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巨轮驶进2018年新纪元,号角再起,征程又铺,临泽县新华镇大地生机焕发,风光无限。回首过往,我们深刻铭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引擎,四十年来,新华人民凝心聚力,创造了值得起历史检验的灿烂辉煌,展望未来,我们意气风发,党的十九大引领航向,经济社会发展方兴未艾,新华镇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

深秋时节,走进临泽县新华镇,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太阳能路灯挺立两旁,宽阔的柏油路蜿蜒向前,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楼掩映在树木间,村民在村级文化广场上闲聊、散步、健身,闲适而安逸……勾勒出一幅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活力“画卷”。

“改革开放前农产品产量低,农民增收渠道窄,家里人口多,一年就吃不上几顿肉,一个生产队才养几十头牛,改革开放之后,大搞平田整地,改善土地面积,特别是2000年以后连续种了几年玉米制种,农民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一户养几十头牛已经很常见了,除了吃白面米饭还有各种蔬菜肉类,想吃啥吃啥,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呢。”该镇宣威十一社群众王重祥说。

1978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4971亩,总产量为8283.7吨,1981年2月,临泽县以新华公社亢寨大队为试点,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从此,广大农户经历了由追求高产量到追求高效益的过程,单家独户为单元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迈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广泛推广,农业内部结构逐步调整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向高效率、高效益、节水型迈进。拖拉机进入家家户户,役畜基本上退出生产领域,农田以使用农家肥为主转变为化肥为主,高耗水低效益的传统粮食作用品种由低耗水高效益的农作物取代。到2017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3224.21亩,总产量为21703.73吨。

一座座温室大棚、连体拱棚拔地而起,一批批新型经营主体相继成立,一个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定,一箱箱农特产品借助电商销往全国各地……40年风雨兼程、沧海桑田,40载波澜壮阔、激情澎湃。

近年来,该镇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富民工程,顺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采取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的形式,在富强村新建8座5000平方米以上的连体拱棚,在生态区新建4000平方米以上连体钢架拱棚7座,累计建成钢架拱棚1528座1070亩,日光温室851座1216亩;逐步优化种植结构,引导农户发展饲草玉米1.3万亩,洋葱、甜叶菊、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5300亩;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累计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场(区)24个,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0.6万头、1.7万只;积极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引导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申报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建成可追溯绿色农产品示范点3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申报认证绿色食品7个,有机农产品2个,累计培育专业合作社89个、家庭农场72个,带动连片流转土地2642亩;采取“合作社+基地+网店”的模式,建成镇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6个,积极打造明泉电商专业村,全镇电商经营主体达12家,电商从业人员100多人,培育“网红”农特产品4个,上半年网上销售额突破3700万元;深入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开展各类培训21场次,培训劳动力1020人(次),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来到生态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灰白相间、造型别致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房顶上的太阳能光伏板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贫困户成立自娱自乐班子,齐聚一处,表演着自己编排的节目……

“国家现在的精准扶贫政策真的是好,让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组建了大家庭,过上了幸福日子,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新华镇明泉村5社贫困户王正旭说。

随着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村村通、养老制度、医保制度、扶贫制度等大量民生工程不断推进,全镇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火红灯笼、沥青路面、休闲沙滩、垂钓鱼池、荷塘秋色、枣木栅栏、滑梯秋千、百善园、观景台……走进新华镇宣威村,便可感受这番“田园归家”的乡村景致。

73岁的村民李万春对现在很是满意,“道路宽敞、环境整洁,村子一天比一天漂亮,更重要的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而在三十多年前,这样的生活李万春想都不敢想,“原来村里的土路高高低低坑洼不平,骡马大车碾过的路面留下深深的辙沟,农家院落十家九户无像样的大门院墙,高低错落的农家院多是残垣断壁。”“现在吃的是自来水、用的是液化气、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房屋整洁了,美观了,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今年我们村上建设美丽乡村,借此机会我开起了农家乐,收入有了很大的增加。”该镇宣威村十五社范玉树接过话茬说。

改革开放40年,全镇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建设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该镇始终把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五看五在五美”为目标,坚持一村一策、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整体推进大寨、长庄村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忆苦思甜广场、农耕广场和健身步道,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寨村建成全县首个“四馆合一”乡村记忆博物馆,陈列各类展品148件;2018年,全力推进宣威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巧妙利用排阴沟、防风林带和闲滩空地,建成六个钓池、三园四广场一营地一停车场和林荫健身步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辐射引领全镇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全镇共建成省、市、县美丽乡村5个。

比过去看今天,新华人民在建设美好家园的道路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过去“南山北洼多荒滩,夏怕干旱秋怕淹,糜谷荞麦碰天年,要想温饱去驮炭,石匠木匠生铁匠,背上家什走四方”;如今“祁连牵来‘西龙王’,荒滩变为米粮川,地里产的金蛋蛋,牛羊满圈猪娃胖,机具处处威风扬,家家户户住新房。”新华人民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顺应时代潮流,实干苦干加巧干,演唱出了一台精彩的改革大戏。立足新起点,开启新时代,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新华儿女必将谱写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张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