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理工名词。冶金就是从矿物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然后用各种加工方法将金属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的过程和工艺。由冶金引起的联想免不了就是那些烟囱高炉、漫天的尘埃和冷冰冰的钢板铁材。但是在冶金专家徐采栋心里,冶金是一束炽热强烈的光芒,照耀并吸引着他,冶金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创造了他的人生辉煌。

在贵州,由于有徐采栋等一大批献身冶金事业的有志之士的努力,依托地方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贵州冶金工业,已成为贵州重要的工业门类之一。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材、海绵钛、金属镁等,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黑色金属产品生铁、普钢、特钢、钢材、钎子钢、铁合金、金属制品和耐火材料,也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从格勒诺布尔到贵州

1949年,刚从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电化学电冶金工业学院毕业、获得了法国国家矿冶博士学位的徐采栋进入了人生黄金期,广阔的未来在召唤他,各种美好的前程敞开胸怀迎接他。而他最终选定的立足地是被称为蛮荒之地的贵州。选择回国已经令人惊叹,选择贵州更加令人惊讶。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贵州,由于地处高原岩溶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而且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因此表现出严重的贫困落后。但是学矿冶的徐采栋懂得贵州的价值,贵州是矿产资源的大省,在长达十多亿年的地质演变历史中,这片高原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那些沉默冷峻的山脉深处蕴藏着丰富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贵重金属及冶金辅助材料矿产资源共30余种,汞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铝土矿保有储量近4亿吨,居全国第二位;锑矿储量居全国第三位;镓的储量居全国第四位;锰矿、煤炭、金矿、磷矿、硫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在全国都占有优势地位。而且贵州的矿产分布比较集中、规模大,潜力大、质量好、远景好,共伴生矿产也较多。

在徐采栋眼里,贵州就是挡不住的事业诱惑,是亲切的故乡般的他乡,是人生选择重要的理由。

献给贵州的第一份礼物

1950年2月26日,刚满30岁的徐采栋被聘为贵州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教授,教物理、化学,学校根据贵州当时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徐采栋的专业特长,又专门为他量身定制开设了一门铝冶金学课程。这是当时的全国首创,没有先例,所以教材和课程设置都没有样板可参照。徐采栋懂得铝冶金学课程的开设就是要担负起促进贵州铝工业发展的重任。

徐采栋的教学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他一开始就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炼铝,和学生一起制作仪器仪表,带着这些仪器仪表爬到云雾山上去探测铝矿(也就是找铝矾土)。他们用自带的工具挖出铝矾土,然后对铝矾土进行分解氧化和过滤。氧化和过滤的设备无疑是没有的,他们挖空心思想了很多办法都行不通,最后,买一台豆浆铺子过滤豆浆用的机器,改装一下,居然把分解氧化和过滤的实验做成了。就这样自己制造,渐渐地师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甚至能自己装配大功率带电弧的大型仪器设备。

不久后,省里为了加快铝工业的发展,安排徐采栋和他两个刚毕业的学生,组建了全省第一个冶金研究机构——工商厅工矿冶炼室,要求他们通过科研,尽快把贵州的铝矿石转变为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铝金属。从此,徐采栋身兼两职,既是教授又是科研人员。白天,他骑着自行车奔走十几公里去位于郊区的贵州大学上课,每周有20多节课时。从学校回来就一头扎进工矿冶炼室,经常忙碌到深夜,有时太忙了,深夜也不回家,就在冶炼室里用几块木板搭成的小床上打个盹,然后又接着干到天亮骑车去贵大上课。贵州铝冶炼工业的发展希望和前景就寄托在徐采栋们身上,他不敢怠慢。

在工矿冶炼室,徐采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土法上马,一间小屋,一个自砌的坩埚炉,一口烧柴的大锅,一台土榨机,甚至没有一台最普通的手摇计算器,只有两把计算尺,一册数学用表和几只作化学分析用的玻璃瓶子、试管,就凭这些好像只能干粗话用的设备和上级拨给的500万元资金(旧币,相当于现在的500元),徐采栋和学生开始了开发贵州一水硬铝矿的科学试验。正是这些土到掉渣的设备做科技含量相当高的试验。看起来完全不靠谱,可是徐采栋们竟然做到了,他们从一水硬铝石中提炼出了三氧化二铝。然后用一台电焊机做电解,终于在1951年炼出了贵州第一块铝锭,中国第一块铝锭。

徐采栋和学生们炼出的第一块铝锭被隆重地送到了省委,送到了原国家重工业部。这是徐采栋献给贵州的第一份礼物。

贵州的铝冶炼工业就这样迎来了第一缕曙光。不久后,贵州开始筹建铝矿开采和铝矿石冶炼一体化的大型铝厂,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省铝镁设计院。现在的贵州,已发展成为中国响当当的铝冶炼大省。

一展身手开发贵州矿产资源

自从1949年踏上贵州这片土地,到1958年竖炉制取钙镁磷肥试验取得成功,这8年多时间里,无论徐采栋是什么身份,他都只干着一件事,就是研究冶金反应过程。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总能让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8年里他取得了7项重大试验的成功,这些成功大多是省内国内的首创。

1951年,徐采栋正式调到贵州省工业厅冶炼组工作,拥有了一间稍微像样一点的实验室,那是位于水东路的贵阳老电厂的一个空置车间。徐采栋与学生们在这里起步做小高炉炼铁项目的研究与试验。在没有任何现成样板可以参照的情况下,徐采栋带领的团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自己设计小高炉。历时两年多时间,经过反复的试验,小高炉炼铁终于成功了。这是贵州钢铁冶炼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小高炉完全淘汰了土高炉,出铁的产量提高了,制止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保护了自然环境。

徐采栋的高炉炼汞试验成果,不仅在省内有开创性,在全国也属首创。

1953年,徐采栋主持的高炉炼汞试验获得了成功。生产中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炼汞的回收率,原材料单耗,产品质量等)获得了优化和提高,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而且投资少,流程简单,能耗低,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这项炼汞新工艺很快推广开来,当年年底,贵州自行设计的第一座日处理汞矿石10吨的竖式高炉在万山汞矿建成投产,翻开了贵州炼汞史崭新的一页。从此,贵州的炼汞生产彻底改变了老旧落后状态,全面淘汰了土法炼汞。国内各地的汞厂都相继采用了著名的徐式高炉炼汞法。

贵州推荐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徐采栋担任了贵州工学院的副院长兼冶金系主任,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开始着手把科研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从1958年到1979年,徐采栋撰写了正式出版的学术论著7部,发表了论文13篇。这些著作和论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填补了有色金属冶金理论的多项空白,推动了冶金学的发展,徐采栋当之无愧地成为有色冶金物理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徐采栋多年来从事锌冶金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到过国内一些主要锌厂,深感有好多的生产经验值得进行系统的总结提高,而近年来新出现以及从国外引进的一些新工艺,也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研究。徐采栋认为,对工业生产来说,物理化学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锌生产中的理论问题几乎包括了物理化学的所有领域,如物质结构、热力学、动力学、胶体化学、电化学、离子交换、电结晶过程等等。所以写一本关于锌冶金物理化学的书是非常有意义并且刻不容缓的。想到这些,他躺在“牛棚”的水泥地面上夜不成寐。

这个坚强的男子汉,他的每部科研论著,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冶金的热爱。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徐采栋的汞冶金、锌冶金理论作为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大会奖。1980年,中国恢复了学部委员,也就是后来的院士制度,徐采栋当年就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徐采栋是贵州本土推荐获得当选的首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18年10月24日 《贵州日报·科技周刊》通讯员 张祖明)

链接

徐采栋(1919.3.27—2016.4.14),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冶金物理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冶金照耀着徐采栋97年的人生轨迹,他在冶金领域取得的成果有的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有的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曾担任教授、总工程师、高校校长、省科学院院长、副省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等国家级奖励三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