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靠天吃饭,关中农村每逢大旱无雨时,就会兴起各种祈雨活动,其中以“取水伐马角”最为热烈宏大。之前播出的电视剧《白鹿原》,就对这种祈雨形式进行了真切再现,给观众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在担任此剧民俗顾问时,亲自组织参与了片中取水的这场戏。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曾有幸目睹过白鹿原上的一次取水伐马角活动,对这一民俗也做过一些研究,现分享给读者。

祈雨的形式有许多种

白鹿原是一个旱原,雨水对这里来说非常重要,民间就有围坛、刮巾、祈石、抬水楼等祈雨形式,但相比于伐马角,这些活动规模都比较小,人数也比较少。

围坛是三个至七个孤寡男女,于神庙前放一盆水,盆周插五色小旗,上写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油然生云、沛然降雨等祈词,围盆而跪,焚香告祈。以七日为一坛,两坛后若仍未下雨,则为“干坛”;两坛内如下了雨,则须酬神谢坛。

祈石需选一巨型河石,于石边燃起信香,祈石者一边绕石而转,一边口念祈石歌。歌词无非是祈求玉皇龙王等神灵怜念苍生、早降甘霖之意。如此反复绕石七圈,持续七日为一坛。

刮巾是由数名妇女,选一水泉,点燃香烛,把毛巾在泉中浸湿后摊于石上,手持扁石块,一边刮一边口念祈词,直至把毛巾刮干为一次,如未下雨可连续刮五天。

抬水楼是庙会上人们耍社火时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亦常用于祈雨活动。水楼是一种形如小轿的方形小楼,也称神楼,约三尺多高,二尺多宽,内有龙王或其他神灵木雕像。祈雨时把神像从庙里请出,放入水楼,在锣鼓队助势下,由四名年轻小伙抬着舞动表演,上下翻腾,左摇右摆,前俯后仰,忽起忽落,像刮旋风般飞快旋转。舞至高潮时,犹如苍龙腾空,令人惊心动魄。

民国以前,蓝田还有一种官方祈雨活动叫“晒湘子”,由县衙直接派人去韩湘子修行的碧天洞把韩湘子塑像抬到县衙院内暴晒,据说是要让神仙知道赤旱之苦,一直晒到泥像额头渗出汗珠就能下雨,下雨则唱戏酬神。但七日内如不下雨,就随便让拉柴的人把泥像捎回碧天洞,以示不满。蓝田县古时曾在县城外东南西北分别设有“先农坛” “风云雷雨坛” “社稷坛” “厉坛”等,即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之所。

规模浩大的取水伐马角

在各式各样的祈雨活动中,取水伐马角规模最为浩大。这是一种以村、社为单位,或以数村社联合的、由群众自发组织的社火型大型祈雨活动。这种活动场面极为激昂壮烈,加上浓厚的神秘色彩和人们虔诚的求雨心理,其场面比其他娱乐型的社火活动更为宏大,气氛也更为肃穆庄严。

“马角”是这种活动的主角和中心人物,是被神灵“通传”感应后成为某神灵的载体或化身的人。这种角色在其他场合下称作伐神,只有在取水活动时才被称为取水伐马角。取水就是通过伐马角这种特殊的祭祀方式,由马角带领众人从特定的地点取来神水水引、以感应上天赐雨的过程。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以民国十八年那场大旱绝收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白鹿原取水伐马角的场景,把这种已消迹数十年的活动精彩地展现在当代观众面前。看来陈忠实除了深厚的调查功力以外,应该是亲眼目睹过当时那种原生态的伐马角取水场面。

取水伐马角事前要经过多时酝酿,并由神头、香头、社火头和乡约议定好活动规模、范围,做好各项安排准备:如马角的人选,侍神者和执事的安排,香火钱的收凑,锣鼓队,旗幡手,鞭炮手,铳子手,扎水楼,搭法台,时间、地点及通知沿途村社的“接驾”准备等。马角的人选极为重要,要挑选有勇力、吃得苦的男子多人准备应选。《白鹿原》电视剧里白嘉轩做马角是一种艺术处理的需要,现实中像他这种身份且没有伐神基础的人是不会当马角的。取水这天把马角人选集中于庙内,在庙里庙外燃起香烛,不停焚化表纸。烟熏火燎产生的浓烈气味令人窒息,黑烟笼罩的大殿内只见烛光绰绰,人影晃动,犹如冥城。当马角人选进入庙内后,早已准备好的三五副甚至上十副锣鼓便骤然响起,其声密集紧迫,轰声震天,昼夜不停地敲打,谓之“吵马角”。马角人选中如有被吵得浑身发抖,神情恍惚或目光呆滞、谵言妄语情况者便被认为神灵已经附身,这时神头或香头即加快吊表烧香,要求“出潮”。被吵下来的马角此时则手舞足蹈,大声声明自己的神灵身份,常见者如齐天大圣、杨六郎、金童、黄鹿大仙、灵官、狐仙、黑虎、黑乌梢等。一般吵下一两个马角即可取水,最多不超过三个就要起驾作法。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在马角人选之内的其他人被吵得“神灵入体”而成了马角的现象。

吵马角和马角作法的仪式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十年代白鹿原安村地区的那场取水伐马角,真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大场里早已搭起三层“法台”,其实也就是在地上放四张方桌,拼为底层,其上正中再放一张方桌为第二层,第三层就是一只方凳而已。法台正面地上放了一张小供桌,供着天帝、龙王和大圣、黑虎、杨六郎等神位,四周环立着二十四个旗幡手和四个铳子手。大场不远的关帝庙里,“吵马角”的仪式正在进行,那里的人更是里三层外三层。

关帝庙里,密匝匝的信香和几十对蜡烛在燃烧着,神头和马角候选人分左右跪在神龛下,不停地燃烧黄表纸。庙内被浓浓的烟雾笼罩着,黑沉沉只见烛光绰绰,人影晃动。香烛味和浓烟呛得人涕泪俱下,但没有一个人离开。庙外院里齐刷刷跪了一片香客居士,每人手里点燃一支信香,虔诚得纹丝不动。执事和侍神者也在大殿外站立恭候,等待庙内结果。

庙院内四套锣鼓队震人心魄地不停敲着,一阵紧过一阵,因为只有猛烈持续地敲,才能把马角的法驾“吵”下来。所有的神职信士都默默紧张地祈祷,盼望神灵早些临驾,里面一派肃穆而神秘的气氛。

正当人们猜想这次吵下的是哪个神驾时,忽然庙内一阵骚动,传出一声大吼:“吾乃齐天大圣是也!”接着那“大圣”一个翻腾姿势跃出庙门,口中高诵:“吾住在花果山水帘洞天,忽闻得凡世间有了灾难;俺大圣遇不平怎能不管,降法驾救苍生把水取还,吾当来也!”这个大圣就是吵下的马角。院里早已闪开一条小道,随着大圣快步向院外奔去,候在那里的两名侍神一个手持木棒,另一个扛着马鞭也紧跟着出了庙院,赶往大场。

大圣头包麻巾,顶扎黄绫角,脚蹬麻鞋,腿缠黄毡子,绕着法台亮相一周。这时总神头也率众来到供桌前,跪拜吊表后,大圣作为马角开始作法。大圣首先跃上法台一层,周转一圈,侍神赶紧把烧得通红的铁铧用铁钳夹着递去。大圣用垫着黄表纸的手接过铁铧,飞快转了一圈将铧向地下扔去,黄表在一刹那间化为灰烬。在一片惊呼声中,大圣登上第二层,又接过侍神递来的一支四尺长的钢钎,面向众人,跺着脚大吼数声,把钢钎从右腮通过口中从左腮穿出,又登上第三层。在雷鸣般的惊叫声中,持鞭的侍者又把一条长约七尺的马鞭递上,大圣扬鞭向四个方向各挥鞭一响,走下法台,交给侍神,准备起驾。

《白鹿原》电视剧中白嘉轩口插钢钎的情节震撼人心。民间称穿钢钎谓之“带禋”,既有祭祀和显示马角法力之意,又有替民受过,祈求上天怜悯之意。自然,能抓铧带禋的马角倍受人们敬佩!

取水的地方是锡水洞

起驾开始,一时间铳声轰鸣,鞭炮炸响,锣鼓声又骤然而起。马角挥棒前面开道,捎鞭的侍神尾随其后,寸步不离。马角后面跟着神头、社火头、香头、居士、执事等,再后面是旗幡仪仗队、锣鼓队,还有成千上万跟着看热闹的人,一路浩浩荡荡,直奔取水的目的地。

取水的地方一般都选在深山中的奇潭怪泉或天然古洞中的水眼石函等。蓝田古时取水在王顺山的黄龙洞、玉山公主洞前的玉浆井,以及辋川的锡水洞,蓝田和长安交界的太兴山等,最远的是眉县的太白山太白洞。

从白鹿原去锡水洞取水,相对是比较近的。我和一群小孩子一直跟着大队走到白鹿原东部半原坡时,前面的队伍却突然停下了!原来这里的路边有一个窄扁的石洞,人称“蛤蟆嘴”。这个蛤蟆嘴确实阴森可怕,我们这帮孩子也就此被大人们劝止,因为从这里下原坡,过辋河,进峪口,到锡水洞,起码还有三十里路,而且还要过夜。因此看热闹的人也大多止步于此。

锡水洞位于秦岭深山一处半崖上,洞内分三个洞厅,中间主洞很深,尽头处有一天然石函,人称捞钱盆。石函由于天然滴水补充,终年充盈不竭,取水的地方就是这里。由于看热闹的人陆续散去,实际到达目的地的只有马角、侍神、神头、香头、执事等不足百人。洞里本来就非常黑暗,加之已经傍晚,只能打着火把进洞。来到石函前,先由马角作法,之后神头、香头便打起佛号,跪地燃香吊表,同时从那只由柏朵扎的小水楼(不是前面提到的水楼)中取出盛水的小瓷瓶,放入石函水面,让其自行挹水,并以香头的微光探窥神灵给瓶内赐水情况。约一个时辰的工夫,瓶中水满,神头便取出瓷瓶,复置于水楼中,让属水命的小青年背着连夜返回。上了白鹿原,天已亮了!

与锡水洞一谷之隔的对面半山腰还有一个洞叫凌云洞,称锡水新洞,是一个非常隐蔽又人迹罕至的溶洞。1984年当地开发此洞之初,意外地在洞内深处探得一个石函,旁有一个铸有铭文的铁磬,方知这个石函乃清时人们取水之处。此洞未开发之前,里面一片漆黑,上洞下洞和井洞循环套结,极为复杂险恶!在这样的地方取水不禁让人在毛骨悚然中叹服古人的虔诚和冒险精神。

最长的取水时间需一个多月

由于取水是为一方百姓谋福利的事,按讲究凡取水返回途中,所经过的村社只要事先接到通知,都要作好歇驾的接待准备。接驾的村社也都是人山人海,敲锣打鼓,焚香放炮迎接。

在震天的鼓声、铳炮声和烛光香气中,马角再次登上法台。马角在台上静鞭三响,代天宣布下雨日期。有的马角因对下不下雨心中无数,就在作法时说:“中五不下中六下,中六不下中七下,中七不下中八下,中八不下中九下。”人们听出这个“中九下”即“终究下”,因为中九与终究谐音,当然终究总会有雨的。有的马角因为路途饥饿,但又因口有创伤不能食辛辣,便以神的名义调侃道:“吾当要吃油拌面,不调辣子不调蒜。”人们就赶紧给马角按要求准备吃食。马角作法完后,便从法台下来被众人连同众侍者护送到庙内,把水楼放在神堂正中高处,其他闲杂人一个也不准入庙,也不得喧哗、聊天、乱走动。这样每日焚香化表,连续七天为一坛,如七天内未下雨就叫作“干坛”!马角、香头、神头、侍神者尽皆扫兴出庙,宣布散坛;如果七天内下了雨,则由村社凑资唱三天大戏,酬神谢坛。

过去蓝田县的取水伐马角活动,要数县南蒋家寨村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路程最远,耗资最多。他们的取水地点在眉县太白山太白洞,为啥要去太白山取水?这还得从一个传说说起:据说古时蓝田北岭西部的阿氏庄有兄弟三人,在女娲神的点化下成为“三太白”神,“三太白”是在眉县境内一座高山隐居修炼成神的,因而将此山称之为太白山。三太白的舅家在蒋家寨村,因此阿氏庄和蒋寨村过去都建立有太白祠,祭祀三太白神。太白山是一个水脉颇旺的地方,娘舅家门的人来此取水,作为外甥的太白神想来是会给予额外照顾的。蓝田有俗语说:“蒋家寨捎个话,三太白就下(指下雨)。”“蒋家寨烧香,三太白发慌。”蒋家寨与太白山相距数百里,往返取水一次需月余时间,可见当时这一活动的盛况!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取水伐马角这种习俗消失了。

前几年,蓝田的史家寨地区举办了一场表演性质的取水伐马角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白鹿原》电视剧里取水场面、道具、人员,就是以此班底为基础的。

(来源:2018年06月03日西安晚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