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和31日,东欧两个相邻的国家——斯洛伐克和乌克兰先后进行了总统选举,结果都是“局外人”脱颖而出。

斯洛伐克举行的是第二轮投票,律师出身的政治素人苏珊娜·恰普托娃成功击败对手,成为该国第一位女性总统;

乌克兰举行的是第一轮投票,喜剧演员出身的局外人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虽然得票没有超过50%,但也大幅领先第二名、现任总统波罗申科,两人将进入第二轮投票,在4月21日进行对决。根据之前民调,进入第二轮后泽连斯基胜算很大。

局外人连赢东欧两场选举,反映了另一种“较好的”民粹主义

斯洛伐克第一位女性总统恰普托娃 (图/axios.com)

毫无政治经验的“素人”或曰“局外人”,频频在选举中大出风头,已经成为近年世界政坛的一大景观,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

也正因为如此,每有“局外人”在政坛崭露头角时,媒体总会将他们与特朗普做个类比,也多能发现一些共同点:比如这些“局外人”都强烈反现状反体制,直接和民众对话,善用社交媒体。

或者总结一下说,基本都是民粹主义者——由此也联想到民粹主义在美国、南美和欧洲的兴起。

的确,如果把撇开传统势力、直接取悦民众的做法叫做民粹主义(populism),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普托娃和泽连斯基也是“民粹主义者”,他们看到民众对现状的严重不满,对建制派的失望,登上舞台获得成功。

但媒体也注意到,恰普托娃和泽连斯基的“民粹主义”,和近几年席卷欧美的民粹主义有很大不同。

美国的彭博社刊文指出,这几年欧美民粹主义者都强调本国本民族利益,反对一体化、反对外来移民、强调宗教保守。

但恰普托娃和泽连斯基显然不是。

恰普托娃亲欧盟,支持欧洲联合,支持同性恋群体权利,是个典型的自由派;

泽连斯基呢,他的对手波罗申科是靠反俄起家,所以强调民族主义,以“军队,语言,宗教”为竞选口号(即发展军队抵抗俄罗斯,珍惜乌克兰语言,让乌克兰东正教会摆脱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影响),泽连斯基本人则是强调要和平外交,要语言平等(即在乌克兰境内,尊重说俄罗斯语的公民)。

彭博社因此称斯洛伐克和乌克兰出现“另一种民粹”。

局外人连赢东欧两场选举,反映了另一种“较好的”民粹主义

泽连斯基 (图/japantimes.com)

《斯洛伐克观察家》网站4月1日还刊文指出,近年来,斯洛伐克邻国波兰、匈牙利国内排外民粹势力颇为兴盛,恰普托娃的当选,可谓是局部扭转了这一趋势,让人们看到自由派的胜利。

不过该网站的另一篇文章也表示,尽管如此,由于斯洛伐克影响不够大,也不能指望这次胜利能够对波兰和匈牙利产生多大影响。

其实,虽然都被看作“民粹”,但恰普托娃和泽连斯基成功的具体道路也不一样。

恰普托娃的成名主要有两件事,一是身为律师,为了一桩垃圾填埋场案进行十几年抗争,最后胜诉。她也因此获得有“绿色诺贝尔”之称的“戈德曼环境奖”;

二是当时正在调查政府高官与黑社会勾结骗取欧盟补贴的斯洛伐克记者杨·库恰克在2018年2月惨遭杀害后,恰普托娃号召民众上街抗议,借此反对政府腐败。这两件事与意识形态无关,都是争取有效治理,反对腐败的具体事件。

泽连斯基也差不多,“今日俄罗斯”(RT)31日的一篇文章的话说,乌克兰过去五年中,面临着战火、经济严重衰退和失业等挫折。这些也都是具体问题,与左还是右的意识形态无关,泽连斯基是靠解决问题为口号而得到支持的。

因此无论是恰普托娃还是泽林斯基,都是淡化“主义”色彩,着眼具体问题。

但传统势力、资深政客也想解决问题,为什么选民还要选择“局外人”呢?

英美有学者经过研究称,这是因为传统势力也就是建制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而现在很多国家又出现严重的“社会极化”现象,即两种意识形态严重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左右势力胶着对垒,迟迟不能解决问题,于是选民希望看看能否有个局外人来破局,这让局外人在两极分化的社会更容易脱颖而出。

当然,如果这个局外人是特朗普这样的民粹主义者,世界就会多一点担心;如果是恰普托娃和泽林斯基这样的,世界可能会放心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