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机遇期”下

印度借力多国

谋求印度洋主导大国地位·下

文丨上海《文汇报》驻新德里记者 章华龙

导语:

2017年11月,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峰会”上首次抛出“印太战略”后,一时间关于印度加入美国“遏制中国”阵营的话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与学界的热议。

事实上,虽然印美军事关系近年来有了深层次的推进,但印度一直高度重视“战略自主”且具有明确的成为印度洋主导大国的战略目标。在当前新一轮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印度积极推进其基于战略自主的“平衡外交”。一方面期待通过扩大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发展国内经济,另方面也不愿意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下担任其遏制中国崛起的马前卒。可以说,印度对“印太战略”的看法与美国“三观不合”。在各方势力均希望拉拢印度的背景下,印度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且印度正在积极地与各方谋求深层次合作,以达到其战略目标。

点击蓝字,回顾上期内容

【观点】章华龙 | 印美“三观不合”!印度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印度借力多国大

力推行印度版“印太战略”

自特朗普在2017年11月在马尼拉“东亚峰会”上高调抛出“印太战略”至今,已有近9个月时间。在这九个月内,印度对美“印太战略”不能说是一贯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印度起初对美“印太战略”持积极的态度并且在“东亚峰会”期间与美、日、澳重启了搁置10年之久的针对中国意图明显的“四国集团”机制并举行联秘级别对话。但此后12月面世的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印太”的范围定义为从孟加拉湾至美国西海岸中间的海域,这引起了印度的强烈反弹。印度认为,“印太”地区应包括从非洲东海岸到美国西海岸中间的整个海域。

对印度而言,其之所以能够起初积极加入“印太战略”的原因是印度一方面严重依赖的能源进口70%以上来自海湾地区,而且中国在印度洋不断扩大的军事存在也视作重大威胁。然而美国对“印太”的范围定义表明印度在这项战略中只是在配合美国遏制中国,而印度的核心关切完全未被关注。故而有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高级学者乔什在美“哈德森研究所”的研讨会上公开抱怨,美国的“印太战略”并未考虑到印度的重要关切,印度仅是扮演配合角色,并且美国军方与印合作也仅是太平洋司令部,而涉及印度核心利益的中央司令部与非洲司令部却鲜有与美军的合作。简言之,印度谋求的是互利的合作关系,不愿做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

由此便不难看出印度在今年上半年对美“印太战略”的态度较去年11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印总理莫迪在6月初的“香格里拉对话”中有关“印太”的阐述便是明显的例子,他说“印度对印太地区的愿景是建立一个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地区,在共同追求进步和繁荣的过程中包容所有人”。

在对美国的“印太战略”退避三舍后,印度一方面开始加大对美国的游说与协调力度,谋求美国解禁更多的先进军事装备与科技出口的同时加大两国在印度洋的合作,同时开始“另起炉灶”,积极的朝东、西两向推进印度版的“印太战略”。

东向。印加大力度推进其“东进”战略,不断深化与新加坡、越南等各东盟国家的海事合作。先是于2017年11月与新加坡签署了海军合作协议,让印度能够在樟宜海军基地基地进行后勤补给,直接为印度海军挺进西太平洋提供了通道;随后于1月末在新德里召开了以“海事安全与合作”为主题的“印度东盟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会议发布的《德里宣言》也强调印度与东盟将加强海事安全合作;3月到访印度的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也强调印度的“东进战略”有益于营造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环境,该战略的贯彻将有助于深化东盟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双方的现实利益,并将有助于建立一个稳定、有包容性且基于国际法的区域架构,进而推动地区的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的环境;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近年加大力度对毗邻马六甲海峡的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海军军事实力部署,在该群岛建立了三军联合司令部并加大了军事力量配置,如先进战舰、建设军事码头并且延长海军战机跑道等。3月份,印在该群岛集结16国举行了为期8天的海上联合军演。

西向。印度与塞舌尔1月底签署了一份为期20年的协议,印度将在这个群岛国家修建一个海军基地,但该协议后因当地反对党阻挠而未能生效;今年2月,印度总理莫迪对阿曼进行访问,期间与阿曼政府在两国《军事合作谅解备忘录》下达成一项附件协议,其中包括阿曼达克姆港对印度海军的准入。未来印度海军舰艇可以使用达克姆港的相关服务,并且也将向印海军舰艇也可以使用港内的干船坞进行补给维修。位于阿曼东南部沿海地区的达克姆港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不仅俯瞰阿拉伯海与印度洋,还与伊朗的查巴哈港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隔海相望,该港与塞舌尔在建的阿桑普申岛、毛里求斯的阿加莱加群岛成为印度积极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今年3月,印度与法国签署了“后勤保障协议”,让印度海军舰艇前往法国在吉布提、阿布扎比、留尼汪岛的军事基地,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印度在印度洋上战略支点不足的困境;此外,印度一直联合日本在伊朗推进查巴哈港的修建,该港口与瓜达尔港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且距霍尔木兹海峡更近,但受美伊关系紧张与印度方面资金不能到位,导致项目实施严重滞后,伊朗多次对此对印度表达不满。

为拉印度“上船”,

美再对印做出重要让步

值得注意的是,这半年多来,美特朗普政府大力调整政策推进“印太战略”,一方面,将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太司令部并同时向印度开放中央司令部与非洲司令部的军事合作,允许印军方向位于巴林的中央司令部派驻武官,以增进双方的军事协调。另方面,在《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下为印度向美国采购遏制S400防空导弹系统提供“豁免”。近日,美国政府还宣布将印度从“战略贸易授权-2”清单成员提升为“战略贸易授权-1”清单成员的决定,使得印度可以获得90%以上美国防务装备与技术的权限。印度媒体集中对此进行了报道,并且同时披露印度政府已经决定于9月6日举行的美印“2+2对话”上签署经过一定修改的《通讯兼容与安全协议》(COMCASA)。同时,也有媒体消息指出,美方也在寻求推进尽快与印达成最后一项《地理空间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

事实上,若想获得美国先进军事装备与科技转移,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另一国必须与美国达成三项基本军事协议,即《后勤保障协议》(LSA)、《通讯和信息安全备忘录协议》(CISMOA)与《地理空间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BECA)。

对于美国,在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要塞不断扩大存在而美自身军力不足以有效覆盖整个印太地区的背景下,长期以来与中国存在边界争议且对中国不断扩大的印度洋军事存在同样焦虑的印度,在美国眼中便是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甚至是潜在的“盟国”。如果能将印度纳入这个“反华圈子”,不仅可以让印度在印度洋对中国进行牵制与封堵,甚至“有望”让印度成为美在印度洋的军事基地,实现驻兵舶舰并部署反导系统,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活动添加助力,能够推动印度南中国海投射一定军力从而让中印失去战略互信,在边界等传统问题上发生更大程度的冲突。

但事实上,照单签署这三项协议意味着印度需要在军事通讯协议、重要地理空间信息暴露给美国等方面做出妥协,这有损于“战略自主”,也超越了印度的底线。所以印度的逻辑是尽可能游说美国国会允许双方对协议在各自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对一些义务性条款进行删改,然而美国如此迫切于捆绑印度“上船”,以致其愿意印度对协议中一些具有约束性条款进行删改。

更关键的是,在不愿贸然与美国一道进入“西太平洋”挑衅中国的印度来说,在不损害印“战略自主”前提下,获得更大程度美国军事装备与科技的转移无疑对于印度推进其印度洋大国战略增添了巨大的助力。

此文章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观点不代表国观智库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