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是个有智慧的,她虽然出身乡野,却见识多,脑子活,会来事。她第一次进贾府打着了二十两银子的秋风,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为了报恩,她第二次进贾府时,不但准备了丰厚的土特产,还装得一手好傻,把贾府一众主子逗得前仰后合。比如她在饭局上,配合凤姐和鸳鸯导演的一出戏,自嘲一番:“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乐得大家一场大笑,湘云,黛玉等人笑得形象全无,贾母更是笑出了眼泪,凤姐鸳鸯只能撑着不笑,但是,宝钗没有笑。

她为什么不笑?

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

既然笑话好笑,为什么不笑呢?因为没味。太俗了,俗不可耐。 在宝钗眼里,市俗的东西,都不是什么上档次的,要论有味,得是经得起推敲的,有文化内涵的,比如林妹妹取笑惜春画画要长时间的,就耐得久。她说:“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这才是真正笑话的精华。一句话,她认为刘姥姥的笑话没味道,凤姐儿导演水平太次,她看不上,所以众人哄堂大笑,她独沉默不语,看着她们各种形形色色的笑样子。

其实,别说长年不能出府的小姐们,就是我们这些人,猛然一看刘姥姥说的,也是会笑的,只不过咱们这时代信息发达,笑话多,对我们而言,这种笑话只会一笑而过,不可能和姐姐妹妹们那样笑得太夸张,但总归是笑了的。

或许在宝钗看来,刘姥姥之所以来贾府打秋风,还是看在王夫人的面上,与王夫人有关,自然与她娘有关,这么没有形象的投亲靠友的村妇,还和她这个千金小姐有些许关联,又讲着这么没内涵的笑话,她根本笑不出来!

宝钗的不笑,其实还是因为她的冷。

她比别人要冷很多,正常人的喜怒悲欢在她眼里,其实都不算什么。

比如说金钏跳井后,王夫人也坐在那里伤心,但她还不好意思对侄女说这里面的内幕,她只是用借口和宝钗说了这么一回事,宝钗聪明人,劝她:“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是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在宝钗眼里,金钏的死,跟王夫人并没有关系,不过是她自己糊涂,而且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多赏几两银子发送,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金钏跟了王夫人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这丫头,还是王夫人的大丫头,做得事情可不少,王夫人对她,也应该是有感情的,所以,她才抹眼泪,可是到了宝钗嘴里,几两银子就打发了,真是冷得很。

还有就是柳湘莲的事儿。柳湘莲曾暴打薛蟠,但是在薛蟠在外做生意,路遇劫匪时,柳湘莲仗义出手,两人并因此结为异姓兄弟。只是柳湘莲因尤三姐的事出家,不知所踪。薛蟠到处找,找了好几天,薛蟠回来告诉妈妈和妹妹时,眼角都还有泪痕,他是人称霸王的人,看到他们一死一走,也动了真情。

对于薛家来说,柳湘莲是救命恩人,没有柳湘莲,就没有薛蟠。薛蟠和薛姨妈曾经为他高兴,而今也为他伤心,这都是人之常情。可是宝钗怎么说呢?她并不在意,她说这是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人生有命,生死无常,柳湘莲和尤三姐的事,的确要看得开些。宝钗的话,原本也没什么错,反正该张罗的都张罗了,现在就不要管了。自己的日子最重要,照顾自己家的生意难道不比找那柳湘莲强?话是没错,但是,总让人觉得平日里宽厚的姑娘,处处冷意无边。

救命之恩,可以转身即忘,至于这个出乖露丑的穷亲戚打秋风,这么的丢脸,说的笑话这么的没味儿,也没什么好笑的了。(婉如清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