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国的将军白起老谋深算,在赵王和廉颇之间实行了一场君臣反间计,他让秦相范雎派人带着千两黄金,进入赵国对赵王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有什么本事,只会守不会攻,秦军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白起又名公孙起,白起成名的时间节点是公元前294年,也是可以说是白起闻名诸国的开始,这一年,秦国与韩国在新城(当时属韩国)外交战,白起第一次亮剑,以左庶长的身份指挥新城之战。

白起一生功勋卓著,为秦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一生戎马倥偬,征战三十七年,没有一次败过,可是历来对白起的争议不断,有学者把他认为他是攻无不克的战神,而有的学者以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士兵被看轻,认为他是毫无人性的杀神。这不是讨论的重点,巧的是后来白起被秦昭王赐死,原因未知,一说是功高盖主,一说是被设局害死,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说,

白起

白起又名公孙起,白起成名的时间节点是公元前294年,也是可以说是白起闻名诸国的开始,这一年,秦国与韩国在新城(当时属韩国)外交战,白起第一次亮剑,以左庶长的身份指挥新城之战。他一战成名,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这场战争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韩国为了夺回新城,韩国联合魏国集结两国24万兵力在伊阙与秦国的白起对峙。秦军人数不及对方一半,唯一的可趁之机是韩魏两军各有私心。白起绕到魏军的背面,突袭得手,再掉过头来全歼韩军,并俘获了主将公孙喜。这是战国时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韩魏两军24万兵力化为乌有,白起获得战争的胜利,5座城池归于秦国。第二年,白起一举攻下61座城池。为秦国开疆拓土,“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这句话,或许正是源于白起。白起是今陕西眉县常兴人,当年这里是秦国关西故地,百姓与羌、胡等族杂居,崇尚勇武、精于骑射。白起后来在秦国与赵国的战争中取到决定性的作用,

秦灭六国的先后时间

当时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国击败韩魏楚等国以后,赵国对秦国的威胁加大,秦国商鞅变法完成之后,赵国也开始了“胡服骑射”的改革。秦赵两国的势均力敌,从“战国四大名将”就可见一斑:白起战廉颇、王翦对李牧,他们分属秦赵两国,是彼此毕生的劲敌。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庞大,结局惨烈的混战,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展开一场大战,赵国派出了王牌将军廉颇。廉颇坚壁清野,三年不出,迫使秦军陷入僵持战。秦国的将军白起老谋深算,在赵王和廉颇之间实行了一场君臣反间计,他让秦相范雎派人带着千两黄金,进入赵国对赵王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有什么本事,只会守不会攻,秦军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括纸上谈兵

赵王果然中计,立即把赵括调往前线。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懂临阵应变。秦国反间计得逞后,立即启用白起为主将,王龁调为副将。同时下令:“任何人敢泄露武安君担任主帅的秘密,斩!”赵括准备好的一套应对王龁的策略,完全落空了。

长平之战形势图

结局可以想见,长平之战,白起胜利。赵国败局已定,赵括走投无路,被秦军射死,40万士兵投降。白起为了防止士兵暴动,除了派240名年幼的赵国小兵回国报信外,其余的人全部坑杀!这次让历史记住了白起,也是杀神的由来,坑杀40万,成了白起的罪证。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史书记载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白起为秦国的崛起和秦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可是白起刚愎自用,成名后洋洋得意,没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意识,依然自视清高,不把秦昭王放在眼里。导致了君臣猜忌,赵国实施反间计,利用苏代设计陷害了白起,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夺官、削爵,降为士兵,迁居他乡。由于病情反复,白起无法远迁。他滞留在咸阳的三个月里,正是秦军节节败退之时。颜面扫地的秦昭王,不想看到白起继续得意,更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决策的失败,便勒令他立即离开。白起刚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怀怨诽,不如处死。”在咸阳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赐死的命令。刚烈的白起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得到这个下场?”良久,他又叹息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说罢,他举起了那鲜血浸染的战剑,自杀身亡。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败仍强令出征,这已经不是对白起军事能力的考验,而是对他听命与否的检测,白起偏偏看不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后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训,在残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终。在后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杀神”的形象出现。然而在当年,他是秦国真正的“战神”,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敌。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和他征战数十年取得的赫赫战功关系密切——这是历代史学家都不会否认的事实。

一些观点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