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皋文艺 | 他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被誉为“四绝”艺术家!作品集先睹为快~

我市有一位长期“潜水”在民间,

能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高手,

他就是已故艺术家汤正幅。

近日,《汤正幅诗书画印作品集》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汤正幅简介

汤正幅(1920—2002)号意工,江苏省如皋市如城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如皋淮南中学、如皋中学、南通平潮中学教师,1958年遭受迫害,1980年平反昭雪,恢复教师待后遇退休。生前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诗词协会理事,南通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南京江南诗书画院创作研究员。

汤正幅先生,酷爱传统文化,钟情诗书画印。早年求学于上海美专,深得黄宾虹、褚乐山、王个簃等艺术大师指授秘籍。其画,风骨丰赡,神明自在。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有工有写,冥心造化,醰然有味;古诗文拜乡绅郭雍南、教授宗孝忱为师,其诗词,咏物述怀,朴茂自然、傲骨铮铮,豁达乐观,友朋唱和,情真意切;其书,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神游三代,手追二王,以贴化碑,四体皆备,尤精草隶,自成一家。其印,上宗周秦两汉,下继明清诸家,苍古浑成,豁豁峻爽。综观其“四艺”,互为贯通,各为所用。奇崛天真,典雅超逸,不染时风,自成家格。被誉为“四绝”艺术家(自谦为“四全”)。

汤正幅先生作品多有获奖、获收藏;1986年自撰“茶余戏考、酒后弦声”,获《光明日报》全国楹联书法比赛一等奖。自撰“史有陈仓周秦地,书留殷墟金石文”,获“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奖,又撰“复去山一瞥,归来笔千诗”被《中国楹联墨迹荟萃》特约入编。

其作品及论文多散见于《光明日报》《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全国诗社诗词作品选集》《中华诗词》《新华日报》《南通日报》《江海诗词》《紫琅吟草》《南通耆英集》等各类报刊杂志。其传略入选《当代民间名人大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诗词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典籍。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丁涛为该书作序中说“综观当下画坛状况,能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者,实属罕见。而汤老却可以名正言顺地冠之为‘四绝’的书画大家。

为诗书画印“四绝”的汤老点赞

丁涛

提笔为《汤正幅诗书画印作品集》写序,不禁思绪纷陈,感慨良多!汤老确是一位长期被埋没于如皋民间的书画高手啊。这位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的艺术人才,曾一度执教于中学的美术,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和赞誉。由于其刚正、率真的品性,和许多德高才显、事业有为的知识分子一样,却未能免于特定时代的政治迫害,而失去公职打入冷宫、被长期闲置起来。所幸的是,这位罕见的艺术天才,秉性不移,视书画为生命,能不计条件好坏,笔墨耕耘不辍。年近花甲时,幸好遇上改革开放的光辉岁月,虽未再返教职,而愉悦的身心,使之干劲备增,富于新意的佳作不断推出,广泛赠亲送友,时有应征投稿也必被录用或获奖,以致名享乡里,在当地被大家誉为“三百年来邑中无人可匹”!他曾以七律《述怀》,幽默、生动地状写了自己艺术生活的情状:“淮南江左海西家,乐道安贫岁月赊。早幸蜗居堪容膝,胡思蚁穴混同沙。床头枕上书中梦,屋角窗前笔底花。知侣时来精辟论,何如象外漫涂鸦。”      简要的诗句表明,艰辛的遭遇和环境,却丝毫无碍于作者乐道的胸襟和对书画的“涂鸦”。

披阅他的不少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笔墨、诗、印不同凡响的独特感,图式、结体想入非非的新颖感,是很富于审美视觉冲击力的。与我们常见到的那些概念化、雷同化的书画作品比较,确是洞天别具,曲高音妙。笔者以为,他的作品不应该只享誉当地,介绍出来,完全可以跻身于当代书画大家行列,请听他在题画诗中的心声,“展纸经营惨淡画,天然去饰不雕华,精神到处能雄瞻,却又细心便是画”,自忖画作的目标以及实际达到的高度,并非妄言,这也正是笔者研究后的认识。汤老在坚信“重复别人,重复自己,千人一面,味同嚼蜡”的理念中,每每铺纸挥毫,必守“其命维新”的开拓,率性而为、情溢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汤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对艺术的把控力度,给人以非常感。纵观当下画坛状况,能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者,实属罕见。而汤老却可以名正言顺地冠之为“四绝”的书画大家(自谦为“四全”)。对照他的作品,各别地观察审视,特色大抵是:诗词,在吟物述怀、友朋唱和中情真意切,句蕴傲骨;书法,在融汇碑帖、涉猎四体中尤精草隶,笔染谐趣;绘画,在遨游传统、亦工亦写中匠心独运,博取奇美;印章,在宗法两汉、兼顾明清中奏刀胆壮,不落俗套。

当四者——诗书画印融汇在一起,组成一幅完整、完美的中国画创作时,我们便会分明地感到其中不少作品神奇而独具风范,因此,完全可以以笔墨无拘、真气淋漓、率意写心、天真奇崛来加以描述,具体还是用作品来证明吧:

1994年创作的山水画《山里幽居八九家》,挥写简约而浑朴,笔势左右开弓,别具琴韵。所谓“随笔一落,随意一发,自成天蒙。处处通情,处处醒透,处处脱尘而生活”(石涛画语),引来似可诠释此图。作品中的皴染点垛,气息跃然焕然。题词云,“云烟缥缈轻如纱,山裹幽居八九家,拾级攀登千里极,骋怀游目乐天涯”,进一步铸就了谐美独特的意趣,让人身临其境,使心灵与自然性灵交相辉映。

《黄山写生墨稿》,所见者整个画面水墨淋漓,黄山云烟瞬息变幻的景象,顿显尺幅,使人畅快而心动。

1991年所作的《云情厚意满松梢》,则显示了另一番壮观,山石、松树、流云、民宅等在随意写就中顾盼有情,顶端富于抒情意味的长篇题句,更使书画步入美美与共之境。

再观赏涉笔的花鸟画创作。其写意的作品,很有明代青藤、白阳的意趣。

1995年写就的牡丹花《真国色》,在方形的框架中,别出心裁地使画和叶的造型、姿态,规避了常见的格调,化中给人以风姿绰约之感。其随类赋彩的色彩铺展,突现了温润的调性,而收润腑畅怀之效。富于律动感的书法题款,“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使感染力强化。

以《高风》(1982年作)为题写就的“竹石图”,与他人同类作品比更是另立一格。瘦劲的竹竿,从左下到右上劲挺地上行,纷披的竹叶,在“个”字与“介”字的常规写画中,强调了飞舞感、变化感。对比郑板桥带权威性的竹画样态,显然大异其趣,风采自生。他笔下写竹的作品不少,总是寓情于笔墨,醒人耳目。

他如花鸟画《荷塘清趣》中的清逸、灵动,《碧波荡漾》中金鱼泳游的娇美、流畅。

《不是孤芳矜自赏》中的浓淡、虚实的审美对比,等等,看得出作者都试图在创作中努力体现唯一性的意象。

以虎入画的《山君正气定乾坤》,其猛虎的独特造型和神态,意在张扬“正气”,同时也寄寓了画家的理想和愿望。

此外,1990年创作的人物画《无量寿佛》,灵慧的构思,灵智的形象塑造,别树一帜。线条的勾勒很有力度和分量,色彩响亮,恰如其分地完成了“就蒲团坐若五岳重”的主题。

汤老的整个书画生涯,动情、执著、精心。追根溯源,除在于他的天资聪慧、 勤奋努力和面对各种困难不忘献身书画的坚韧精神外,还与他早年就学于上海美专打下的扎实基础和形成的艺术理念紧密相关。

由刘海粟等人1912年在沪上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训为“诚实”二字。办学中,紧密贯彻了该校董事会董事长蔡元培先生关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以及“闳约深美”的艺术主张,鼓励师生在艺术上加强素养的同时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探讨,这也正是海派艺术开放性的学术精神。种种艺术训导和思想启迪,显然对当年的学子汤正幅影响至深。我们从他的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中,不难看到其多方位的探索尝试和多层面的营养汲取。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刘海粟、黄宾虹、诸乐三、王个簃等大师、巨匠们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他们的校长刘海粟曾经多次说过,“童心在,艺术生命永恒。童心意味着幻想、创造,意味着纯真、坦白、诚实。艺术创作离开了纯真,就没有生命了。”

汤老正是一位纯真而童心永存的艺术家。经历那么多磨难和挫折,却依然紧握笔杆,不断开掘属于自己的一方艺术新天地。正如他在1995年书写的题画诗中所说:“二十余年尽劫灰,辛酸一去不堪回。蜗居简朴身容膝,斗室经寒竹伴梅。衣食无华青少训,诗书有兴白头催。云烟变灭霞光日,漫笔江山照眼开。”

上述题画诗,形象地书写了作者事艺的沧桑和循此为乐的艺术情操。在“斗室”、“诗书有兴”的长期艺术磨炼中,作者“师造化、师传统”,面向生活,拥抱“云烟变灭霞光日”的祖国大好河山,“漫笔”创造,而为人们留下了不少可资观赏的墨宝。

这里要再一次强调指出的是,汤老之于艺术创作,有着热切的心灵和独特的眼力。面对生活,深入底里,洞察能反映本质、张扬对象内美的形象状貌,使大美透于纸笔,而焕发出感人的力量。世界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你们要有非常深刻的粗犷的真情,千万不要迟疑,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接着又说,“所谓大家,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罗丹的这几句警言,言简意赅,不正可以引来作为汤老从事艺术的特色和要领么!

本文作者系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

来源 |江海平谈

编辑 | 阎语

校对 | 章志辉

觉得不错,点个赞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