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佚名

1

改变永远不会晚

台湾新北市新泰中学数学老师刘继文教数学23年,但他从5年前才开始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摸索、改变的历程超乎想象的不顺利,20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看任何新做法都不顺眼。

2013年,亚洲教育圈刮起一阵“学思达”小旋风,这个“学思达”是台湾张辉诚以颠覆“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的信念创立的,因为是一种低成本、易复制的教学改进方法,所以很快就激励了不同学科、学段和领域的教师学习。刘继文也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刚开始他没报上名到教室工作坊学习,所以只好看会上的影片学习,看完视频,他就一直思考:数学,怎么学思达?

于是他找来很多资料,亲自带学生实践,“学思达重视思考和表达,我当时没编讲义,结果进度赶不及,只好自己抢过来讲。”刘继文回忆到,当时两个班的考试成绩很差,因此也激起了他“破釜沉舟、一定要做出成绩来”的决心。

1  

如何自学

学思达教学有五个步骤(如上图),主要核心是:学会自习、思考问题以及分享表达。刘继文第一步就遇到了难题,学生要怎样自学,自学的内容是什么,自学的材料是什么?

直到他亲自去了张辉诚老师的班上观课,体悟到“随时开放教室的秘诀,是每节课都有固定流程”之后,才坚持把最难的自学做了出来。

在台湾,以题目来讲,数学课本大概是这样一个编排:上面一个例题,下面一个练习,练习题跟例题很像。刘继文就请同学回去看例题,模仿例题,写随堂练习。上课专讲随堂练习,再利用白板写解题历程……

后来他发现,同学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要模仿例题算出答案,很简单。但是要知道为什么,不太容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上课的时候,刘继文先让他们用数学课本进行预习,请同学阅读课本除了题目之外的概念部分;再来就是思考、讨论,讨论完再利用提问让同学把数学概念萃取出来。概念建构这个过程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因为同学的注意力大概只有15分钟,所以每15分钟就必须要切换一个模式。

接下来,请同学分组讨论随堂练习,讨论完之后上台分享表达。同时必须要配合老师的提问,借着提问去澄清他的观念、重点、难点和容易错的地方,让他们知其然,更加知其所以然。最后做一个习题的精练,精练的部分会发给学生一些纸本的资料,还有一些习题作业。

布置自学任务小贴士

有关于学习,刘继文提出,有两点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给学生派任务的时候,要注意少量多餐,每天一颗维他命,让他养成习惯。如果要派作业给他,不要派多,课本预习,一天两页,让他利用很短暂的零碎的时间就可以做完。如果一次派20页给他,他是没办法做完的,连做都不想做。所以布置作业要让同学觉得:“我能写得完。”

第二件事情就是,任务必须要由浅入深,从课本里面最简单的开始派给他,简单简单简单,他就觉得:会写会写会写。遇到难的,他就会觉得:“我应该会写。”所以愿意去尝试。

“我会写”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机,比你给他一些奖励会好很多,因为这是靠他的内部动机在推动。

这样的改变带来第一次月考的好成绩。不仅强化了他改变的动机,而且还赢得了家长的支持。

2

促进思考

“思”就是思考跟讨论,那要怎么样促进学生思考呢?

刘继文在摸索中找出四个重点:首先,提问要提出思考的火种;其次,好奇心是引导出好问题的元素;第三,要营造适合讨论的环境,比如把座位拼在一起,让他们很容易进行讨论,将讨论变成一种习惯;最后,要准备一些工具,让他能够聚焦,如果讨论的时候一人拿一张纸,自己写自己的,就无法聚焦,无法讨论重点。所以可以发小白板和相关工具包给他们,讨论完了,直接拿着小白板上台发言,会节省时间。

3

分享表达

刘继文在分享表达方面的实践收获比较丰富,他觉得有做好三点,就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和分享。

首先,要给一点压力。压力的来源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抽签,抽签分为个别签和组别签;第二个利用一些工具。比如准备计时器,或安排同学叫铃,这是时间压力;另外可以台前准备好一支麦克风,麦克风代表发言权,有发言权的人才可以发言。

其次,发言需要助力。其实,让学生上台并不是要挑他的错误,而是要给他制造一个舞台,让他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有成就感,而不是感受挫折感。所以在上台表达之前,一定要准备好,演示一遍再让学生上台。

另外,组员也是很重要的助力。一次上台至少两个人,为什么?其实多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女同学上厕所常常是手牵手去,所以,上台也要手牵手。如果可以整组都上台,加分就会加倍。利用同侪的力量,让他觉得上台并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最后是鼓励。掌声鼓励很重要,还有就是加分鼓励,因为加分是加给其他人看的,加分的背后是同侪对他的认同感。

2

如何让课堂达到3+N学习速度

成功掌握了学思达的教学方式之后,刘继文思考着,接下来要如何让一堂课同时进行3种学习方式,达到3+N种学习速度,并同时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呢?

他做了一张A4表,表上有“学、思、达”3阶段9个不同的排列组合,每一阶段在一堂课里各分配到15、10、20分钟,左上角一个二维码,供学生连上网看相关平台的教学影片。

他用自编的、两份程度不同的讲义讲“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在这堂课上,他将同时上演3种教学方式和3+N种学习速度。

一开始15分钟,刘继文坐到“教师中心”B小组前。这一组学生的数学能力最弱,刘继文专门针对他们解释基本概念,并回答他们在做习题时卡关的地方。然后让他们自己练习,有问题随时发问。B组讲义只有A组一半,孩子只要掌握全部,考试就能及格过关。

同一时间,“学生驱动”A1组完全自学。他们自行用刘继文编写的讲义,有人连上网络看教学影片,有人直接挑战“高手过招”的练习题。15分钟后,有位学生解出一道难题,举手说要“开直播”,她熟练的将手机横放到脚架上,把解题过程分享到群组里,方便同学后面随时参考。

“学生中心”A2组则走标准“学思达”流程。小组先自学和讨论,把要上台分享的习题写好在白板上。最后20分钟,各A2组轮流上台解释,如“三角形两边各为8和17,为何第三边X的范围是17-8

在这堂数学课上,学生可以光明正大拿出手机、上网看影片,并且戴上耳机自学。刘继文游走在各组间,3种教学方式不会互相干扰,没有人无所事事聊天、没有人上网看不相关影片、没有人发呆咬笔不想学,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速度和程度学习。

“很多人担心,老师一堂课只讲15分钟,够吗?但是,传统上课那样讲满45分钟,学生就全部吸收进去了吗?”

刘继文表示,“很多孩子只是坐在那里放空,完全跟不上,”这是他真实面对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不断调整出来的最好办法。

3

教学影片结合学习单

“分组每月调整一次,学生自己选择哪一组、跟谁一组,这是成功关键,学生需要这种自主权,”刘继文实验过同质、异质分组,结果发现“只有好朋友教你时,你才会认真听,而且下了课还会继续讨论。”

对于课堂上观看教学影片,刘继文也有独到见解,认为一定要搭配老师设计的学习单。“一般会把看影片当成看电影,不需要学习单或笔记本,因为讯息浓度很低,”他说,但教学影片要让孩子知道哪里是重点、要停下来做练习、不懂时得倒回去再看,若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影片,要把反复观看的时间算进去,“影片最好是3-5分钟,观看学习时间就约15分钟。”

刘继文认为,差异化教学必须扩大对老师角色的想象。“学思达讲义是老师的分身;自学时连上二维码看影片,或网络上很多老师,这时影片、科技就是老师;讨论时,同学就是老师;每个人还在检查表上给自己回馈,所以,自己也是自己的老师。”而这一切没有科技辅助是做不到的。

刘继文坚持他的课堂要“专注在讨论数学本质的乐趣上”,桌游、魔术等有助数学理解的教具,刘继文不考虑引进,因为“这些好玩的做法无法重现,不像影片可以来回看好几遍。”他要直接从数学本质出发,让学生觉得“讨论数学就很开心”。

两三年前,刘继文还要以考试成绩来肯定自己的教学,但现在他更确定,他的教学要培养每个孩子讨论、思考、自学、沟通的能力,他相信,这些才是未来对孩子最关键的能力。

刘继文的差异化教学法,连结的不仅是科技和数学,还流动着深厚的学生间、师生间的情感。

刘继文星教师

运用3种学习方式,达到3+N的学习速度

- END -

整理来源 | 亲子天下 洋葱卓越教师

编辑丨高蕾

星教师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星教师热文

成长教室

思维导图

幸福教师

栏目文章

手机使用

慢教育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点击图片,一键报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