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网易新闻

  (以下为网易新闻《了不起的中国制造》栏目采访港珠澳大桥建设者林巍视频及实录,林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分部设计师 海底隧道设计分项负责人)

  

  问:隧道地基凹凸不平,在安装过程中如何让隧道一节节保持平整?

  答:

  我们这里水深50米,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第三深,其实和第二深和第一深也差不了多少,但我们沉管隧道的体量比世界第一深、第二深的隧道大太多了,大两到三倍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您刚才说的问题,要把它保持得非常整齐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这里就有几个方面的整齐:

  第一个整齐,因为海床面是凹凸不平的,首先我们要把它挖平,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挖平以后我们放隧道的时候还要进一步通过定位的手段把它一个个放得非常平,就像有一双工程师的眼睛。

  另外还有隐藏的一个方面,一个个的隧道实际上是由33节岸上的预制段组成,这一节节的隧道本身实际上也要做得平,在岸上制造时要把它做平。

  这三方面的工作要结合在一起,每个方面都要确认正确,包括它们之间的界面也要确认正确,最后才能达到平整的效果。

  问:2017年的“天鸽台风”对港珠澳大桥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这是在两方面,一方面台风袭来之后,对我们的岛上建筑,包括隧道的防淹能力以及人工岛本身的稳定性都做了一次非常好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台风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我这么说不太好)更加证实了我们岛隧工程的先进性,我们用了一些标准,如果没有这个台风,别人也许会觉得是杞人忧天,是不是标准定太高了,当这个台风来了以后,我们的玻璃没有一块破碎,岛上的东西没有一点损害,我听说第二天就复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证明了工程师的预见性,让大家对我们更加理解,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问:每节沉管的排水量都相当于一艘航母,如此庞然大物是如何精准安装到指定地点的?

  答:

  我们隧道差不多是600万平米(的表面积),非常大的面积,(这之上)哪怕即便只有0.01平米的面积上有一个洞,我们这个隧道在水里都会漏水。沉管隧道是什么东西呢?它实际上是一种充分利用大自然之力的工程,利用水之力的工程,它利用水的浮力来移动,它利用水的重力来下沉,然后利用水的推力来连接。水能载舟也能倾覆,这个风险和我们平时做的建筑结构是非常不同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感觉(传达给所有同事),包括日本顾问,包括总部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这种感觉一定要传达到每个人身上,让他们理解,这件事情不是闹着玩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好,只要有一件事情做不好就全盘皆输,这是一方面,要把这种感觉传递过去。另一方面,当有一些征兆出现,发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时,我们就要不断(地发现并及时修正),现在叫PDCA(管理循环),

  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方案,下次再做得更好”,是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我们是三三管理,一一完了以后,一二肯定做得比一一好,一二完了以后,一三做得会比一二好,每次都在进步。

  问:在沉管隧道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或细节是什么?

  答:

  到了止水的时候,最终接头是一个全新的结构,我们是一个可折叠的概念,等于是像医疗帐篷一样,在制造和运输的时候比它最终的尺寸小,到使用的时候就沿着自身把它扩展开来,最终接头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概念,一个可折叠的概念。可折叠里有一个构建,当时我是分项目的负责人,就是它的临时止水。这块的设计,橡胶的部分是由一个专业的厂商(负责),荷兰的厂商,100年的公司了,他们和我们一起设计。我和那个公司在过程中光是邮件往来就有50000字。这个东西设计出来当我们到现场看的时候,我们发现设计当然重要,但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现场的工人,他们看到了这些产品,会把我们设计的东西(止水压块,大概100米长)一块块用手摸、去检查,然后用尺一个个塞,确保它是不是已经压紧了,不合格的产品他会把它全部负责任地拆下来,打磨,打磨之后再装上去,不行的话甚至会找地方重做,他一定要确保100%的止水。

  问:你和父亲同时参加港珠澳这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

  其实我也是4000名建筑者中的一员,并没有什么区别,今年和他的工作关联还稍微多一点,因为涉及到工作总结,我需要多帮忙,之前其实没有直接关联,因为我是在设计那边,相对来说是比较独立的工作关系,(父亲)也有他忙的事情,而且确实很忙,交流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工程进行过程中。

  问:在设计方面港珠澳大桥什么特别之处?

  答:

  我们要表达的理念就是“简单”,什么叫“简单”呢?我是让别人简单,不是让自己简单。比如我是设计人员,我是让施工简单,但为了让施工简单,我的设计会变得复杂,可能我会做很多反复。我画的图我会非常在意,我要确保我的图能让你5秒钟就能看懂,我宁愿花两个月时间想怎样表达,但我要确保你5秒钟能看懂。施工也是,施工的技术人员为了让工人干活简单,他可能要多考虑很多事情,要多做很多准备。我们的总部也是,总部为了让整个工程变得“简单”,就要做很多准备。

  问:作为一名年轻工程师,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期许?

  答:

  我是希望能够参与到像港珠澳这样,甚至比港珠澳更有挑战的工程上去。为什么呢?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2016年初,我去伦敦,当时我在地图上搜伦敦有没有土木工程博物馆,一搜还真有,当然它的名字叫做“布鲁内尔博物馆”,一个非常小的博物馆,可能只有这个房间的1/2大,很小,但进去看了以后我当时的感触特别深,因为那是当时英国日不落帝国标志性工程,它旁边就是世界上近代史第一条水下隧道,是人类近代历史上(除了古埃及时期不说),近代历史上第一条水下隧道就在那个博物馆旁边。

  我是长沙理工大学毕业的,我回过头来想,为什么长沙理工排名不在帝国理工前面?帝国理工是世界第一的土木工程院校,长沙理工可不是,我想为什么它不在它前面呢?可能我们就是缺一条隧道,缺一条像布鲁内尔隧道那样泰晤士河的隧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