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代表青海30万绣娘的河湟刺绣传承人朱二奴带着大美青海的非遗之美,将藏绣、大通挑绣、河湟刺绣、撒拉族刺绣等青绣作品带到了北京,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成就展上进行了展出。在当天的青海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青海展厅的“青绣”格外亮眼,“我们有30万绣娘,现在全部都是手工刺绣,这是指尖上的功夫,也是顶尖的技艺,这些都是我们在劳务输出、产业发展方面的出色代表。

大美青海,汇聚了30万绣娘。“青绣”的生命,就在她们的一针一线里延续和传承——

9月4日,代表青海30万绣娘的河湟刺绣传承人朱二奴带着大美青海的非遗之美,将藏绣、大通挑绣、河湟刺绣、撒拉族刺绣等青绣作品带到了北京,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成就展上进行了展出。身着民族特色服饰和头饰的土族绣娘朱二奴在现场飞针走线,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和采访。

在当天的青海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青海展厅的“青绣”格外亮眼,“我们有30万绣娘,现在全部都是手工刺绣,这是指尖上的功夫,也是顶尖的技艺,这些都是我们在劳务输出、产业发展方面的出色代表。”

一架绣绷,十指春风,30万绣娘在一针一线中绣出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也成就了“青绣”在刺绣行业中的行稳致远。“在深圳文博展上,我把生命之花的图案绣在了发卡上,获得了二等奖的殊荣。”此次来京,朱二奴向首都人民展示了“青绣”的独特韵味。

一项产业,30万人带动,这也是我省参与人数最多、应用最广泛、影响最长久、与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最密切的一种民间艺术。“青绣”作品还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

荣誉背后,我们看到,我省的刺绣产业目前还存在着行业经营分散、经济效益低下、创意研发滞后等突出问题。30万绣娘该何去何从?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2019年,“青绣”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与青海拉面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为30万绣娘铺就一条脱贫致富的锦绣之路。

“‘青绣’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

“希望‘青绣’走进寻常百姓家。”

“‘青绣’的一针一线中饱含着热爱。”

“希望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从手工作坊走向更加广阔的大市场。”

“30万绣娘用‘青绣’为妇女同胞绣出了‘半边天’。”

让古老的“青绣”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青海30万绣娘和后来者们要走的路仍然很长,未来可期!

(记者 张永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