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门君

  图 / 网络

  

  语言可以把死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语言可以使侏儒变为巨人,也能将将巨人彻底打倒。——海涅

  

  1.

  假设你是一位老师,有位学生因为亲戚的离世跟你请假,你会怎么处理?

  正常情况下,你一定是带着同理心果断批准,对吧?可是四川大学的一位老师,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10月19日,四川大学声乐系的一位学生,因外公去世向某老师请假,被拒之后,该老师公开在课堂上嘲讽学生的丧假,并口出恶言:

  “如果你这学期家里死了四个人,不好意思,那就重修吧。”

  无法想象,这句充满着恶意,透露着冷漠的话,居然出自堂堂的大学老师之口!

  也难怪微博上的网友们,会纷纷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

  “并不是所以老师都有师德!”

  “老师万一有亲人去世了,请坚持上课哦!”

  “如果连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都做不到,还有什么资格谈为人师表?”

  《木材,或关于人与物的发现》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会说出“”你要是家里死四个人,就等着重修吧!”的腹黑之人,究竟是怎么当上老师的?令人费解。

  2.

  人们对这次事件争论的本质,其实是“规矩”和“人情”哪个应该占据上风?

  先说结论吧,西门君认为,在不影响规矩根基的前提下,人情理应大于天。

  部分支持老师的网友认为,他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无可厚非,只是有点措辞不当而已。

  从职责的角度来说,确乎如此。老师没有阻止学生回家,甚至说了你必须回去,只是考勤上扣了十分。

  站在老师的立场看来,这一点毛病都没有,你违反了我的课堂规律,就应该受到惩罚。不然就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公平。

  但是站在那位同学的立场,难免会觉得心寒。毕竟,丧假也是假,凭什么请假要被拒绝?何况,理论上丧假是最严重的假了吧!

  社会设立以法律为代表的规矩的初衷,是为了捍卫人类的尊严。失去了人味的规矩,不过是冷酷无情的牢笼而已。

  西门君曾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女员工,男朋友出车祸了,火急火燎赶到医院,但是为了“不拖累部门的项目进度”,含泪折回公司。

  事后,别人问她是怎么想的,也太冷血了吧?她无奈地摇摇头说,“没什么,我只是怕坏了公司的规矩。”

  她是真的怕坏了规矩而内疚吗?肯定有,但是更多的,她是怕被“铁面无私”的领导责罚。

  我们常常调侃,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在人情面前,规矩就像浮云!”这当然是值得批判的,但是过犹不及,反过来也是不对的。

  回到川大事件来说,这位老师在所谓“履行职责”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把这位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只是执拗地觉得,“旷课就是旷课,什么理由都没有区别。”

  我们常说,做人要换位思考。敢问这位老师,如果今天是您请了丧假,结果校长却板着脸说:“又不是直系亲属,请什么假?驳回!”您会做何感想?

  何况,在背后笑论他人的丧事,这是何等畸形的心态!

  3.

  这位老师,本来完全可以用更体面的方式回应学生的丧假的。

  比如,“对于你家人的事我很难过,赶紧回去吧,这节课的笔记让同学到时候帮你做。”

  可惜可叹的是,该老师选择了最残忍的处理方式——用语言进行羞辱。

  俗话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不知道这位同学听到老师的话语,是不是尚未弥合的伤口又添了一把新盐。

  在我撰写此文的时候,川大官方已宣传,“老师已与学生达成和解,并取得了对方的原谅。”

  你信吗?我保持怀疑。

  聪明的人都懂,这是学校出于名誉考虑的内部公关而已。如果老师不低头,迟早会迫于舆论而辞职。而学生不原谅,一定也会被校方施压导致学途不顺。

  只是,有些事可以原谅,有些事绝对不能。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值得换回“没关系”。

  诚如孔老夫子所言,“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如果你问我,当时西门君是那位学生的话,我会怎么处理?

  呵呵,算了吧,打人犯法。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个人公zhong号《西门君不吐槽》。关注我,毒鸡汤管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