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部电影,又想到了之前的“携程虐童案”,声势浩大,牵动国人。

无论是不是家长,看到那些视频暴行,都会不忍与愤怒。

它已经不是社会事件,而是案件:警方介入,司法程序迅速开启。

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

优雅的环境里,发生的虐待却触目惊心。

老师对站都站不稳的孩子,踹、推、喂芥末、喷消毒水......

GIF

发现真相的家长们,瘫软着、语无伦次地失声控诉。

GIF

事儿闹大了,终于逼得对方回应:

携程CEO书面道歉,其他相关部门纷纷“强烈谴责”。然后,又祭出了我们常见的危机公关法宝——

嗯,其实不是咱老师干的,是临时工/保洁阿姨/学校清洁工干的。

随你怎么解释吧。

这种“回应”之无用,弥补不了伤害,改进不了问题,然后,只能诉诸法律。

愤怒之后,很多人开始分析。

有人说,是教育制度漏洞,导致了幼儿园成为可以钻空子的一盘大生意;

有人谴责幼教门槛低,拿证太容易;

有人说师资力量薄弱……

这都是现状,远水救不了近火。

对亲历的父母来说,孩子无法等待,他们一天天长大,虐童的心理阴影,可能已经形成。

事情发生后,父母心急如焚;而在发生前,说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吧:

几乎每个幼儿园孩子,在虐待面前,都是哑巴。

发现么?没有一个家长通过孩子的口,得知虐待行为。

直到他们注意到伤口,发现孩子的不寻常腹泻(一个小时拉6次)……就连最终还原事件的完整视频,还是家长通过同事关系取得。

当事家长在知乎上的自述

那孩子为什么不说?

因为在0-6岁阶段(携程亲子园接收的都是1-3岁的儿童),孩子还没形成自我意识,他们还无法分清对错、是非、好坏……

遇到虐待,更倾向于沉默、忍受。

孩子哑,家长盲。

别看这一代父母教育水平不低,但关于孩子教育,他们普遍存在盲区。

很多年轻父母,其实不知道“选什么学校才安全”。

到底贵的好?还是便宜的好?

到底公立的好?还是私立的好?

或者,蒙台梭利的好?还是所谓什么“自由体系”的好?

我们总是道听途说,把孩子送去了貌似安心的地方。

碰运气吧,也许是天堂,也许是地狱……地狱,就是携程这种。

还有紧接着爆出来的,这种:

GIF

在大家都在控诉地狱的时候。

我们有必要看看,幼教的天堂,长什么样——

《可爱的你》

这是一位老师和五个孩子的故事。

杨千嬅扮演的吕校长,曾是香港某知名小校的校长,因为理念冲突而辞职。

本想放个长假跟老公环游世界,但一则新闻,改变了她:

一所地处郊外的幼儿园,资源匮乏、无法招生,濒临关闭。

有条件的孩子相继转校,校长、老师也纷纷离开,幼儿园只剩孤零零的……

5个女孩。

村里决定,如果学期结束仍然招不到新生,将关闭幼儿园。

吕校长无法无动于衷。

于是,她应聘去了,拿着4500的极低月薪,被媒体戏称为……

“四千五百块校长”。

这是一所全部人都不看好的幼儿园。

只有一位老师自不用说,地处偏僻,硬件也烂,环境还脏,设备不全……

村里小卖部的几个闲人,甚至私下开盘,赌它多少个月会关门。

媒体、村民、家长,全都不抱一丝希望,唯独吕校长坚持。

因为在她眼中,孩子是一样的,都需要教育。无论五百个,还是五个。

往常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首先,放下成人姿态,接近。

第一次接触五个孩子,吕校长注意到他们一个奇怪的行为……戴口罩。

GIF

因为媒体报道让家长担心,于是让孩子一见陌生人就戴口罩:

“不能被认出我们是穷人!”

吕校长怎么办呢?

上任第一天,她让孩子们排排坐好,她也戴上口罩,问 :

“老师戴口罩比较漂亮,还是不戴比较漂亮?”

看似幼稚的一句话,却听得出细腻的教育方法。

“哦,不戴更漂亮,那我就不戴!”

于是,孩子们学着她,一个个轮流摘下了口罩。

胆怯的她们,第一次模仿到了吕校长自信的样子。

幼教,就是言传身教,永远不应是高高在上的。

接着,设身处地的,理解。

摘掉口罩后,她问了孩子们两个问题:

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最不开心又是什么?

(这个年龄,孩子因何快乐因何悲伤,是理解孩子最好的角度。)

但经验老道如吕校长,也有没听懂的。

一位孩子最怕的,居然是个怪物……行雷怪兽。

放学后吕校长向家长询问,原来,她的亲生父母就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被车撞死的。

这时有一个细节,在询问前,吕校长温柔地弯下身,让孩子到别处去玩。

嗯,是随时随地的,细心保护。

吕校长心里总是吊着一根弦,害怕孩子受伤。

还有,这五个小孩都家境贫寒,父母忙于生计,疏忽了对孩子的照顾。

想解决这种孩子的心理问题,吕老师的工作,甚至要从家庭做起。

有一天,一个女生没来上学。

吕校长亲自去做家访,看到女孩躲在角落,低着头。

问及逃学原因,家长只是恼怒地扔一句,“她自己不想去,别冤我!”

再问孩子,孩子哇地一声哭了:

“如果我不在,爸爸妈妈会吵架、打架,要是打死人,就只剩我一个人了。”

这,可是成人的烦恼哦……吕老师有招吗?

第二天,吕校长为孩子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

回家问问爸妈,ta的梦想是什么?

别小看这个俗气的问题。它恰恰是一次亲子沟通的机会,一个唤醒爱的开始。

最后,还有亲切、热诚的引导。

还记得前面的行雷怪兽吗?

有一次大雨,吕校长带着孩子们避雨,这时,行雷怪兽出来了!

雷声轰鸣,小女孩紧捂耳朵大喊:“行雷怪兽吃了爸爸妈妈!”

吕校长呢,她脱下雨衣,坦然地走到了暴雨下:

“看,校长没有被怪兽吃掉,是不是?”

接着,她从雨中走回,再次蹲下对女孩说:

“打雷和下雨,其实是爸爸妈妈在告诉你,他们有多想念你。”

这才是最好的幼教。

身为老师,说穿了就一件事:

把“未知的世界”,正确地介绍给孩子。

孩子怕黑,你就指给她光;

她怕雷,你就指给她彩虹。

而什么才是好的幼儿园?

好的老师,就是好的幼儿园。

这是个老道理,人人都知道。

但现实里,很多父母就是忘记了它,反而成了一个教育的盲人。

看看他们有多盲吧——

一来,小孩送去幼儿园,你就看不见他的生活细节。

这一天怎么过的?小解了几次?午觉睡得好不好?跟几个小朋友玩?

又或者……被喂了几管芥末?

二来,就算给你看,你也不知道看啥。

看背景?

说起来,携程亲子园不算最好,但也是员工内部福利。但,这福利并不可靠。

看设备?

木地板、糖果色的配套桌椅、童趣满满的窗贴……亲子园的硬件不错啊。

对了,人家还有监控呢,这已经领先全国大小城市多少托儿所。但,会轻易给你看么。

就算给你看监控,你能看出来冷暴力吗?

不打不骂了,不理呢?让其他小朋友也不理你家孩子呢?

看老师的业务能力?

就像郑老师自己讲的,她从事幼教37年,有“专业证书和职业道德”,还有急救证书哦。

当背景、硬件、师资……都无法依赖。

身为父母,你怎能不瞎?

拿消毒水喷在孩子的眼睛上、嘴上,一个小时拉六次啊,谁受得了

我多后悔,我多后悔啊,把孩子送到这来

GIF

不知有多少父母和动图里那位一样,后悔把孩子送到这里。

谁又能想到,2850元学费、设施一流的内部亲子园,居然比不上《可爱的你》里面,那间破旧的仓库幼儿园?

家长该睁大眼睛发现的,是一个好老师的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而这种热爱并不是隐形的,是有迹可循的。

譬如《可爱的你》。

吕校长每一次跟孩子们说话,都会弯腰或蹲下。她的视角,永远与孩子平行,甚至更低。

电影并未交代吕老师有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但她的一举一动,与欧美奉行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很相似。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19世纪的意大利医生、教育家。

她不相信儿童是比成人低一等的存在。

在蒙氏教育中,儿童是主体,教师的角色可以概括为“对生命的协助”(Aid to Life)@知乎 KateZeng(儿童教育话题优秀回答者)。

曾有机会拜访美国某中部州一所蒙氏学校,画风现在还没忘——

家庭式布置,师生们都穿着室内靴、拖鞋。教室很静,授课是耳语般的音量。孩子们在做各自手头的事,三两个老师稍稍走动,生怕动静大了。

老师和孩子们说话,第一个动作往往是下蹲,平视。有孩子闹别扭,便安排他们面对面坐下,你一言我一语解开心结,老师在旁边小声引导、调解……他们挂在嘴边的“Respect”(尊重)真不是说着玩的。

这不是说我们要照搬,因为环境有别方法有差,但这种“对生命的协助”,古今中西其实很像。

电影《可爱的你》那位吕老师,也不是编出来的,有真实人物原型——

吕丽红,至今仍在元田幼儿园,担任那个“四千五百元校长”。

而像这种:

GIF

这种:

GIF

何谈生命的协助?

都是比反革命更可怕的,反生命。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会觉得更瞎了——

幼师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怎么看?

没错。招聘门槛确实低。

事发亲子园的招聘信息,托班带班老师的门槛是……没有门槛。

且不说教师资格证了,连保育证也不需要。

没门槛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找不到工作的社会游民,不论文化水平、素质高低,都可能是每天早上迎接你孩子的怀抱。

而在鱼龙混杂的幼教圈子里,虐童事件层出不穷,这已经说明:

这不是携程亲子园一家的问题,可能整个行业都出了问题。

再引申远一点,我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出了大问题。

今天,我们都知道一个好老师的重要,但好老师从哪里来?

一则真实的故事:

211大学毕业的女生,大三就顺利考取幼师资格证……但家人一直说屈才,后来不得不去小学/初中当老师。

但她真心想做的是什么呢——

我只是纯粹喜欢小孩子才想做幼儿园老师……我也想坚持自己的原则,但身边的人一直这样告诉你的时候,内心还是会动摇。

这个女孩在发帖求助时,把帖名取作:

非师范类本科毕业想做幼儿园老师,可惜吗?

可惜 = 是不是屈才了?

这个问题摆出来,有多少人会和女孩父母想的一样:211大学毕业,去幼儿园带小孩子,“大学白读了”。

终于,我们暴露了自己的无知——

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幼师有多重要。

我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曾这么叹气:

中国人认为有一样东西是不用学的,那就是如何养小孩。

而对于老师,大家也都片面理解了“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这句古话。

都以为它只是在强调老师的工具性,像一部活字典、一本会说话的参考书。

我们理所当然觉得,负责中考、高考的老师更重要,幼儿园老师嘛……带好孩子就行了。

以知识水平作为评价老师的唯一标准,这才是真正瞎的地方。

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

幼儿园老师尤其是——

孩子越小,老师教的书越少,育人的责任却越重。

0~6岁的孩子正是一张白纸,是非观没确立,人格正在形成,你涂什么颜色,孩子便有什么底色。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幼师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系列里,反而应该排第一位。

如果我们还认为,大学生做幼师是屈才、哄孩子谁都能做。

如果社会考核幼师,仅限于知识面、才艺展示、“很容易”就考取的教师资格证……却对人品德行不作要求。

一个朋友的考证经历

我们孩子的幼儿园,就会继续鱼龙混杂下去——

“一个门槛和上限都非常之低的行业,只能接受有资格选座位的人群中……

最糟糕的那一部分。”

最后,分享知乎一帖。

问:成为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哪些条件?

下面有说要苦练才艺钢琴舞蹈简笔画,有说要好好背理论……

只有一个人“跑题”了。

他@朗读者 讲:

其实要做一个好的幼师对人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我常常惶恐自己做不好,因为成人对幼儿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言传身教,而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又是如此之大。

这种责任心要求你本来就是一个足够好的人。

完整的回答如下,建议所有父母、准父母有空都瞅一眼。

我们应该感谢,所有用心做幼教的幼师。

可惜你们太少。

也应该重新认识学前教育的价值:

言传身教。

用生命影响生命。

只有我们都重视这个行业,那些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才愿意进来,有机会进来。

只有人人都睁大眼睛辨别,保证不瞎,才能把混进来的垃圾老师请走。

愤怒的控诉虐童已经三天。

而在冷静之后,这些可能才是我们下决心要做出的改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