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即将在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

如果不是新国标的闪电出台,行业或许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度关注电摩的发展。新国标的出台,直接导致了行业在产品上的高度聚焦。不选择做国标车,就选择做电摩,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电摩被划入了机动车范畴,无论是轻便电动摩托车还是电动摩托车都是机动车。而机动车的生产制造门槛是相当高的。就目前行业的进度来说,真正拥有一级目录的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不是合作就是挂靠在拥有电摩资质企业的名下,虽然这种合作也具有合法性,但是给渠道和消费者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这体现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综合实力,更是企业文化的别样表现。

根据全球电动车网的年度报告统计,目前中国电动车市场保有量已接近3个亿,而符合国标的电动车不到1%,也就是说,随着国标的出台,99%的电动车都需要按照国标车或者电摩进行管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国标虽然果断出台,站在用户的角度,新国标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的,动力和续航里程就是两个最根本的问题。在国标范围内,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会解决的,除非将来国标重新修订。从国家标准的闪电出台就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于电动车的管理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在城市管理上只会越来越严格。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消费者对于“鸡肋”产品不会长期买单。也许国标执行的过度期间,年轻消费者抱着尝试的心态会进行购买,经过体验,就会抛弃这些跑不远,没有动力的产品。

按照这种思路,新国标车将会在中大型城市成为主力,并且必须是外观设计时尚,有个性的产品,锂电或许也将会趁机崛起,但是受众人群会被大大限制。因为动力和续航里程,直接导致了用户的体验度极差,电摩成了唯一选择。相对于广大的上班族,拥有一辆自己的时尚代步工具,有自我选择的时间,不受公交、地铁、堵车的各种烦恼,那是多么开心的事情(不骑电动车的砖家永远体会不到这种乐趣)。虽然这两年共享单车摩拜和ofo对电动车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体验之后大家发现,除了留下一地鸡毛,啥也没有发生改变。因为除了非常短的距离可以用共享单车解决之外,超过3公里以上基本就GG了;偶尔一次体验还可以,要让上班族每天都蹬半个小时的自行车上下班,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有没有考虑过打工仔的感受?!)。

为什么共享单车开始会成功,因为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起源于校园。而当资本进入后,共享单车进入了社会。校园的用车属性是很单纯的,溜达下或者谈个恋爱,装个浪漫,只是临时消费。但是出了社会,是要解决用户核心问题的。初期,在地铁口、商场入口的确解决了很多短途的问题。但是也是失败在人性上,对于长期没有骑过自行车的人来说,开始还可以体验体验,体验过两次基本上就拜拜了,共享单车不适合长期体验,或者只解决了出行中很小一部分人的痛点,核心痛点根本没有解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产品没人管理,给用户的体验极差。共享模式很早就有了,比如网吧,咖啡厅其实都是共享模式。别人用得电脑下一个人还会用,因为有专人管理和维护,但是共享单车是无管理状态,所谓共享其实没人负责,没人负责就谁都不会负责,最终导致体验越来越差。用户最后想还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算了,最后还是买辆电动车算了。这就是用户体验的过程。你不在乎用户的感受,用户一有机会就会抛弃你。

结论:在中大型城市,短途将会被国标车占领;喜欢动力和续航里程的年轻人一定会选择电摩,不用怀疑。所谓驾照和上牌,对于汽车都不惧,还怕电摩?这就是人性,违背人性去谈商业模式都是扯淡,违背人性去谈产品研发都是“野鸡研发”,自己头埋到沙堆里不管用户感受。新国标的出台就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没有实力的企业都在国标车那边好好待着,有实力的就会去电摩分一杯羹。不过话说回来,能在电摩领域竞争的,除了摩企之外,也只有行业前几位有实力的企业了。在传统行业里,我们必须要表扬立马,这么多年在电摩领域的孜孜不倦和脚踏实地,为了电动车行业造电摩赢得了尊重。

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1-9月,五羊-本田旗下的净原电动摩托车市场占有率已经提升到了50%(严格按照电摩标准计算),领先行业其他品牌不是一星半点了。准确地讲,在真正的电摩领域,净原已经将很多对手甩出了十万八千里了(多么的恐怖)。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真正的电摩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并不是很大,原因就是我们之前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市面上所谓很多的电摩其实只是塑料包铁的组装品,离真正的电摩相距甚远。

随着国标的出台,很多企业都在找电摩资质的企业挂靠,以为这样就可以生产出来好的电摩,其实很多时候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问题。如果真的了解电摩产品就会发现,制造电摩不仅仅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技术和产品沉淀,以及优秀的管理模式,成熟稳定的核心配套,还包括强大的试验和检测。这在现在的很多电动车企业基本上是看不到的。电动车除了爱玛雅迪等全国做得比较大的企业在电摩上有重大投入,一般的中型企业都根本不具备生产电摩的条件,所谓的电摩也基本上是套件组装。而相比五羊-本田、宗申、豪爵等这些摩托车做了几十年的企业,电动车企业有时候就显得太小儿科了。这种技术和产品的沉淀,从电摩被划为机动车开始,电动车传统企业大部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竞争的资格。

机动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产品一致性,可很多电动车企业对这个了解并不够。3C认证和上目录是什么样的,出厂销售就是什么样的,这在机动车管理上是有很清晰的条文规定。出厂不一致,都是伪劣产品,按法律是要判刑的。没有3C认证和目录是不能生产电摩的,生产电摩就是非法的,属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更是违法犯罪,这一样要判刑的。2019年4月15日新国标出台后,除了各地方几年的产品过渡期(注意:这个过渡期,没有电摩资质的是不能生产电摩的,否则违法,一查一个准),没有电摩资质出来的产品都不会被交警认可,亦即不能上牌的电摩都将会被交警罚没。可能以后真正让企业倒闭的,不是企业本身,而是你经销商的竞争对手,随便一个举报,如果没有电摩资质,你就挂了。

为此,对于很多电动车企业来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对于很多经销商来讲,如果你没有电摩资质的品牌,这个时候需要抓紧时间了。因为全行业拥有电摩资质的企业并不多,随着南京展会的临近,也到了行业传统淡季,是时候来一波电摩选择了。所有行业的洗牌,最先开始都是从渠道开始的,面对着全行业数十万家的经销商,就看谁更能看清行业大势了。在这个未来电摩时代的风口,除了五羊-本田(净原)、立马、比德文、森蓝、爱玛、雅迪、绿源、台铃、新日、小刀等企业之外,可供大家选择的品牌真的就没有几个了。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国标车会有一定的市场(锂电车可能会有起色),但是,可以预见,随着用户体验不断加深,国标车市场会越来越小,因为不符合人性(现在还有几个骑自行车的?),可能开始很多用户会迫于现状购买,体验过后就会抛弃。而作为符合人性的电摩将会大行其道,尤其是如果政府层面放开禁摩(深圳已经在试点,请注意,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深圳是特区!),全国电摩如果全面放开,那一定将会是电摩的天下。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赤裸裸的现实。或者说这都是摩企早就预谋好的,是留给电动车发展的死穴。因为新国标的出台,直接将电动车和电摩划分开来,本是一个维度的产品(非机动车),被拆分成了两个维度(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后者是摩企的优势,而前者并非传统电动车企业的发展之路(死胡同)。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有资质的传统车企和摩企争夺市场话语权,结果可想而知。正是基于此,作为传统车企,转型升级以及强强联合已经刻不容缓,没有退路;作为经销商此刻更是要认清方向,顺势而为;作为摩企,此刻更应抓住机会,时不我待,一鼓作气,快速发展。风口已经来临,就看你坐不坐上去了。五羊-本田(净原)通过4年的努力布局,完成了基础沉淀和积累,并且已经遥遥领先行业,是大家应该重点关注和学习的标的。

好文!必须点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