管是哪种,都没人可以托付,他上书的《平戎策》被朝廷否决,他有心报国,朝中却没有抗金之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信此生终不遇,常年悔草长杨赋”,“信”是知道的意思,“不遇”就是不获知遇,施展不了抱负。《长杨赋》是西汉扬雄的名作,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的,这里用这个典故,是说如果早知遇不到伯乐,就不会去陈述什么北伐的策略。陆游其实是在感叹不被知遇,以致于得不到重用,无法施展抱负,收复祖国河山。

纵观全词,共有四个层次,一抚今,二思昔,三又抚今,四再思昔,今昔交织,回环往复,写得神完气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