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梦泉

  图|网络

  从个人观感来说,华人运通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企业战略发布会,基本上称得上是近两年新造车浪潮之下最引人遐想的一场发布。不同于以往许多新兴车企被外界嗤之以鼻的忽悠态度,华人运通的企业战略看起来概念更远实现难度更大,然而在严谨逻辑之下却具有令人信服的魔力。

  回顾当晚,华人运通在战略理念上释放出的一个关键信息是“通过数据信息的透传、计算及互联互通,实现人与车、交通、城市的相互协同”。同时将前瞻性业务布局将聚焦五大板块:全新智能汽车的开发与制造;车辆、充电网络及能源的共享;车联网IoV及先进开放的自动驾驶技术;支持智捷交通的延伸;参与智慧城市的开发和构建。

  这些目标看起来非常宏大、复杂,而华人运通自己也知道一昧在概念上画饼不可取,所以还在现场展示了两款概念车——Concept H Hypervelocity另类移动概念车与Concept A Active-agility全新连结概念车,并让首款基于量产导向开发的四轮转向轮毂电机工程车-RE05出来溜达了一圈,似乎是在告诉现在诸多还头疼产品开发和交付的新兴车企们:请收起你们点状的单向思考,往后稍稍吧。

  

  与此同时,华人运通还宣称,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基于车路协同的L4量产智能自动驾驶系统,车辆在封闭道路已经完成超过100,000公里测试。

  结合企业创始人丁磊的个人履历、高管团队的构成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密切联系来看,这些都可以保证华人运通“三智”(智能汽车、智捷交通、智慧城市)战略的可信度,尽管许多人并不能完全想象出智慧城市的最终实现具体是什么样子,华人运通在发布会现场用了大段的篇幅去阐述其超体智能架构HOA(Human Oriented Architecture)的体系设计理念,试图让外界理解他们的初衷和实现路径。

  参看HOA超体智能架构的三大组成部分——开放的车辆电子平台VEA、道路监测平台RSA和城市数据平台CDA,其推进次序依次为车、路、城,也就是从个体到系统的过程,并在此当中实现感知的协同、计算的协同、直至智慧的协同,由终端的单体智能到车路的混合智能,直至城市的群体智能的演进。

  

  在这其中,智能汽车作为智慧城市的最重要的载体,未来会利用汽车科技和物联网技术,让车成为聪明的移动信息载体,打造一个新型的信息神经网络;同时发挥新能源汽车储能的作用,打造一个分布式且高能效的能源载体;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将为城市提供更智能的运输载体。

  这就意味着,未来车辆的开放式信息电子架构能够高速对接道路与城市的信息数据与服务,而路与城的信息也能够支持面向未来的智能车辆的运营。

  华人运通的这个思维相比其他以产品为导向的造车新势力,无疑是站在更高格局上作出的思考,而支撑其背后的逻辑我们实际上并不陌生:万物互联

  生活在一个信息如此爆炸的时代,未来万物互联的实现几乎是板上定钉的事情,而互联的前提,是功能的延伸和相互的协作。

  

  延伸的概念不难理解。几十年前麦克卢汉就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提到过,衣服是人皮肤的延伸,电视是视觉的延伸,手机是听觉的延伸……而汽车,则是腿脚的延伸。

  当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成为常规操作之后,汽车作为出行生活的“第三空间”,如今被赋予的功能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载体,用以连接普通人的的工作、生活、消费和娱乐,而网络的不断渗透,令车辆的生存环境发生内外裂变,需要跳出汽车本身来思考如何与更多载体进行连接,从V2P到V2V,再到V2X,皆是如此

  伴随连接维度的提升,协同就变得尤为重要。正如华人运通在HOA架构里提到的:车辆、道路、城市要形成感知、计算直至智慧的协同,打破单体信息“孤岛”和孤立系统的存在,当原本不相关的单体连接在一起时,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功能拓展才会出现。

  

  不难看出,华人运通的战略架构其实是严谨遵循着系统论当中“个体元素-元素之间形成依赖关系-构成系统”的逻辑来建立,智慧城市虽然听起来很遥远,但华人运通基于HOA架构的各项研究与现实应用已经展开:比如已经着手研究如何能够高效的处理雷达点云、视觉捕捉及视觉识别技术以及如何快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打造高精定位和高精地图,还启动了全球首个传感融合计算开放道路试验项目——江苏盐城“智路”项目,

  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必不可少,不过可以确信的是,当车、路、城的连接不断渗透、协作的级别越来越高,系统功能发生质变只是时间问题,也许到那时,我们才会真正理解华人运通如此庞大规划的用意所在。

  -END-

  本文版权由买车问问所有

  转载请联系授权

  版权联系:[email protected]

  买车问问现已全面入驻各大平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