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正值全国双创周期间,为聚合北大系教育领域创业者,共商合作,共同发声,由北大青年CEO俱乐部主办,爸爸的选择、火星人俱乐部、爱培优、三好网、今借到图书馆、特浮、经验超市、未名酒庄、小鱼易连、蓝象资本、壹点壹滴、纷极阅读、学吧课堂、爱乐祺、以诺教育、2018名校校友邮轮嘉年华等协办支持的“新青年、新教育——2018北大青年CEO俱乐部教育行业峰会”在北京友谊宾馆盛大举行,成为北大教育圈难得的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位嘉宾出席本次盛会,现场气氛热烈。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新青年担当新使命。北大青年CEO俱乐部是在北京大学校友会的指导下,由优秀北大青年创业校友发起成立,旨在聚集北大优秀青年创业校友,合作抱团,共同发声,凝聚校友感情,汇聚校友资源,促进校友发展。

海淀区委办公室高校协调服务室主任祁恩庆,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校友会秘书长李文胜老师,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理事长、爸爸的选择CEO王胜地分别致辞。

高思教育董事长兼CEO须佶成校友发表主题演讲《北大教育人社会责任的思考》,决胜股份董事长兼CEO阙登峰校友发表主题演讲《传承北大的贵族精神》,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理事、蓝象资本创始合伙人宁柏宇发表闭幕演讲《早期投资人眼中的教育行业》。

同时本次峰会精选新高考、STEAM教育、在线教育、幼教、素质教育等细分赛道举行圆桌论坛,深入探讨行业趋势,交流思想,探讨合作。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副理事长、爱培优CEO张金荣,好未来高考生涯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任卫军,广东省生涯教育研究院常务秘书长、云课工场CEO余国平,智选优合CEO赵友志,高思爱尖子CEO邹瑾,立思辰教育天使基金负责人周丹丹等嘉宾出席“新高考赛道圆桌论坛”。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副理事长、火星人俱乐部CEO刘扬,费米科学COO蔡钧安,特浮CEO贺英伟,计蒜客COO杨斌,高思教育董秘兼投资负责人刘年康等嘉宾出席“STEAM赛道圆桌论坛”。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执行理事、学吧课堂CEO齐明鑫,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理事、三好网CEO何强,课堂派CEO 陈杰宾,清科集团执行董事何艳,创客总部合伙人尚冠军等嘉宾出席“在线教育赛道圆桌论坛一”。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执行理事、纷极阅读CEO王越,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理事、蓝象资本创始合伙人宁柏宇,经验超市CEO周盛,盒子鱼COO朱韵伊,天天乐学CEO樊功臣等嘉宾出席“在线教育赛道圆桌论坛二”。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副理事长、今借到图书馆CEO马卫东,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理事、壹点壹滴CEO张缪兴,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理事、爱乐祺CEO陈靖,童行星球CEO吴希,中教基金-几何投资合伙人史诗师等嘉宾出席“幼教赛道圆桌坛”。

太空翼足球教育COO李昊天,未来美院CEO杨栋,青青部落 COO王凯昊,爸爸拍拍CEO王宫,以诺国际实验学校董事刘玉迁等嘉宾出席“素质教育赛道圆桌论坛”。

在线教育赛道圆桌论坛二组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执行理事、纷极阅读CEO王越,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理事、蓝象资本创始合伙人宁柏宇,经验超市CEO周盛,盒子鱼COO朱韵伊,天天乐学CEO樊功臣等第二组在线教育赛道圆桌嘉宾采用了创新的辩论模式,就资深的创业者还是年轻的创业者创业成功率更大,悲观理性派创业者还是乐观情怀派创业者更靠谱两个话题展开辩论,唇枪舌剑,妙语连珠。

以下内容根据当天圆桌论坛演讲整理而来,略有删减。

王越:感谢一甲姐的介绍,我觉得大家听到现在的话,估计也都开始困了,一会儿我们从形式上做一点创新。

最近有一些话题,比如说乐观的创业者更容易成功,还是悲观的创业者更容易成功。比如说甲子光年刚刚发的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答案,一会儿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所以一会儿我们会就着当下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在教育领域会展开正方和反方的讨论和辩论,然后让大家可以看到更多的关于创业者真实的一面和大家真实的想法。我们先大家来一起介绍一下自己吧,从柏宇师兄这边开始。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执行理事、纷极阅读CEO王越

宁柏宇:我们是蓝象资本,专门专注于教育早期领域创投的早期基金,我们成立了3年半,投了60多个项目,回报出人意料的好。另外我们的基金和其他的基金可能有个差别,我们的出资人主要是教育行业的企业家,有大约50位左右的企业家出资投资其他的教育企业。

蓝象的投的项目大约有100个,主要都是教育行业的创始人和企业家,我是北大97级化学的,可能太老了,马上就要淡出青年CEO俱乐部了,谢谢。

樊功臣:我叫樊功臣,我更不是青年了,但是我在1998年就加入了搜狐,其实我在2005年就创业过一次远程教育,那时候有点早,当然创业失败主要是自己的原因,后来又回到搜狐。一直到3年前,我跟两个当时的小朋友一起创立天天乐学,我是天使投资人。不过我这个月就开始正式加入天天乐学。

天天乐学是赋能给校外英语培训机构的SaaS服务,主要是做深度的在线教育,包括工具、资源包和师训体系的,所以到现在为止做了3年,差不多有1000多家机构在用我们的平台,刚刚开始,就这样。

朱韵伊:大家好,我叫朱韵伊,跟北大的缘分应该从2001年开始,进入了北大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后来在美国深造了7年多的时间,在美国那边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业经历。

回到国内也是跟我们北大的很多老朋友一起创立了今天的盒子鱼英语,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这个名字,盒子鱼其实从2012年冬天一直走到现在也将近6年多的时间,我们在全国已经进入到3万多所中小学,主要致力于英语教育,尤其是线上的部分。

我们在线上是跟公立学校进行各种教学改革课堂内的服务,课外是学生回到家来使用我们的平台进行线上各种课后以及课外延伸的学习。盒子鱼其实不光把我们所有中小学的内容体系做了有机的、完整的贯穿和整合,我们也用自己的技术、方式,以我们的内容,把所有的教材知识点以及课外很多能力体系做了全新的展现。

我们可以说,盒子鱼利用最新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把我们的教学链侧的4个环节,从智能学到外教链到名师教到实时互动的测试,全部都贯穿到一起,为我们全国中小学学生甚至也有一些大龄朋友,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提供助力,谢谢。

周盛:我叫周盛,可能跟在座创业老兵比起来,我还是一个小白,我现在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我是16级的。我们现在的创业项目叫经验超市,经验超市是一个C2C的在线教育平台,目前都是考研的领域。

我们的模式相当于大家自己在我们平台上搜索一个你要考的学校和专业,你就能够直接找到那个学校在校学生提供的辅导或者咨询。我们其实是跟现存的一些考研机构做的是非常差异化的东西,因为他们可能提供的是一些满足头部需求的大班课、名师课,我们是满足他们尾部的需求,也就是他们满足不了的。

其实我们的产品上线两个多月效果也非常不错,现在已经有40几万的用户了,谢谢。

王越:大家看着我一直站着,其实不是因为我作为主持人特别职业,其实是这样显高,开个玩笑。我是北大12级计算机本,之前我们在北大大二的时候创业了一家公司叫榜样,坦率来讲做的不是很成功,所以后来卖掉了。

我们在2018年初的时候做了一家公司叫纷极科技,我们做青少年的个性化阅读,简单来讲就是给孩子看的新闻,怎么让成人看的新闻让孩子看得懂,怎么让小孩子们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杂志内容和新闻内容。现在全中国也有差不多接近1万所公立学校和培训机构成为我的客户。

我们就开始今天的Panel,第一个问题,在座这几位里面应该有一些比较年轻,有一些人比较资深,分别作为两方,大家觉得资深的创业者创业成功的把握更大,还是年轻的创业者,因为热情更高、体力更好,创业成功率更大呢?柏宇师兄、功臣师兄、韵伊师姐三位代表年轻人更容易创业成功,我跟周盛代表资深的人更为创业成功,我们分别发表一下观点。

宁柏宇:我们在年龄的问题上,其实是做过回溯的,因为我们投了60个项目,我们把收益率排名前10%的项目给抽离出来,看一下他们的年轻大概是多少,我们统计了一下大概是28岁到32岁,其实这是内部数据,大家不要出去传播。

所以我认为28岁到32岁的年龄,至少在过去3年的时间里,创业的成功几率是比较大的,不知道年轻的定义,因为我觉得可能40岁也比较年轻。

第二个,我觉得说你老的人更合适一点,因为今天见了很多教育创业者,今天年龄大的创业者的机会似乎又多了一点,因为最核心的点就是,这些创过一次业的人不愿意下场,所以我们最近看的很多项目都属于连续创业者,他其实之前有过一次创业经验,可能成功,可能不成功,所以他想再战,或者原来在互联网领域创业过了,现在到教育领域去创业。

这样的人,我们管他叫不愿意下火线的老兵,这些人进了教育行业里面,因为有了成熟的商业运营能力,所以花开二度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王越非得让我说年轻的创业者容易成功,因为他自己是年轻人创业很可能成功的代表,我们也期待他做出10亿美金、20亿美金公司,当然能给我们带来回报。

我说一下年轻人创业的优势和时机,年轻人创业成功其实是按波的,有时机的,在某一个特定时点上,创业成功的几率可能比较大,比如说1993年的时候,俞敏洪老师创业的时候可能是30岁,在那个时候因为高考都晚,有很多人考了大学之后已经23、24岁了,所以他30岁应该算是中青年创业者。

但是1993年的时候出国留学特别火,所以俞老师作为一个青年创业者(早期下海的人)取得了成功。到了2003年、2004年的时候,留学培训已经差不多了,但K12培训从来都没有火过,那时候北大上研究生的张邦鑫大学刚毕业,20、23岁,所以他去做K12的辅导,那他也算年轻人创业。

但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年老的人关注,历史上这个市场也比较小,大家也不认为这个市场有机会,所以年轻人在一个比较边缘的快速增长的市场里,其实是有机会取得成功的。

再举个扎克伯格的例子,他做Facebook的时候第一轮融资找到了Petter Thiel,Petter Thiel见了扎克伯格聊了半小时就决定投他,那个时候扎克伯格可能还没毕业呢,别人就问他,Petter Thiel你为什么觉得扎克伯格能做好这个社交网络,我觉得Petter Thiel就说,他跟我讲了半个小时,没有讲任何Facebook的技术,他就讲了一点,他说我特别懂得人类的孤独。我一看他那个小样,可能也找不着女朋友,所以特别懂得人类的孤独。所以年轻人对一些新兴的需求,可能抓的比年纪大的人更敏感。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说在技术激烈变革的时候,比如说移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像扎克伯格代表的以技术为代表的年轻人是有很大的机会的。

第二个点我觉得年轻人特别可能就这一个点比较容易成功。还有消费领域里,教育领域里,年轻人特别容易成功,是因为他可能更能理解下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需要的教育,所以这是我对年龄跟教育创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想法。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理事、蓝象资本创始合伙人宁柏宇

樊功臣:我觉得是这样的,其实创业跟年龄的关系,我是这么想的。所有的创业者跟不创业者,这是两种人。

即使他像我这样年老的,其实也是创业过好多遍,甚至你看年纪大下海的人,往往在大公司里面工作过很多年的人,他在公司里面仍然是个创业者。

就是我自己感觉创业要越早越好,就是越早你的成功概率会多。你看到其实很难说,我非常幸运的是第一次就会创业成功,这是极难极难的。我觉得不应该看年龄,当然年龄只是一个维度了,多大年龄成功会多,应该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成功。

所以我觉得创业一定是从概率上来讲,一定是年轻人会多的,因为年轻人有大把失败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越到后面你失败的机会会越少,所以你成功的概率也越低。因为你只有一次创业机会或者两次创业机会,这个里面年轻人创业跟老年人创业,在成功概率上面可以分析一下,而不是谁应该成功。

比如说年轻人创业的基数可能会很大,老年人创业的基数本来就比较少了,而且老年人创业成功的机会、次数会更少了。

那么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我觉得创业一定要越早越好,当然是要看了,看家庭的因素、你机会的因素等等各种。所以说我自己觉得从不管怎么样讲,年轻人创业成功的概率,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定是大于老年人的。

他有一次、两次、三次,少的像扎克伯格,多的像王兴,还有比他更多的,像当年汽车之家的李想,那一次次的创业。所以这这样的话,他必然就是到后期可选择的机会会变得更少,所以我觉得大概我的理解是这样子的。

朱韵伊:我看见我们Panel的主持人站着,坐不住了,这个沙发确实有点不舒服,所以自己先站起来了。

站起来之前有点犹豫,为什么呢?因为刚刚主持人说让这边选择年老,那边选择年轻,但是我刚才听着听着,我说前两位老师说的都是年轻人创业的事情,所以我不太清楚这是我们改变了阵营还是什么情况。

但是说到创业的问题,今天也感谢我们Panel的主持抛出这个问题,也让我一下回到了北大的校园。那么为什么说一下回到北大校园呢?其实说起创业,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2001年的时候,一直到我2005年毕业,都有一个协会叫做北大创业协会,我不知道现在还是否存在。

刚巧我从大二开始就是北大创业协会的会长,先从副会长做起,然后做到了会长。至少在我上学的那个时候,北大创业协会是最活跃的,我们核心的成员有80多个项目。然后总的加起来,那几年我们可能1年会至少诞生100个左右新的项目。每年会同日本、韩国合作做创业交流,包括我们也带创业学生去一些大的路演的活动,都会至少选派20、30个项目,是非常活跃的一个时期,当然现在我相信是更活跃了。

纵观那个时候我们创业团队的感觉,虽然可能说大家的年龄段在本科20多岁,然后当然很多一些技术型创业项目大多是我们的博士生,可能要在26到30岁之间。总体的感受是创业一定要趁早,但是成功这个标准我觉得咱们就要再去重新衡量一下什么叫做成功。

如果说创业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把企业做到上市,做到并购,然后你赚钱,然后以这样的目标来算成功的话,其实我觉得从我北大创业协会所有我知道的项目里来看,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在学校里首先可能更加偏于学术一些,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还仅限于书本上或者实验室里的理想环境下的构建。

在真正把这些想法、好的创意拿到市场上的时候,其实他是有一个英文叫做destiny,中文其实就是死亡谷。这个死亡谷里面蕴含着一个很好的创意是否能够被切实地商业化,你的团队、你的成员,以及你的社会资源是否能够真正把你的商业化的路径实现的问题。

而对于真正在学校里,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来讲的话,其实从实际的运营的经验上,或者说我们对于真正商业化世界里面的残酷性,现实种种状况,其实相对是缺乏理解的。

但是这并不阻拦着是我们北大的年轻人,一代一代从进入本科大家其实就有创业的热情。为什么?因为我觉得真正在创业路上的人,大家并不一定把最终的目的地,你去美国上市也好,还是说赚多少钱也好,来作为创业的唯一成功标准。

因为从那个时候起,包括我自己来说,我也做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可能因为年轻,然后各种原因,2年之后没有办法,然后大家关门,各自去找工作等等这样的事情,其实是要发生的。

但是创业的最美的地方,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跟你的团队对于所有的不确定性下,你要去掌控一件事情,你要去想我如何用一个别人没有想出来的方式,别人未曾做过的方式,把一件事情做成。这种压力、这种不确定性下面,你如果能够把它实现的这样一种刺激感,一种让人非常上瘾的精神支柱,我觉得其实是创业者走在创业路上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你想去改变,你想去做事。

所以我认为,即使是在年轻的时候大家做尝试,失败了本身也是一个成功,因为你敢站出来,你敢说我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所以这是我想今天说的第一个观点。我非常非常欣赏每一个站出来的人,无论他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他已经在成功的路上了。

第二点其实就是结合今天的论坛讲一讲教育,因为大家在谈论成功的时候,尤其是近几年我回国,就会发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非常地迅猛。但是这种发展坦白而言,在我们资本各方的催生或者是推动下,让我们更多地把目标放在了我们的GMV,放在了我们的销售额、收入上。

公司一定要做30%的月度增长,所有的不管你什么产业,最好跟互联网加沾边,你的团队今年一定要扩大10倍,从100人涨到1000人,1000人涨到10000人,10000人之后,你一定要说出来我今年的销售额一定要破亿,所以人都陷入了这样一种非理性的成长模式里。

但是我们回头想一想,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新教育,我们要回到“教育”二字上,我要想一想什么是真正的新。如果说资本催生下这种高速成长的方式,它是一个商业惯性的话,那么它是否是真正合理的,它是否可以放在我们想做不同的教育模式,或者是想创造一些新的教育理想的这样的文化里。当然我不是说一味地否定它,我只是说两者之间我们应该如何地平衡,如何地想一想自己做教育的初心和出发点是什么。

所以我想说的是,比如说像盒子鱼,我们从前几年,从2012年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不发声的,为什么不发声?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合伙人凑在一起,自己养活自己开始做内容,埋头做内容,苦做内容。

那个时候你去找投资人谈投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没有人单纯在那个年代,2012年、2013年、2014年会为内容买单。然后你说你想去改变整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学科的教育,然后试图你通过你的团队,或者你的技术的时候,投资人通常会看着北大我们的团队说,这是教育部应该做的事,北大的人果然很有情怀,Good luck,祝你们好运,资本是不想冒这样的风险的。

但是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应该深度挖掘这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模式,真正有价值的这些核心带给我们的未来的青年吗?难道我们仅以为说有了资本,就应该选择一些工具性的,可以高速成长的。3天之内像养猪一样,然后90天出肥就可以上市这样的模式才是真正好的教育吗?我认为不是的。

所以真正如果你想做新教育,做新青年,就像今天咱们上午有位老师讲到的贵族精神。如果真的你想有这种贵族精神的话,首先就要忍得住寂寞,耐得住寒冬,可以花几年的时间把你的内功修好,把你的内容,把你真正想做的事打磨到极致。而不是一味地想别人在怎么发展,资本有多疯狂,我是不是赶上了一个风口。我觉得这个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二件事,回到你创业的初心,想一想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今天我们聊这个话题,我觉得特别地有意义。成功当然意味着我们最终大家都能皆大欢喜,做出一个好的模式能上市,做出让投资人满意的回报率,大家都能够快速地成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这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的本心不能忘记。

第三点其实也是关于创业到底是年轻还是年老,或者是有没有经验。我觉得这个话题来讲的话,如果咱们以最终上市,或者企业做到成熟期,把企业做大为标准来看的话,我认为不能太早,也更不能太晚。

为什么不能太晚呢?因为你太晚了就容易陷入到思维惯性力。做创业这件事,绝对不是商学院能够教会你的,因为你看到任何一个企业成功的模型,仅适合这个企业。你要做的是找寻你自己脚下的路,而不是蹚着别人的路往前走,这是我想给大家的一个忠告。

盒子鱼到今天也蹚过无数的路,也有很多人说你们为什么不学习它,也有很多人说你们为什么不学习它?但是你记住了,每一个公司的文化,他面临的因素、情况全都不一样的时候,你只能找自己脚下的路。等你做出来,你就是be school case study的经典案例,就是别人学习的了。但是当别人学习你的时候,他也不一定成功,一定记住这一点。

所以你如何有信心地找到通向自己成功的那个点,做大的那个未来的时候,你必然需要的是一部分的经验,不是所有的。因为你看的案例越多,有的时候你越看不懂这个世界是什么。

同时你需要一定的人脉,在很多很多的沟沟坎坎的时候,你知道应该利用哪些资源关系,能够顺利地帮你蹚过去。

第三个一定要去积累和投资人的各种关系网络,像我们今天在这儿在座的宁总,一定要去找他。为什么?因为有的时候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在你无法周转的时候,你就要靠你的投资人理解你、相信你,跟你站在一条路上,帮你去找更多的资源,帮你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所以这一切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它可能需要让你花上个7、8年,甚至小10年,才能逐渐让你有这样的心态和网络等等这些条件的成熟度,来催生你,把你的公司带到一个成功的彼岸去,如果我们说成功是做大做强做上市的话。

那么再往后的话,你可能想的越来越多,就容易偏离了原来的航线,或者说是缺乏一些勇气了。因为毕竟创业的这条路,真的九九八一十难,每天你都会想到有无数的死法面临着你,你只是想着三个字“活下来”。每一天活下来就是一个成功,每一天坚守自己的初心也是一个成功。

所以不要想那么多,不要想什么成功,现在开始做就好了。感谢大家!

盒子鱼COO朱韵伊

王越:谢谢朱师姐,我们年轻人也说一说年轻人创业的坑和这些经验上面我们不足的话,会遇到什么问题?

周盛:换话题了?

王越:没有换话题,只是说因为我们如何去讲资深的人为什么会更容易成功,或者更容易去获得收获,那肯定是我们遇到了自己的很多困难。

周盛: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要分行业的,然后我很庆幸自己在一个觉得年轻人成功几率更大的行业,就是教育行业。因为经常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我们看到一些竞争对手,我们会去把玩一下他们的产品,然后再去查一下他们团队的信息。要是看到他们团队、创始人,或者说核心成员的年龄都是30岁以上、30几我们就会心里偷着乐。其实我们真的是觉得在教育行业,年轻人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如果抛开行业因素的话,其实我觉得确实年纪大一些的人成功几率会更大。因为创业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有无数种死法。一个更有经验的人,他可能该踩的坑都已经踩过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再让我回头看自己在大一的时候第一次创业,会觉得真的非常幼稚,真的是幼稚。所以其实真的需要平衡各种各样的关系,有很多很多艰难的时刻,我觉得必须要有一颗成熟的心,以及非常非常老道的经验去处理这些东西。所以总体来说,我觉得其实年龄大的人,在这方面的优势肯定是更明显一些的。

不过换句话说,我有一个感触也挺深的,就是我们现在是一个创业早期的阶段,我们招人的话,我们现在基本上不考虑30岁以上的。因为其实已经踩了两次坑了,就是我们招过两次30岁以上的人,他们这些人真的是没法陪你一块儿加班的。

你也可以理解,一个30几岁、40几岁的人,我肯定有自己的家庭,我回家还有老婆、孩子等着我,我不可能陪你干到凌晨2、3点。但是我们团队就是这样子,我觉得创业就是像很多马拉松一样,你不是在一个均匀的用力,而是有很多关键的节点,你必须去赶那些节点。

所以经常我们产品要上线的时候,要迭代的时候,凌晨2、3点,3、4点整个团队都还在。然而可能那些30几岁的人他可能待不了那么久,他自己先走了,所以我们现在确实是不太敢招年龄大的人。就分享这么多,把我们的战队交给王越了。

经验超市CEO周盛

王越:好,那我来讲讲之前我们遇到的坑吧,这时候我该回来坐了,现在换了另一个角色。

朱韵伊:开始之前我要为年龄大的人辩护一下,我大胆透露一下我的年龄,可能大家看着不相信,我已经36岁了,我每天下班是在12点之后,每天上线基本上我们都在。我公司的CEO会坚守到凌晨4、5点,他已经40多岁了。今天在场的我也看到了,也有我们公司,体刚在那边,体刚也是4打头了,每天晚上也是加班到半夜,也有孩子和家庭,帮他们说两句。

王越:这句话也要帮他们一起说说,我们公司的很多高管最大的有45岁的,跟我一起出差都在外面住,经常一周一周不回家,所以还是分人,看那个人是更愿意安稳的生活,还是更愿意冒险的生活。

我现在的主题是要为经验丰富的人打call,经验丰富的人肯定还是某种意义上,相对于我们绝对有他的优势,从我们之前遇到的困难说起,我第一次创业是在北大大二的时候,在计算机系。

坦率来讲,当时别说什么是创业了,什么是招聘我都不知道,我在大二的时候没有实习过,也没有做过什么工作,所以别说我面试别人的经验了,当时我被面试的经验都没有。

所以在当时我刚刚大二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拉了很多简历面试的时候,其实我表面上可以看不出来,但每一次我可能比被我面试的人还要紧张一些。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大概21岁、22岁的人,他是面试一个30多岁,比他工作经验多10年的人,说得严肃一点,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判断标准,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我的公司,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个岗位,我可能也就仅仅懂从职业技术上面的东西,这个人技术过不过关,这个人的水平是不是达到标准,但究竟他的工作风格、管理风格,甚至于他的职业诉求,当年是没有这样的预期和想法的。

所以这就是经验不足带来的招聘上的坑,我们第一次创业是2014年在北大开始做的时候,当时我们的产品叫榜样,有可能很多师兄师姐也许听过。虽然在外面看起来很光鲜,但在管理上面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我们的坑也许很长时间都说不完,而且一个比一个有意思,可能大家没有体会过这种21、22岁开始自己做公司的经历,最多的时候公司有接近小200人。中间还遇到什么事儿呢?我们有一段时间挖了几个高管,有一个是之前高德的VP,有一个是UC的VP,还有一个是百度的高级总监,听起来好像很厉害,当时投资人和我们老股东都夸我,王越你太厉害了,你招聘能力真的强,很少见这么年轻的人可以挖到这么大腕的人来公司,我也挺兴奋的,我以为是真的这些人过来之后,我就可以当上CEO上市迎娶白富美了呢。

结果我发现,事情并不如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最开始是一切都好的,刚刚第一个高管入职,我们的一切配合都很好,很多事情他可能更专业,我听他的就好了。我们当时的高管里面有三个人,一个人做市场,一个人做技术,一个人做产品,结果很快产品和技术的高管发生了剧烈矛盾。

大家可能做CEO或者做高管都知道,公司产品和技术没有一家公司是和谐相处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冲突,都有一些版本上排期的问题,从产品的角度来讲,他希望技术尽快开发上来,尽快试错,我看到数据再做迭代,技术希望你产品收稳一点,不要让我们技术总加班,开发了之后你还不用。

这个问题是个常见问题,但是到我们那边就变成了非常大的问题,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呢?两个分别给我讲,如果那个人在我就要辞职,这个时候我就像爸妈在吵架,你作为一个孩子没有那么强驾驭能力的情况下,你插手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我爸妈关系很好,家庭非常和谐,大家不要担心,仿佛是爸妈在吵架闹离婚,分别给你讲,你要跟你爸还是跟你妈,你要跟你妈我就不要你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这个什么东西呢?经验缺失带来的,我低估了高管融合的难度。

在大家的公司里面,大家可能都经历过,高管融合是件非常难的事情,甚至比一线员工的培养和成长还难10倍,甚至还有选错的事情,选错了之后你高管是改革不了的。所以瞬间由极开心到极悲痛,这个事情也没有经历太久,就三个月的时间。

所以我觉得年轻有一点特别好,年轻人心脏足够强大,不容易死,当年这样的冲撞之下,我只忧郁了一天,我就想怎么办呢,我自己解决不了,我就找前辈咨询,我在吉林市出生,回到松花江畔思考人生,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人选错了还是我中间没做对,现在看起来人也选错了,我做的也没对。所以这个事情坦率来讲,也是我们当年经历过经验缺失的悲痛。

说回来,我觉得年轻和年长确实某种意义上不绝对代表什么特性,有些人可能心态很年轻,像我这样的心态可能已经很老了,我现在已经不能说看破红尘吧,但已经差不多了。公司很多细节的事情已经激不起我的一丝丝波动了,比如说像公司现在如果有谁闹离职的话,好吧,送一张飞机票走人,如果遇到之前遇到高管的事情,也非常简单,我会给他定标准和规则,定完之后按我的规则做就继续在这做,不做滚,不好意思,做CEO做久了有的时候会不小心爆一些不太适合发出来的东西。

因为这个事情,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最开始很年轻的时候,我不敢跟年长的人或者包括我招聘的人定我的规则和原则的,当一家公司运转不是按照公司文化、CEO文化和规则走的话,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而很多经验丰富的人,第一天就知道什么是文化,比如说雷军做小米的时候,第一天就知道什么是文化,而我们当年完全不知道,我们花了投资人数以千万接近亿级的学费,到今天可能才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文化。

这个过程中,确确实实要为很多资深的前辈打call,确实年长的人在跟我们PK的时候是有经验上的优势和心力上优势的,我们能有什么呢?我们更多的就是开放的精神、更好的学习能力、强大的心脏、更耐操一点。这个问题我们就到这儿,感谢大家,我要切回主持人模式了。

回到主持人模式,就是我觉得还是有一个点很有意思的,就是前段时间甲子光年一甲姐他们发的一个点。就是到底我们作为创始人,尤其是在教育里边的创始人,我们是悲观的更靠谱,还是乐观的更靠谱呢?是情怀派的更靠谱呢?还是这些实战派的更靠谱一些呢?

我觉得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下,你们到底是一个偏这种理性派、悲观派,还是更像一个情怀派、乐观派?可以大家分分组。

我先自己自报一样,我是一个情怀派,我是一个某种意义上的感性派,我选择创业项目的时候,更多地考虑的不是商业价值,更多的考虑是我自己到底热不热爱,我自己会不会能够做5到10年。

宁柏宇:这个好像好多个维度,首先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项目?如果说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我是情怀派,但是我会投什么样的项目,我可能会到现在为止看了这么多项目之后,应该选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这是我的选择。

樊功臣:我觉得如果是主要创始人的话,我觉得应该还是情怀和热情哪个是一个主导吧。当然具体做的时候如何脚踏实地,如何务实,如何精算,但是我觉得总体的出发点还是说我相信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核心驱动。

朱韵伊:我觉得你刚刚提的这个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创始人的团队来去非常好的平衡。那么就像前两位老师刚刚所说的,就是说创业者件事情一定是要有热情,内驱动力一直要在的,就是你心中的小火焰,你情怀理想的小火焰是不能熄灭的。

因为其实能否带你到成功的彼岸的整个的关键性因素是你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当然在坚持下去中间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很多的困难对于你未来的风险的预判,或者是企业经营各个方面细节上的观察,我觉得团队里面是必须需要有一个务实的精神和态度在的。

甚至是需要偏向于悲观,就是做创业这件事,你想不想做、你需要坚持是乐观的,但是实际的经营和管理运营中是需要悲观的,需要谨慎的。比如说财务的运转,比如说对市场情况的预估,都是要相对偏于保守的去考虑不太好的情况下,这个企业如何去生存下去,这样我觉得你才能够让自己的企业在各种情况下应对自如吧。

周盛:我特别喜欢刚才宁柏宇前辈讲的一句话,就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因为我之前在学校的时候,那个简历有个一句话描述自己,我就会给自己写上这句话,就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如果非要给自己打个标签的话,我觉得自己可能还是偏情怀派多一些吧。因为我觉得有很多时刻,如果你只是靠计算出来的东西,或者说靠钱、靠名誉,靠这些东西去支撑你往前走的话,可能到一些时候你就会选择放弃了。只有说来自于你底层的一个精神的支援,也就是说你的情怀,才能够一直往前走,度过这些难关。

所以我觉得创业还是需要情怀的,尤其是你做的是一件非常长远的事,你需要情怀来帮你度过这些难关。

王越:我觉得大家说的其实还蛮有意思的,就是当时一甲师姐他们那篇文章里面提到一句话,其实最后每家企业都走下去,很大一个比例是靠愿力在支撑的。我觉得很多时候是这样的,肯定台上嘉宾作为创始人来讲,肯定都是有理性一面的,不然公司的那些薪酬早就发不出来了。

我当时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情怀派呢?我觉得这个没有对错,总是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可能公司内有不同的互补。作为情怀派的话,可能更多的时候会在一些大家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大家没有一个绝对理性可以验证你的事情一定能成的时候,你站出来说大家跟着我走。我觉得方向在那个方向上,我觉得灯塔就在前面,我们再扛一段时间,前面就有梅子,就可以解渴了。

尽管可能望梅止渴不见得是一件特别实在的事,但是坦率来讲小微企业多么艰难大家也知道。我觉得能够扛下来、活下去是整个的主色调,而在最惨的时候你还能活下去,在公司账面可能还有3个月,甚至只有1个月的时候,你如何坚持着找投资人融资,为公司去做收入,这个时候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需要一些愿力,更多的是需要一些不怕死的情怀在里面吧。

尽管我觉得可能对于很多务实的人,或者是特别特别理性的人来讲,在最理性的时候及公司只有一个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把公司关掉,这样就不会欠员工的补偿金,也不会闹出什么太多的是非。

这个我觉得各有优劣,都有好有坏。但尽管很多的企业成功的时候也是因为理性的创业者把控好了现金流,比如当年的王兴,他在做美团的时候,坦率来讲就是最后扛下来了。也有很多创业者就是因为情怀也扛了下来,最终走到了今天。

其实没有多少时间了,还有最后10分钟,今年各方面的市场其实并不是很好,大家可以聊一聊大家对于今年在线教育的情况怎么看,然后你们自己最近有没有什么好消息,给大家也多振奋振奋,毕竟我们新青年、新教育,收尾一定是要阳光的,好不好?从周盛开始。

周盛:在线教育这个好消息,我确实暂时还没有看到特别多。大家都在说现在是一个资本的寒冬,但是我这个人其实不太喜欢看平均的东西,我觉得可能在座很多人也是一样。

就比如说咱们高考,或者考研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北大的录取率很低,但是大家想的是什么?说考上的人一定是我。我们现在去拿融资的时候,投资人就会告诉我说现在情况不太好,我知道,所以其实在这个寒冬下,我觉得更能大浪淘沙,更能淘出一些好的项目。

另外我确实觉得在教育这个赛道上,其实在线教育有非常非常多的机会。所以我们为现在这个项目感到兴奋,也希望大家在这个所谓的寒冬下,能够顶住压力,能够度过难关,大家都加油。

朱韵伊:其实市场有这样的周期性的波动也都是正常的,但是回到好消息,我觉得我其实更喜欢咱们中国传统的辨证地来看问题。你觉得好像资本的市场不活跃,或者是进入到一个很残酷的时期的时候,往往这是每一个企业获得新的生命力,或者是获得新的内在驱动的一个很好的转型期。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可能前几年,尤其是从2014年左右开始,那么互联网教育就一直是在一个大风口上。很多懂在线教育的、不懂在线教育的资本,其实都是往这个方向上来涌,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创业的机会,这当然是好的。

但是不好的事情就是我刚刚也在最开始的这一段讲话里提到的,就是它会让我们过于盲目地去追求外在的、外生的增长。在这种外生性的增长下,我们可能就会偏离教育本身我们的内功和我们做这件事情很多需要打下非常深的扎实的这些基本功的东西,我们可能就忽略掉了。

所以其实在现阶段的条件下,我觉得是一个大家可以去自省和反思,或者是变得更加理智的时期。想一想如何在这样的资本环境下,首先企业能够自给自足的,能够活下来,能够甚至做到盈利。因为现在其实说句大家都听过的话,在线教育大家都在烧钱。

那么如何在一个有钱的、广阔的教育市场里面真正赚到钱,我觉得是大家可以进行深入反思的一件事情,就变得更加理性。那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前提下,就是我们不能光靠烧钱去打品牌,而是说真正靠自己的产品、靠自己的服务区做出教育品牌。

前一阵子其实我们团队一直在跟一个非常有名的市场的公司,在业界非常非常有名。直接抛出一句话,其实我觉得挺受打击的,一锤子砸下来。他说了一句什么呢?对方的老大说在线教育吗?在线教育有品牌吗?我没有看到在线教育做出品牌来。

为什么他说这样的一句话呢?就是因为其实比如说品牌的塑造,第一个需要时间的,它需要市场的沉淀,它需要所有的从教育者本身到接受教育服务的家长跟学生对它长期的质量各方面的一个认可。而这种中程度的塑造,不仅需要的是时间,更需要的是我们的功底,回到我们产品和服务上来的功底。当然同时也有在说一个品牌,当然它需要赚钱,它也有自生的能力了。

所以我觉得在现阶段这样的一个大的市场环境下,是一个我们好好想一想下一步怎么往下走的好时机。所以我宁愿让大家往好的方面想,想一想你的未来和脚下的路是什么。

樊功臣:其实我觉得我们不谈资本市场,现在正是在线教育到处都是好消息的时候。因为我们看到学生正在疯狂地从线下往线上走,这是整个的上升期。我最早2005年就做的跟我现在的事情一样,那时候我找一个学校简直是上天入地的。

但是现在看到了,整个市场的接受度,从VIPKID,包括盒子鱼,一起作业网等等这些往前走的走在排头兵,然后攻城略地。然后再剩下来包括像VIPKID,包括相小的在线的钢琴陪练,所有的这些事情,就是off line的东西,在全线向线上转移。

那在这种大背景下,所谓的资本寒冬等等这都不是事。只要你找到了他的核心需求,哪怕非常非常小的需求,我觉得资本的这种周期性,中国肯定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都不用太多考虑,只是说这是一场像动物大迁移一样的,就是学习大迁移。

在这个过程当中,只要你站的够硬,只要你思路足够的清晰,然后大的有大的活法,小的有小的活法,都有肉吃。所以只要不过度膨胀,只要不自己作,只要不自己玩脱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在线教育的黄金时刻,而且还会坚持。

现在整个来讲线下往线上的迁移度还是非常非常低的,就是说大概我不知道,我其实刚刚全职的加入,所以说还没有完全了解的数字,我觉得还是个位数的数字在整个的学习用户当中。但是技术已经成熟了,接受度已经成熟了,支付已经成熟了,所以说整体来讲包括我们可以说逻辑思维也是在线教育,或者是说更广泛的像知乎等等,这已经教育过无数轮了。

所以说这是一个攻城略地的时代,是这样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所以我觉得在线教育到目前为止,真的是我没有看到一丝丝这样的悲观的情绪在里面。

天天乐学CEO樊功臣

宁柏宇:我看法可能有但不一样,就是说大家都说现在时局不好,就是中国和美国关系没有原来那么好了,又说股票市场又跌了。我觉得就因为这个说我们大家现在环境不好,我觉得这个想法其实不见得是对的。

你比如说中国和美国关系不好了,不让中国学生去美国学一些专业,长远来讲只能会逼着更多的人去学这些专业。咱们从奥派经济学这个角度上来讲,哪里有管制哪里就有反抗。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未来国际教育反倒应该是有大发展,反正我看问题是这样的。

第二个本来这个市场里就有泡沫,就是现在跌一跌,很多好股票也跌了,像腾讯、好未来也跌了,跌了的时候不是给了你一个最好的建仓的机会吗?我觉得这都是好消息,所以我第一个不觉得大环境其实特别不好,因为我觉得咱们其实从创业的角度来进,往往都是从一个点开始,越是看起来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可能还没到最不好的时候,或者可能是最大机会孕育的时候。

第二个维度因为我们是做教育投资的,可能关注金融市场多一点,的确可能比如说二级市场不好,导致大家对一级市场的投放也少了,可能基金募资会有难度。其实在这种时候钱少了,其实对你投资,对你去买好项目,其实也不见得是个坏事。

所以至少我们的感觉,我们投了60个项目,就是最近半年发生再融资的项目,可能得超过10个。有4000万美金估值的,有1.2亿美金估值的,其实我们投的时候都很低,它的倍数达到80倍、40倍,而且频率都挺高的,而且都是一线基金,像经纬这种一线基金。

而且我们观察到每一个基金现在都会专门放几个人去看教育的sector,就是最近找我们的后轮的投资人特别多。以至于他们都搞错了局势,就是说他们觉得我们应该去求着他说我们还有钱,你要不要给我送一些项目。

我心里想这个一看就没有看过二战,二战的时候德国为什么失败了?因为德国两线作战。你一边都没占,你这边有英国,那边还有俄罗斯,然后下面美国还诺曼地登陆了,所以你必然被打。

所以我今天跟那个小伙伴聊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个根据地。你比如说我们做教育领域的早期投资,一般我们都是这个项目第一轮的投资人,或者是第一轮的合投者。所以其实我们更像种庄稼,我们只要把这个项目种了,后面你那么多基金来接盘。所以其实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个卖方市场,但是有的基金没搞清楚情况,以为我是个买方市场,还来拉拢我。

然后我就觉得说,这个事越是在经济周期下滑的时候,越是当大家都想投教育的时候,手里拥有教育项目最多的公司肯定是相对来讲是稀缺资源,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第三个我觉得特别好的消息,就是我们觉得现在进入教育领域的创业者质量其实越来越高。大家看到很多其实原来做互联网创业的成功人士,他第二轮焕发第二春的时候,他进入教育行业。

所以有时候我也想说我们28、32的数据可能以后得调了,可能整体往上加5岁。因为现在老兵是很难下场的,你像王兴这样的,我估计干到60、干到80,只要身体不出问题,他不会出问题的。

你像韵伊保养的这么好,我估计能干到66岁、86岁可能都能干。然后不仅像韵伊这样的,像周盛这样的,才研二对吧?研三,25岁不到吧?还能干60年。所以你能理解,就是不定得干几波,可能这一波C2C的可能就是一个开始。

你包括像樊老师,樊老师属于重新进入教育行业,你想搜狐的第一代互联网,你说樊老师再干个20年我也信,我看身体状况还可以。

然后你看我们,我们也36、37创业,到40岁,我们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因为金融行业里可能创业本身的确是一个管制的行业,有牌照,对资源和信任度要求高点。我记得我进来创业的时候好像还挺年轻的,其他人可能都45岁、50岁才进来,所以我们觉得现在开始创业的人,年老创业有年老创业的优势,他不用每天干到凌晨3点和4点,我们觉得跟跑马拉松一样,我每天干到12点就可以了。所以你只要坚持跑,一周多跑几天可能就OK了。

所以我觉得这一波开始创业的和进来的创业者,他的质量和品质是非常高的。然后又没人投,所以我们在里面对那个好项目,其实现在标准越来越高了。其实蓝象一共投了六期的项目,到了第六期的时候其实品质是越来越高了,可能接近四分之一都是连续创业者。就是他至少已经做过一次了,至少已经亏过一大笔钱了,或者已经赚到一大笔钱了。那这样的话,可能相对来讲他成功几率是大很多的。

所以我觉得其实好消息还是挺多的,越是中美贸易战,你想想打什么呢,要限制我们的教育,不让我们去学现金的东西,那我们肯定要自己发展教育。

要让大家学会,至少让一部分人学会现金的东西,你想股市跌了也有好处,大家都无心去赌比特币、二级市场了,一个市场死了,大家都专门做教育创业,所有的钱都没地去了,中间这部分都得来投教育,有好多的接盘侠,大家可能融资也比较方便,尤其是早期的。

创业者发现其他领域也没什么可干的,专心来干教育,我觉得一个好消息接着另一个好消息,你看看北大青年CEO俱乐部专门开了一个新品类,新青年、新教育,专门看教育,这一点是看到了趋势。

当所有人都希望这件事儿成的时候,你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所以我是觉得这个问题,一个好消息接着一个好消息的,让人应接不暇,真是太开心了。

王越:我们整体就到这边,用隔壁的一句话,为祖国健康奋斗100年,比他们多50年,谢谢大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