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上映的007系列第三部中,詹姆斯·邦德遭遇了一位强劲的对手——地球上最富有的男人奥瑞克·金手指。

金手指看似做正当生意,实则走私黄金。在同名小说中,他从急需用钱的普通英国人那里收购黄金首饰和饰品,然后将这些黄金饰物融化并装饰到自己的劳斯莱斯车上,开车去往瑞士对这些黄金进行再处理,然后运往印度,在那儿由于对黄金首饰的需求格外高,黄金的溢价高达70%。

而金手指的目的并不止于走私获利,他真正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干扰黄金储备来破坏西方金融体系,而这种行径已经威胁到英国的货币和经济稳定。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世界,黄金储备的流失将动摇人们对与之挂钩的美元的信心,进而引发美元危机,从而对整个体系造成威胁。

在现实世界中,也有一位“金手指”——沃伯格家族后裔、出生于德国的西格蒙德·沃伯格(Siegmund Warburg)。

他发明的欧洲债券突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严格的跨境资本流动限制,随之诞生的离岸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在英国,沃伯格获得的评价颇高。欧洲债券市场作为他最著名的成就在带领西方国家重回自由市场,使得伦敦再次成为世界主要跨境银行交易中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沃伯格也被认为是推动一度“岌岌可危”的伦敦金融城在上世纪60年代重新崛起的关键人物。

但是,在调查记者奥利弗·布洛(Oliver Bullough)的新书《金钱国度:为什么小偷和骗子统治了这个世界?如何收回控制权?》(Moneyland: Why Thieves & Crooks Now Rule The World & How to Take It Back)中,沃伯格和007中的金手指一样,更像是一个"反派人物"。

这本书讲述了超级富豪们如何摆脱民主控制,建立了自己的游牧世界的故事,而正是沃伯格发明的欧洲债券开启了构建这个富人自由国度的第一步。

欧洲债券不记名、不受任何国家资本市场限制、免扣缴税的特点解放了富人们原来只能够闲置在瑞士银行里的隐形财富,使他们流动起来,最终形成了如今庞大的离岸财富市场。

资金可以自由流动,但法律不能。在这位瓦解世界金融体系的银行家开启的富人国度里,财富可以被离岸、子女可以被离岸、自己也可以被离岸。

布洛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分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肮脏秘密所在,也是导致当下极端的不平等现状的源头所在。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经济动荡贫富不均的混乱状况助长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极端政治势力,互相推行竞争性货币贬值和以邻为壑的关税政策,间接催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重建国际货币秩序,恢复国际贸易的自由进行,一群经济学家和国家代表齐聚美国新罕不什尔州的一个度假胜地,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谈判。

在这次会议上,44个同盟国确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他们寄希望于这一框架能够遏制各国政府利用贸易作为威胁邻国武器的现象,并创建起一个有利于确保和平与繁荣发展的稳定环境。

在这个体系下,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并将一盎司的黄金定价为 35 美元。换句话说,美国财政部承诺,如果某个外国政府拿出35美元,它总能买到一盎司黄金。美国承诺提供足够的美元,以支持国际贸易,并维持足够的黄金储备,使这些美元具有内在价值。

为了防止投机者对固定汇率进行攻击,跨境资本流动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在这个体系下,货币可以转移到海外,但只能以长期投资的形式进行,而不能通过货币或债券的形式进行短期投机。

为了理解这一体系是如何运作,可以将其想象成一艘运油船。如果这艘船上只有一个巨大的油箱,那这一油箱中的油就会随着风浪的颠簸前后晃动,导致船身不稳,最终倾覆下沉。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些油被分配到独立的多个小油箱之中,一个油箱就相当于一个国家。这样一来,油虽然也会随着风浪在一个个小油箱里来回晃动,但其力度不足以对整条船的稳定性产生破坏。

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一切对于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以想象。

如今的世界的运转方式完全不同,资金很大程度上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寻嗅各处的投资机会,就像一群鲨鱼追逐一条流血的鲸鱼。

在全球危机时期,这些资金投向安全的黄金或美国政府债券。在繁荣期,它们追逐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助推股价上涨。这些流动资本的浪潮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们对欧元、卢布或英镑进行长期投机性攻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也一度非常成功,它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大多数西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变得更加平等,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改善。

但这些成就的背后需要高额的税收收入作为支撑,于是对于富人来说,世界就不是那么美好了,由于资金流动的限制,转移资金从而避税简直是难如登天。

披头士乐队的粉丝们一定还记得他们1966年在《收税员》(Taxman)这首歌中所唱的:

这首歌表达了对高额税收的愤怒,也准确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工党政府设定的高达95%的边际税率。

除了不高兴的富人,在外汇管制下萧条的金融业也令许多银行家感到不满。

巴林银行创始人后裔、曾在1961年至1966年间担任英格兰银行行长的罗兰·巴林(Rowland Baring)爵士在1963 年递交给政府的一份文件中写道:“外汇管制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我认为这在道德层面上是错误的。”

巴林排斥这些管制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几乎扼杀了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最老牌的世界金融中心。

从今天玻璃和钢铁构成的天际线望去,很难相信伦敦金融城作为全球金融中心曾经一度濒临消亡。在上世纪50年代,这座城在国家政策的制定中几乎丧失了话语权。

一位英国大型银行负责人曾这样哀叹当时的银行业:“就好像你开着一辆马力强大的汽车,却只能以2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银行被麻醉了,过着一种梦幻般的日子。”

在那些日子里,银行家们迟到早退,并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流连于漫长的午餐。也没有人在乎这种状态,反正也确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

欧洲债券的诞生

但一股力量正在酝酿。

实际上,在上世纪5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出现裂缝。当时由于美国的一些非中立做法破坏了其公信力,例如扣留南斯拉夫国民银行黄金储备、冻结中国存在美国银行的资金等。类似地,当英国和法国在 1956 年尝试重新获取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时,持反对态度的美国冻结了他们获得美元的渠道,进而摧毁了这笔交易。

而这些都不是本应该作为中立仲裁者的美国所应该做的。

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为了防止它们在美国的美元存款也被冻结,就把它们的美元资金转存于苏联设在巴黎和伦敦的银行以及其他国际商业银行。

1957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导致英镑危机,英国国际收支恶化。英国政府为了维持英镑的稳定加强了外汇管制,禁止英国银行向战前英镑区以外的居民发放英镑贷款。于是英国的各大商业银行为逃避外汇管制和维持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纷纷转向经营美元业务,吸引美元存款并向海外发放贷款。

于是,欧洲美元市场(Eurodollar)——一个在伦敦大规模经营美元存款和放款业务的境外美元资金市场——就此诞生。欧洲美元市场的出现为彼时冷清的伦敦金融城带来了一线生机,但也并不多。

当时,大型的债券发行仍然是在纽约进行,这让伦敦的许多银行家十分恼火。毕竟,许多发债融资的公司来自欧洲,而丰厚的佣金却被美国银行收入囊中。

恼怒的银行家中,有一位不愿意"坐以待毙"。

沃伯格家族后裔、出生于德国的西格蒙德·沃伯格 ( Siegmund Warburg )在当时伦敦金融城舒适的氛围中,是一个异类,他所坚持的理念是:作为商业银行家,就是应该要为开展业务而奔波忙碌。

1962年,沃伯格从一位在世界银行工作的朋友那儿得知,有一笔规模约为30亿美元的资金正游离在美国境外,处于闲置状态。年轻时曾在德国银行从事外汇债券交易的沃伯格开始思考,为什么不利用这些钱做点什么呢?

瑞士因其几个世纪来严格执行银行保密制度,成为了这笔资金的最佳存放处。沃伯格计划着,如果他能通过某种方式获得这笔资金,并将其打包进行借贷,或许将会是一项不错的金融业务。

一方面对于这些资金的所有人来说,与其把钱闲置在瑞士银行,不如购买债券收点利息;而对于欧洲企业,从沃伯格这儿借钱,意味着可以省去向美国银行借贷所需的高额费用。

沃伯格的构想就是欧洲债券(Eurobonds)的原型,一种以非发行地和交易地货币计价的债券,不受任何国家资本市场的限制,并且免扣缴税。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沃伯格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突破跨国资金流动管制和高额的税收,将这笔金融业务运作起来。沃伯格要求两位最得力的下属研究这一问题,并要求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这一操作。

由记者转型成银行家的Ian Fraser和他的同事Peter Spira在研究了不同国家的相关法规后,设计出了这样一个规避资本流动限制和税收规定的操作路径:

他们设法让这些债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但选择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发行这些债券,这样可以免去在英国发行而必须缴纳的4%税费;同时,他们安排在卢森堡支付利息,以免去在英国支付利息所有支付的税款。

通过对不同国家法律法规的利用,这种债券为客户提供了良好的收益,并且能够在任何地方兑换成现金,这也就是所谓的不记名债券。

被解放的隐藏财富

这种不记名形式的欧洲债券解放了富人们的隐藏财富。

那些原本只能闲置在瑞士银行里的钱,如今可以被以债券的形式随身携带、在任何地方进行兑换,不仅有利息收益,而且还免税。

Fraser 在他的自传中写道:“这些债券的主要买家是个人,大多来自东欧国家,也有来自拉丁美洲的客户,他们希望能够让自己的部分财产处于移动形式,这样当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时,他们只需一个小行李箱装上债券就可以。中欧幸存的犹太人口大规模迁往以色列和西欧,堕落的南美独裁统治者也向东迁移,而瑞士就是将他们的这些财富储存起来的地方。”

后来历史学家发现,那些腐败的政客只占这些债券早期需求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至于购买剩余五分之四债券的资金则来自那些被银行家称之为“比利时牙医”的避税人。实际上,他们并非真正的牙医,而是一些高收入的专业人士,他们十分拥戴这欧洲债券这一新型投资方式,将大部分收入转移到卢森堡或日内瓦。

第一笔欧洲债券的交易规模是 1500 万美元。但是这种规避跨国资金流动限制的做法一旦成功,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后续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了。

到了1963 年下半年,售出欧洲债券规模达到 3500 万美元。1964 年,欧洲债券出售总额为 5.1 亿美元。1967 年,这一数字首次超过了 10 亿美元,现在它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债券交易市场之一。

越来越多的美元绕过监管奔向离岸市场,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问题在于,一美元并不仅仅是一美元,由于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美元的数量被放大了。而这些美元又对应着固定数量的黄金,这意味着美国需要购买更多的黄金来满足潜在的兑换需求。

而如果美国这样做了,市场上将存在更多的美元,这又导致更大的黄金潜在需求,这样的困境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监管体系的瓦解

美元流向哪里,银行家们就追随到哪里。欧洲美元债的繁荣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金融体系,也挽救了一度失去生机的伦敦金融城。

当时伦敦金融城相对于华尔街更为宽松的监管环境使其成为了银行家们的乐土。到1964年,有11家美国银行在英国设立分行,到1978年,这一数字增加至58家。

负责管理联邦银行系统的美国货币监理署(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当时在伦敦设立了一个办公室,负责检查美国银行在英国的分行在做什么。但美国人在英国没有权力,也没有得到当地人的帮助。

负责监管这些银行的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官员吉姆•基奥(Jim Keogh)曾表示:“对我来说,花旗银行是否在伦敦逃避美国的监管,并不重要。”

只要一个国家像英国那样容忍离岸贸易,其他国家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各国开始放松监管、下调税费,希望之前流失的离岸业务能够“回心转意”,例如美国就废除了哪些迫使银行们搬往英国的监管条款。

在离岸金融市场的推动下,避税天堂也就此兴起。用布洛的话来说:“这些避税天堂将主权租给了富有的外国人。”例如,加勒比海的尼维斯岛(Nevis)就聘请了美国律师来制定法律,以吸引逃税的人。

这就是“富人国度”的运作方式,一旦一个司法管辖区允许客户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业务就会流向那儿,而其他司法管辖区也必须迅速做出改变,来吸引那些不安分的资金。于是,监管总是不断地被放松,为有钱人谋利。

富人的乐园

欧洲和北美富裕国家的富裕公民在海外拥有最多的离岸财富,但由于其经济规模庞大,在其国家财富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据经济学家加布里埃尔•祖克曼(Gabriel Zucman)估计,富裕人群的离岸资金在美国国民财富中的占比为4%。然而,对于俄罗斯来说,不受政府监管的离岸财富占国民家庭财富的比例高达52%。 在海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了惊人的57%。

祖克曼表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非民主国家的寡头巨富来说,想要隐藏自己的财富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这也为他们进一步掠夺国家财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欧洲债券使得富人的财富自由流通,但这只是开启了一个富人虚拟国度的第一步。

沃伯格开启的这一模式并不止步于简单的欧洲债券形式,这一基本模式被无限复制,形成了一系列可能为富人客户赚钱的业务。他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适合自己业务开展的司法管辖区,包括列支敦士登、库克群岛和泽西岛,并将其作为自己名义上的业务基地。

这个富人的国度不仅仅保护资金免受监管,有利可图的诱惑催生了各种业务,为富人规避签证管制、新闻审查以及法律责任。富人国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只要你足够富有,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的钱怎么来的,法律拿你都没办法。

这个富人国度形式多变,总有新的产品、新的漏洞或管辖权为其服务,而最新的时尚是购买护照。

一位俄罗斯律师向Bullough解释道:“你的金钱已经离岸了,一旦你有了新护照,你实际上就把自己离岸了,从此不再受到本国法律的限制。”据报道,被誉为“欧洲后花园”的马耳他靠“销售”护照的收入已经达到20亿欧元。

而Bullough预计,未来一些贫穷国家或许会向外国富人出售大使身份(ambassadorship)。如果你成为了一个你甚至从未去过的不知名小岛驻英国的大使,那么你就有了外交豁免权。

本文编译自:

The Guardian,The real Goldfinger: the London banker who broke the world

Financial Review, Book Review: Oliver Bullough's 'Moneyland' is a must-read on wealth and power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见闻金卡会员,即刻获取金融市场体系化服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