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杨力 中国南海研究院政策法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国观智库中美关系系列对话会(第三期)

专家观点摘录(1)

印太战略

观点一 

印太战略早有酝酿,强调拉拢印度

从印太战略方面看,我认为,印太战略不是一个新东西,它是早就有酝酿,实际上是安倍在第一个任期里提出的。

安倍在2007年就提出过这个两洋交汇的问题,他用了一个词叫Confluence Two Sea。而且他在2016年也提到了这个所谓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所以它并不是特朗普政府的发明,而是最早由日本推动起来的,这个概念在美国的学术圈其实也很早就引起重视。在2013年的时候,美国当时一家智库在夏威夷开会,一个专门关于亚太战略的研讨会,中国外交部也应邀参会,那是我是第一次提到印太战略,当时确实还是一个处在萌芽中的概念。

印太战略之所以在2017年被特朗普政府正式接过来,有一个现实的考虑——把印度拉进来。另一个是他要跟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有区别。虽然有很多实质内容是相通的,但是它必须有一个新的概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印太战略就成为特朗普政府的一个正式的战略,所以我认为印太战略并不是一个新的东西。

观点二

针对中国的色彩浓厚,被视为是“一带一路”的回应

印太战略和中国“一带一路”涵盖的地理范围大致相等

此次彭佩奥来新加坡之前,他在美国国内一工商论坛上系统地阐述了印太战略的经济内涵。但实际上来讲,印太战略针对中国的一面还是很突出的。

首先,有美国学者分析,印太战略跟中国的“一带一路”涵盖的地理范围是大致相等的。这可以解读为,印太战略是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的自然反应和回应。由南海研究院跟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牵头的对话会议期间,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皮特·达顿就谈到印太战略是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回应,因为二者涵盖的地域范围比较近似。另外他也认为,印太区域是美国国家利益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美国要搞印太战略并一定程度上针对中国。

印太战略强调美国企业主导的“透明”,西方诋毁“一带一路”的“不透明”

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是“自由”和“开放”。什么是自由?美国人认为,自由就是这个地区的所有国家,不论大小,都不会受到其他大国的胁迫,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能够得到保护,特别是小国。所以,美国印太战略的目的就是表现出美国是来保证印太地区国家,特别是小国,不受中国欺负的。另外美国经济上也投入了1.13亿美元,数量虽然比较小,但这只是分期付款头一批。印太战略是由美国企业主导,政府拿钱只是一个支持鼓励作用。而美国企业宣扬physical secure——物理上是安全的,financial secure——财政上是安全的,是负责任的,为的是打造企业良好形象。这些话实际上都是针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因为现在西方诋毁“一带一路”就是讲的“不透明”,包括腐败、环境、民生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他国家间接承认印太战略针对中国

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虽然他们在官方没有直接承认印太战略针对中国,但是在私底下,尤其一些学术智囊,他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毫不避会提及印太战略就是针对中国。日本智库前不久联合澳大利亚、印度,美国的一些学者,发布了四方的针对印太战略研究的智库报告,它里面明确提到,四个国家应该合作,反对中国在印度洋建立永久的军事基地。报告内出现了一个词,叫做中国的unilateral military presence——单边军事组织。但世界上美国的军事存在最广泛,这里却不讲美国单边军事组织,为什么?因为美国有一个同盟体系支撑,但中国不一样,所以现在这些国家就抱团了。换句话说,他们提出来的建议思想,也是明明白白针对中国。

观点三

其他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两国较为积极,一定程度上裹挟美国

过去的亚太再平衡是美国为主,其他国家都是属于呼应或者跟从。这次的印太战略一定程度上是日本,也可能包括澳大利亚,把美国架上去。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而且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参与度确实在下降。对于这种情况,日本很急迫,所以积极的在外交、经济、军事上做文章。在这种推动下,美国最后把印太战略推出来。

另外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日本、澳大利亚比较积极,虽然积极度可能有区别。日本是最积极的。因为日本现在一定要通过美日同盟的来发展它的国际战略。这是日本目前最大的外交依托。如果美国从亚太退出,对日本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日本要留住美国,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打前锋。但澳大利亚可以用经济跟中国的联系来做比较。澳大利亚总理在西南威尔士大学的讲话中对中澳关系做了非常积极的表述,跟澳大利亚前一段时间对华比较消极负面的政策形成一个对照。虽然在战略上并没有显示任何的调整,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还是在跟着美国跑,但在贸易问题上、“一带一路”问题上,他高度肯定了中国的积极作用。这对中澳关系来讲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影响。我国的外交部发言人也做了积极回应。但是澳大利亚本质上战略还是依附于美国,尤其在军事问题上,南海问题上,甚至有时候表现比美国还甚。

印度是印太战略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拉拢印度是印太战略的一个目的。但是,印度有不结盟的历史传统,而且虽跟中国有边界争端,但也有两大发展中大国的瑜亮情结。相对于与美国合作,印度倾向于用自己的逻辑和中国打交道。另外印度跟俄罗斯关系不错,今年中国也在拉印。在习主席跟莫迪在武汉会唔双方发表的共识里提到:中国和印度都是具有战略自主性的重要国家。而作为战略自主性的国家,就不应去参与任何针对第三方的同盟或者联盟。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不会在某些问题上跟美日澳合作。然而,如果要说这四国结成一个牢固的同盟,特别是军事同盟,我觉得可能性不是太大。当然印度肯定也会搞一些平衡外交,在某些方面跟日美澳穿一条裤子。但是它介入比如说南海问题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其实印度之所以摆出一副要东进的架势,更多的是想牵制中国进军印度,而不是真正的南海争议。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东盟。在奥巴马时期亚太再平衡战略里,东盟实际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作用。奥巴马的所谓重返亚太,重返亚太再平衡,实际上就是纠正了过去小布什时期忽视的东南亚战略区域。但是到了印太战略这个阶段,东盟的地位似乎就模糊了。现在叫美日澳印四国,那么东盟的位置怎么办?蓬佩奥在新加坡被记者问到东盟到底在印太战略的地位是什么?他说我们是在印太战略的框架下,支持东盟的中心点,但他并没有扩展解释。至于东盟国家怎样参与这个战略,要根据每个国家自身的情况。换句话说,美国表面上是尊重东盟的中心地位,但是并没有把东盟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它在推行它的外交战略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国别考虑。而如果美国不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东盟中心地位就是一个虚的东西。

中国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但也是有条件的。我们支持在地区合作上以东盟为中心。但在地区安全事务上,尤其在南海问题上,并不主张东盟中心地位。为什么呢?南海问题不是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而是中国和东盟部分国家之间的。包括我们现在跟东盟国家谈COC南海行为准则,其中表述都是中国和东盟国家,而不是中国和东盟。这是11个国家的谈判,不是两方面。而美国恰恰推动东盟在地区安全事务,尤其在南海问题上的中心地位。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一再推动东盟一个声音说话,最后的目的就是把东盟打造成一个对抗中国的政治安全基础。东盟发展有两股拉力,一个是推动地区合作,一个是搞排他性竞争。但后者对印度、对东盟来讲是非常危险的。南海问题是领土争议,具有不可调和性,如果在南海议题上,东盟被少数的成员国绑架,采取跟中国对抗的立场,这对东盟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从国别来看,美国也在找它的一些代理。菲律宾是它的头号选择,因为菲律宾是它的盟国。但菲律宾现在因为杜特尔特在台上,实行的是大国平衡外交,跟阿基诺三世的政策完全不一样,所以现在菲律宾可能不是最好选择。但是我认为凭借美国和菲律宾多年的战略合作以及对菲律宾的掌控,不会因为杜特尔特的执政发生彻底翻转。再下来就是越南。这个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军事威胁。我觉得美国应该会乐见越南在南海问题上,在地区安全事务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为中越两国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美国可能希望中越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一定的矛盾和摩擦。而且菲律宾是美国的盟国,如果菲律宾在南海路上走太远,可能会影响到美国的同盟。美国其实并不愿意中菲在南海问题上破局,大打出手,这样对美国也不利,非常考验美国的同盟义务。

观点四

印太战略是一个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结合体

印太战略,讲自由开放。自由,一个是保护各个国家的主权,另一个是保护各个国家的人权——就是主权加人权的结合。开放,就是开放领域。一个是美国讲的航行自由——地区内国际海域,可以自由出入;第二就是地方的争端必须和平解决,第三个就是贸易必须公平和对等。美国把所有对外政策的标签都放在这里面去,实际上是美国国内政治的一个方面。因为推行印太战略,美国不仅要争取地区国家的支持,还要说服国内议员和各个利益团体来支持。所以美国要在安全和经济上同时着手。经济上它投入1.13亿美元,但这只是它的一部分投入,美国还会利用它的企业,在里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对于3亿美元的倡议,虽然投入并不大,但我们也不能轻视,因为美国在印太问题上,尤其在南海问题上,一向都是以小成本换来大收益,比如前些年的仲裁案。美国在印太地区,有很多传统优势和资源可以调用,这些资源不一定是金钱,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此文章为国观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观点不代表国观智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