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只有两个节日是以团圆为目的而过的,一个是清明,一个是中秋。不同之处又显而易见,前者跟死人团聚(此团聚非彼团聚),后者与生人同欢。相比之下,中秋更看重“团圆”,毕竟跟死人团圆不是那么简单的。然而中国这么大,想要赶在这一天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个地方迎寒祭月吹牛扯皮又不得不掂量掂量荷包里面的银子。所幸的是中秋不比清明,见不到面还是可以远程沟通一下的,也算是一了团圆的心愿。今天我们就借中秋团圆的名义来扒一扒古人是怎么传递消息的。

飞鸽传书

开篇第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据说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特此提醒,如果中秋之夜你打开窗户,看到窗沿有一只肥嫩的小白鸽,请不要把它炖了,因为这一定是远在他方的她/他在用一种古老的方式给你带来中秋问候。

鱼传尺素

有飞禽怎么能没有走兽呢,鱼和尺素也被古人当作传递信息的工具。当然这里说的可不是用真的鱼,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有钱嘛~换做今天你用丝绸来写信试试,看你妈不打死你)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所以中秋之夜,如果看到有人在你家楼下放风筝,请千万不要拿板砖拍他,只要将其线剪断,拥风筝入室表示已经收到慰问即可(如果有人上你家索赔风筝,小编恕不负责)

说完了古人的通讯方式,我们顺道把现在以及未来的通讯方式也给扒了吧。

电话就不用说了,自贝尔发明电话以来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人们也逐渐习惯在逢年过节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慰问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但是,小编这边想说的是,与古人的通训方式相比,发短信最大的缺点是——麻烦!咱老百姓养个鸽子让它捎个信,来回食宿都不用管,完了下回继续送,无怨无悔。可是是你要是想多给几个朋友捎个信难不成多搞几个信鸽吗,那现在不一样了,有了短信电话那肯定是方便多了,但是短信群发搞不清楚还给你来个瞎扣费,你说恼人不恼人。不过随着智能化社会的到来,免费的微信已经取代收费的短信,那麻烦的是来了,没有客户微信怎么送祝福,慧网天下短信群发你可以试试。

中秋就快到了,刚入大学的你是否应该拿起手中的电话跟远在异乡的父母道一声感谢呢?出国在外的你是否应该在这个“团圆节”和国内的父母唠唠家常呢?作为公司领导的你,如何快速祝福优质客户呢?我们比古人幸运,他们只能在这个日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却可以通过智能云通讯给家人朋友送去遥远的祝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