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大禹根除水患,四方太平之后,自己已经老迈,于是传位给儿子启。启接过大禹的旗帜之后,遂建立了华夏第一个王朝--“夏朝”。自此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得到改变,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自夏朝的建立之后随之开始。

但第一位世袭人“启”虽然从父亲手里接过权力,但一个王朝的建立过程夏朝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伯益:老子偏就不服

当年,禹曾推举过具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 然而这个皋陶是个命运不济的家伙,或许是听到自己要接过大禹的位子太过兴奋的缘故,还没有等及禅让就提前莫名其妙的死了。这个短命的家伙Game Over 之后,于是大家推举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当然这个伯益并不是饿死在首阳山上的那个伯夷。

伯益如今正是如日中天的年龄,曾经陪伴在大禹身边,帮助他治理水患,而且传说伯益能听懂鸟兽的语言,还有观测天象的能力,眼睛可看穿云河之中的星辰。(如此看来,伯益就是个超人啊)。

但大禹是有私心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的儿子正值壮年之时,自己当年“三次过家门而不入”,当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之后,家中多了一个儿子,就是启。禹的心中是愧对这个孩子的。如今自己的权力要交出了,启才是最应该接过自己权力的人。但此时大家都表示愿意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这不得不令禹头疼。

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这件事,禹寝食难安。禹找来自己的几个心腹,将自己心中的苦闷告诉了他们,他们商议出一个好的对策。可以让启帮着禹王治理国事,如果他真的有才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自然就会升高。这个时候,大家一起推举启为继承人,伯益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

就这样,禹让启开始跟随自己身边,任何事情都让他帮自己去做,启很快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彰显出来。禹死后,启顺理成章的行使其王权。人们看到了启的能力,也就不再为伯益去费口舌。

这件事情让伯益十分恼火,于是召集东夷部族要杀掉启,占领启的地盘,自己当老大。但是伯益的命运比皋陶强不到哪儿去,很快他就失败了。

有扈氏:老子也不服

伯益被打败了,但是依旧有不少部族支持着他,有扈氏就是其中支持者之一,也许是寄予利益所需,他选择站在伯益的阵营之中,一起跟启叫板,要他将位子让给伯益。于是启在甘泽跟有扈氏打了一架。

大战开始之前,夏启站在高处,对将士们大声说道:"有扈氏对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来消灭他!因此你们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可懈怠!"夏启训话完毕,兵士就挥舞刀枪,吶喊着冲向有扈氏的队伍。跟伯益的下场一样,有扈氏很快也失败了。

启趁机收买人心,安抚那些受惊吓的百姓,给他们食物和御寒的衣物。老百姓当然不愿意打仗,谁给饭吃谁就是首领,于是大家纷纷投奔了启。

时机成熟了,启在钧台摆下天下最大的宴会,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君王。

这便是夏朝的由来。

可问题来了

以上这段故事,记载在现在的上古传说之中。但这只不过是个故事而已,到今天为止,仍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一切真的发生过。目前有关夏朝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晚期,但是周朝距离夏朝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如同我们跟唐朝的是时间差不多远。中间断层的历史,到哪里去了?

时至今日,仍没有找到任何一件夏朝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的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其中就包括了郭沫若、胡适等近代名人。

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据考证,具备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

另外,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也被认为是夏朝遗存,新砦期文化被称为最早的夏文化。总的来说,夏朝遗址有发掘,文物也有出土,但没有文字,而且后世记载较少,所以学界争论很大,仍需更多考古证据来支持论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