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仅有汉化,还有满化


很多文章都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出现汉化。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历史学界还提到一个词满化。

滿化,即是满洲化、满族化,主要是指明朝末年至滿族清朝统治時期,漢族、蒙古族等族群接受滿族文化,產生文化同化及文化認同的現象。

在滿清入關前,在其統治的東北地區(包括漢地遼東在內),漢族包括其他民族接受了滿族的文化,成為滿族一份子,建立漢八旗。在滿清入關,建立清帝國,其統治下的漢族地區,無論是權貴或平民,漢族人皆被迫改為滿族髮型,改穿滿人服飾,也是滿化的特徵之一。直到民國時,仍有認同滿族文化的人留存,滿族文化對於中國留下很深的影響。

16世纪末,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随即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在与明朝的征战过程中不断俘虏汉人百姓,招降汉族官员,可以用“数以百万计”计算。“俘获的汉人沦为汗、贝勒和八旗官将的包衣,其中一部分人被编入包衣佐领,分隶八旗,称为‘包衣旗人’。

清军入关后,特别是在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平定农民军叛乱的过程中,满族王公贵族收留了大量汉人。

加之清军入关后,因为满洲人成为统治者,很多汉人投充满人,这些汉人都成为满族王公贵族的包衣,他们或在庄园耕作,或作为家奴为满族王公贵族服务。康熙平定三藩后,又扩大了汉军八旗的编制。汉军八旗,特别是包衣旗人在清朝存续期间逐渐“满化”,遵从满俗,改从满姓等,他们的后裔很多人在建国后自报满族,成为满族人。晚清时期,不少汉军旗人,效仿满洲旗人习俗,不使用姓氏,仅称名字,如寿山、裕庚。他们的后代亦如满洲旗人后代一样,使用随名姓,而非原来的汉姓。

到清朝末年,这些汉人在政治立场和民族意识中已然彻底满族化。清朝结束后,他们仍以满人自居,并且认定自己的民族身份是满族。

政策導向

清初被掠的汉人有的自幼就与满人紧密联系,这些人在语言上逐渐满化,根据《广阳杂记》记载:“满洲掠去汉人子女,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无别”说明他们在语言上彻底满洲化。

清朝统治者强调八旗为国家之根基,而“国语骑射,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除了满洲八旗子弟重视“国语骑射”外,统治者规定八旗汉军子弟亦习国语,练骑射,纳入满洲规范,这在政策上促使汉人满洲化。

又清廷规定,汉军官员被引荐时,必须用满语回答皇帝的问话,光绪十三年(1887)诏谕:“向来汉军人员引见,应口奏清语履历”,并强调“汉军世历旗籍,国语理宜熟谙,嗣后引见人员,务当遵照向例,口奏清语履历,毋得再有违误。”

原因

努尔哈赤起兵后,被俘虏或归降的汉族人,他们成为最早与满人相处的汉族人,也是最早满化的汉人。而清军入关前后随着满族上升为统治民族,其社会地位的优越性凸显出来,加之清朝统治者一再强调八旗是国家之根本,在政策上有许多优待,如科举考试、为官的途径、八旗的土地、八旗的抚恤,甚至在法律上也是旗(八旗子弟)民(汉民)有别。这对于原明朝汉族官民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纷纷入旗,以寻求享受与满洲八旗子弟同等的待遇,比如占有满洲官缺及满洲名额参加科举考试等。

參考文獻

夏宇旭,〈略论清代汉人的“满化”〉,收入《滿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18-21頁

参考文献

夏宇旭《略论清代汉人的“满化”》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