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箱是蜂群饲养和管理中最基本的设备,也是蜂群生活和生产蜂蜜、蜂王浆、蜂蜡、蜂花粉、蜂胶、蜂毒、蜜蜂虫蛹等蜜蜂产品的固定场所。蜂箱的种类很多。原始的蜂巢多利用卷筒形的树皮、空心树段、木桶或用柳条、细竹、稻草编织而成。现代养蜂则用活框蜂箱来饲养蜂群。现在世界,上使用的活框蜂箱很多,尺寸大小也各不相同, 但是所有的活框蜂箱都是根据蜂路的原理设计的其基本的结构也都相似。

一、蜂路的概念

蜂路系指蜂箱(巢)中供蜜蜂通行、空气流通的空间,在活框蜂箱中就是指巢框与巢框之间,巢框与箱内各部分之间的间隙。巢框上梁与副盖之间的距离称为上蜂路,巢框下梁与箱底之间的距离称为下蜂路。蜂箱内两个巢框之间的距离称为框间蜂路。巢框侧梁与蜂箱前后壁之间距离称为前蜂路和后蜂路。蜂路的大小必须根据蜜蜂的生物学特性来决定。蜂路过大,易造赘脾,于保温也不利;蜂路过小,则易压伤蜜蜂,或蜜蜂用蜂胶和蜂蜡将蜂路堵塞, 影响通行。框间蜂路过小,还易使蜜蜂咬脾。

根据前人对蜜蜂营巢生物学习性的观察和研究,上蜂路应为8毫米。活动箱底的下蜂路应在13~25毫米之间。固定箱底的下蜂路应为19毫米左右。前后蜂路各8毫米。由于框梁与前后壁之间还留有2毫米的活动余地,所以前后蜂路实际上保持在6~10毫米之间。由于意蜂天然蜂巢中两巢脾之间的中心距是35毫米,每个巢厚度为25毫米,所以框间蜂路是10毫米。但是,巢脾上梁的宽度为27毫米,所以框梁之间的距离为8毫米。

二、蜂箱的基本构成

标准蜂箱是由箱底、巢箱、继箱、副盖、箱盖、巢门挡等部件组成。

1.箱底

箱底在蜂箱的底部,可起到保护蜂巢安全和维护蜂巢温、湿度的作用。标准蜂箱的箱底有两种:一种是与巢箱分开的活动箱底;一种是与巢箱连在一起的固定箱底。这两种箱底各有利弊。活动箱底可调节下蜂路的大小,以适应蜂群在不同季节的需要。在生产上活动箱底的蜂箱适应于固定地点的多箱体养蜂方式。但是,蜂群需要经常搬运就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转地放蜂的蜂箱不宜用活动箱底。箱底配合巢箱之后,前面长出巢箱80毫米左右,这长出的部分称为巢广踏板,便于蜜蜂进出巢起落,就像飞机场的停机坪一样。巢门踏板也为蜂群饲养管理和生产中安装蜂[门饲喂器和脫粉器提供了方便。

2.巢箱和继箱

巢箱和继箱总称为箱体。活动箱底的巢箱和深继箱的结构大小都是一样的,靠近箱底的就是巢箱。继箱有两种:一种是深继箱; 一种是浅继箱。浅继箱的高度只有深继箱高度的一半左右。

3.副盖

副盖又称为内盖或子盖,是覆盖在蜂箱上口的内部盖板。副盖的主要功能是遮光和限制蜜蜂从上部出入。副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木板拼成与蜂箱上口尺寸相同的平板;一种是用木条制成的与蜂箱上口尺寸相同的框架,然后一面钉上纱网。钉铁纱的副盖也称为纱盖。平时使用时,纱盖上需加保温物。蜂群转地时,将保温物取下以加强蜂巢内部通风。

4.箱盖

箱盖也称为大盖或雨盖。其主要作用是御烈日,避风雨,维持巢内的温湿度,保护蜂巢的安全。箱盖要求密闭、不漏水、轻巧、牢固。盖在蜂箱上应与副盖保留-定的间隙,以利隔热保温或在必要时开气窗通气。

5.巢门挡

巢箱与箱底配合之后,在巢箱的前面装上巢门挡。巢门挡上开有可调节的活动巢门,在不同季节巢门开启的大小也不同。在寒冷天气,或出现盗蜂时,巢门可调节到仅能使一只蜜蜂出入;大流蜜期或需要加强巢内通风时, 可将巢广]开大,甚至将整个巢广]挡撬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