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市中心医院成功完成断臂再植术。

1996年,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抢救“1·31”大爆炸事件伤员。

2009年,市中心医院全力对抗甲型H1N1流感疫情。

目前,市中心医院已规模化开展各类微创手术。图为2017年开展的腹腔镜下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仁心仁术,博爱博施”的院训代代相传。

编者按:在邵阳市中心医院建院70余年的时间长河中,1978年以后的40年尤其值得铭记。

从10余个科室到41个临床专科和13个医技辅助专科,从480余张病床发展到编制床位1800张,年门诊量近120万人次,她以波澜壮阔之势完成传统医疗向现代医疗的跨越。却以宠辱不惊之姿续写“仁心仁术,博爱博施”的深厚传承——40年,三代邵医人在铿锵岁月中坚守为民行医,将医者之魂薪火相传。

光阴流转,初心如一。谨以此文致敬该院医者们40年的坚守与传承。

1978年,儿科医生黄专一常为受限的病床苦恼。由于儿科住院部只有50个床位,许多重症患儿无法住院治疗。但令他欣慰的是,到2014年退休时,儿科病床编制扩增到了160张。

1987年,23岁的普外科医生刘国华在新门诊楼开启了医者生涯。随后的31年他一直躬身外科临床一线,主导了第一例腹腔镜手术,见证了四合一的普外科裂变为四个科室。

2015年,33岁的神经外科医师蒋开源兴高采烈地前往广西医科大学读博进修,并跟众多外派湘雅、北京301等名院进修的年轻同事们畅谈如何学以致用。

在市中心医院近40年的发展图谱上,40/50年代的老一代邵医人、60/70年代的近一代邵医人和80/90年代的新一代邵医人构成了医院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他们见证着矮旧的楼群变得挺拔,病种检测日益精准、智慧就诊逐步成为可能,也感受到医者患者之间时远时近的微妙变化。

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的目光被鲜红的党旗和院内无所不在的“仁心仁术、博爱博施”的训语所吸引。这是该院近40年老、中、青三代医者的立业之本。更是数代医务工作者的传承与使命。

“医者,仁也。”40年来,他们在践行这份大仁大爱的传承中,为邵阳百姓圆健康之梦,为万千患者呵护生命之光。他们以领先的医疗水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立起了邵阳医者榜样,竖起了医疗行业标杆。

在夯实党建中传承红色基因

1981年,业务工作出色的田建华被调往医务管理科专门负责党务工作。直到2007年退休,他的党务工作经验长达26年。

“随着医院发展壮大,发展的党员越来越多,不得不设置专业的党务工作岗位。”田建华说。

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与医者仁爱博施的要求相生相长。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该院基层党建工作屡受好评。1999年,中共邵阳市委和湖南省委先后授予市中心医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此后,以党务促医务,以党建聚队伍的工作举措成为一代代医院领导班子的正本清源之举。

当时间之轮驶入新时代,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德医风建设迫在眉睫。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越发体现。今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把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公立医院党组织重要任务。

经过几十年发展,该院党员从200多名增长到900多名。庞大的党员队伍怎么管才能不失活力?该院党委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颇具智慧:一是将原来按片区设立的5个党支部改设为6个党总支,下设34个党支部。二是首创党支部书记持证上岗制度。以培训、考核和资格认定的手段促使党务干部不断加强学习,增强执岗能力。同时要求党支部书记候选人,既要是工作能力强的业务发展带头人,也是党性修养好、医德医风正的党务工作带头人。“双带头人”效应实现了党务工作与医务工作的有机统一。三是定期开展主题活动。真正实现“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基层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个先锋模范。”

内科总支第七党支部书记、呼吸内科主任李再清,从业二十多年来,不但攻克了多个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难题,且每年春节都主动坚守在工作岗位,以精湛医技和良好的品德言传身教,带领科室发展壮大。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是德业双优的“双带头人”。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重基层党建的传统也代代相传。如今一批批80后、90后党务工作者已成为医院党务管理的中坚力量。机关后勤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书记李丹1982年出生,该支部的26名党员来自不同科室。她利用主题日活动,策划了下乡义诊等活动,提升支部党员凝聚力。

截至目前,该院党务工作者共126名,其中科室主任兼任的有42名,80后47名。基层党组织,已成为各基层科室的“加油站”和“连心桥”。

在强化服务中传承医者初心

从诊、疗一栋楼到功能分区完成、从第一台彩超设备引进到智能化就诊设施全覆盖、从第一例肿瘤切除手术成功到规模化开展各类微创技术。自从40年前,老一代邵医人接过“博爱博施”的接力棒,医院规模与诊疗技术就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1982年,急诊科成立,结束了“门诊急诊一起诊”的无奈;1986年,投资13万元购进日本EVB-26型胶部B超机,市民终于可以在市内进行彩超检查;2001年3月,心胸外科成功地为一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儿在心脏不停跳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市中心医院每一次医疗技术的进步都推动着全市医疗卫生水平向前迈进。

1997年1月,在该院“三甲”医院挂牌典礼上,老一代邵医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围观群众的掌声经久不息。作为湘西南医疗水平最高的公立医院,市中心医院最为百姓信赖。无论在医疗设施简陋的40年前,还是就诊科学高效的40年后,前来问诊的患者都远超负荷。不断提升诊疗服务,是跨越40年的永恒需求。

带着群众的需求与期望,几代领导班子披荆斩棘,一代代邵医人攻坚克难,实现了市中心医院诊疗服务的飞跃式发展——

1993年被卫生部首批列入全国500所大型医院;

1999年被评审通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优秀基地,现为南华大学附属医院;

2011年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级湘西南区域医疗中心;

2011至2017年连续7年强势挺进“全国最有竞争力地市级医院100强”行列。

80年代初,城西街道居民谭永华儿子患小儿肺炎,“排不上病房号,就坐在走廊,或大厅地上。苦得很。”今年,她带着感冒的孙子再到儿科中心就诊,看到设计温馨的输液中心,连声感慨诊疗环境的改善。

在公益担当中传承人本情怀

佘长健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从湖南医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传染科。参与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控制,面对每天千余名患者。他和同事们昼夜接诊,毫不退缩。每看到患者治愈出院,他倍感欣慰。“在几十年与传染病作战的经历中,我体会到病患的无情,更体会到医生的责任担当。”如今已是传染科主任的佘长健说道。

灾患无情医者有情。能不能最大限度减少伤亡,能不能控制疫情蔓延。每一次传染病与重大灾害发生,市中心医院的诊疗队伍就迎来一次大考

1996年1月31日,城南乡祭旗村发生大爆炸,大批伤员送往医院抢救。医院全院动员,620余名医务人员迅速赶到医院,连夜对伤员进行救治,经6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共救治伤员306人,清创缝合291人,收治住院伤员77人,静脉输液92人次,实施大手术15台,大面积抢救任务圆满完成。

2003年,“非典”肆虐,人们谈之色变。中心医院50名医生、50名护士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奔赴“非典”病区,排查发热病人。期间,每天接诊几十位发热病人,并多次承担各县排查“非典”疑似病例任务,确诊了3位转入性“非典”病人,为抗击“非典”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9年,原发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禽流感蔓延全球。市中心医院严阵以待,成立应急分队,全力防控甲型H1N1禽流感在我市扩散。抗“甲流”期间,医院共抢救了30例甲型H1N1流感病人。2013年4月,“甲流”再次卷土重来,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呼吸内科、ICU等科室通力合作,于当年5月在全省率先成功治愈了首例H7N9流感患者。随后,又治愈了2例H7N9流感患者,打赢了抗击禽流感的恶战……

一代代邵医人,以一场又一场及时有效的救治,成功地阻击疫病的侵袭,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向人民群众交出了满意答卷。

在文化引领中传承良善美德

1988年,40岁的急诊科护士长邱银莲将自己家中的旧衣物带到医院,送给几名收容治疗的流浪儿。并自掏腰包为他们买饭送水。她因常年的良善之举,被医院推荐获评全国模范护士。如今70岁的她谈及当年的荣誉,却腼腆一笑:“我只是做了一个护士应该做的。”

2018年4月的一天,90后儿科护士罗凯玲发现重症监护室里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陪护,害怕治疗,便随手拿起纸巾,帮病房的孩子们折出一件件漂亮衣服穿在芭比娃娃身上,逗他们开心。被大家称为”最美护士”。

48岁的心胸外科医师肖功武自从医以来,对就诊患者十分关爱,经常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用。凭借良好的诊疗技术和品德,肖功武结交了众多患者朋友。今年4月底,他突发心源性心跳骤停,被送往医院抢救时,心脏骤停了八分钟,且没有进行紧急心肺复苏抢救,苏醒机率极低。但凭借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医疗团队夜以继日攻关,他在72小时后奇迹生还。一些他曾经的患者得知消息后,纷纷赶来看望。

苏醒后的肖功武看到连续三个昼夜没有休息的ICU中心同事和前来探望的亲友,忍不住流下泪来。“我也曾这样通宵给病人做手术,现在我从医生变成了患者,更加感受到医生的职业精神比金子还珍贵。”

一代人的德行靠教育,三代人的德行靠传承。在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今社会,市中心医院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什么能代代传承?文化引领之功效。

市中心医院从建章立制到工作规范、从入职培训到医院内训,医德医风教育常态化、形式多样化,将良善美德根植入心、外化于行。

今年3月,该院党委与团委共同发起“点亮微心愿,温暖病友心”公益活动。患者写下微心愿,党支部或热心党员认领微心愿。截至目前活动参与人数近千人,新老邵医人在认领、帮助实现微心愿的过程中,感知患者之需,践行医者之仁。

“我们在这里救死扶伤,用爱心托起生命的太阳。”正如该院院歌《托起生命的太阳》中所写,40年改革开放路,市中心医院以医者的青春芳华,托起了市民心中的健康希望。坚守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责任与对医者自我价值的追求。新一代邵医人,必将传承着这份坚守,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