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一个道路交通高度立体化的城市,下立交已逐渐成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聚焦和薄弱环节。

近期,市路政局副局长冷杰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道路下立交在汛期安全上还存在不少隐患,有的下立交防汛标准达不到规范要求,有的下立交会受到河水倒灌影响而积水,更有不少下立交还没有泵站。

为此,她多次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并总结归纳了一些看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调研手记吧~

以精细化、智能化手段为引领

做好全市下立交应急管理工作

——市路政局副局长冷杰调研手记

实地踏勘,剖析下立交管理难题

前段时间,我对全市道路下立交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并会同局道路养护处相关同志前往实地踏勘了几座道路下立交。在现场,我了解到以下这些问题:

目前本市道路下立交由于缺乏分类标准,很难进行分类管理

一些道路下立交由于建设初期未严格落实相关技术标准,泵站设施十分简陋,一般情况降雨尚能及时排水,一旦发生暴雨以上级别降雨,积水明显影响交通出行

一些道路下立交泵站有改造需求,但碍于用地资金等原因无法实施

还有的农村地区下立交紧邻河道,一遇到降雨河道水位上升,便会积水影响交通,且此类下立交大多没有泵站,主要依靠自然泄水,河道水位不降,下立交积水也不会排除

随着上海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路网联通度越来越高,老百姓的出行也越发便捷,但由于汛期暴雨期间下立交节点发生积水,给老百姓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虽然通过路政部门的应急三联动举措,有效确保了下立交积水期间不淹车伤人,但仍然与目前老百姓对道路交通出行顺畅与安全的需求有一定差距。

下一步,我感到应重点开展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下立交分类评估体系。根据下立交结构构造、泵站、进排水管及外部排水系统(包括河道)等,将全市575个下立交进行分类,并建立下立交积水风险评估体系,参照桥梁技术等级检测工作将全市下立交分为A、B、C、D、E五类,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定期对下立交进行检测与评估,从而使下立交管理更趋于精细化

二是加大部门联动继续开展整治行动。每年梳理一批需要改造的下立交,与建设、水务、土地等部门加大联动,开展综合整治逐步提高全市下立交的排水标准。对于一时仍然无法彻底改造的下立交,做好汛期应急三联动保障工作确保下立交汛期的安全运行

调研企业,为下立交管理的未来明确方向

为更好找寻下立交的管理方向,我和相关部门的同志赴相关企业了解下立交全覆盖监控系统工作推进情况,对下立交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通过这次基层调研,我感到下一步全市下立交的管理要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领域转换并辅以人工精细化操作才能有效确保全市道路下立交运营安全

具体来说,我认为应该在现有下立交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开发的全市道路下立交视频全覆盖监测系统将全市市镇各级管理的下立交视频纳入统一监控平台,结合水务部门的积水监测系统,做到汛期下立交立体化、智能化监管,并通过系统定期分析各处下立交汛期积水历史数据,从而为次年下立交的管理提供养护对策依据。

接下来,我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对全市下立交开展更深入的调研和了解,力争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做成亮点工程。

来源:市路政局

上海市交通委宣教中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