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时刻开启了中国的变革

  而这之后的努力、拼搏

  写就了改变

  也留下了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回忆

  1991年,上海新光路口,上班族的自行车流。王文澜/视觉中国

  手写书信见字如面

  绿皮火车摇曳向前

  那时时光很慢

  快乐很简单

  有对远方的猜想对未来的盼望

  1988年,在大同至北京的硬座车厢里,人们愉快地交谈着、玩乐着。这样的火车曾经极为常见,车厢里人多、拥挤、嘈杂,车票也分为站票、硬座、硬卧、软卧等。不过如果是春运,车厢里必然不会这般宽松。阎雷/视觉中国

  那些年

  穿着体面很简单

  灰、绿、蓝是最常见的颜色

  中山装、军大衣是最时尚的搭配

  改革开放前,绿军装是中国人最为常见的日常衣着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在满街都是蓝、灰色的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绿军装的审美元素又被重新挖掘。1986年,在模特的演绎下,绿军装似乎又成为一种时尚,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郭建设/视觉中国

  穿上喇叭裤

  戴上蛤蟆镜

  再配一件马海毛的毛衣

  这造型绝不输挂历女郎

  我就是人群中最亮眼的角

  20世纪90年代,一名女青年正在嘉兴汽车站等车。她典型地体现了当时的流行风尚:她的毛衣是马海毛的,戴的是蛤蟆镜;此外,还有戒指、耳环、指甲油、泡泡糖等时尚单品。该影像堪称当时流行标志物的集中展现。黄才祥/视觉中国

  那些年

  吃什么要动动脑筋

  猪油拌饭是美味

  包点饺子好过年

  早餐时分,能在路边吃到热气腾腾的油饼

  就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

  1982 年的一个清晨,在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上,一个炸油饼的摊位前挤满了买早餐的市民。这是当时常见的景象,因为改革开放为个体户提供了历史机遇,他们纷纷涌上街头,成了中国市场经济最早的一批弄潮儿。王文波/视觉中国

  几十国记者登门采访

  七十多国外交官常来品尝

  这里是1980年的悦宾饭馆

  北京个体饭馆第一家

  请你在这吃饭,绝对是真朋友!

  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开业,它成了当时北京城的一处景点,来这里吃饭的人络绎不绝,采访的记者更是蜂拥而至。据说,有几十个国家的记者都采访过饭馆的女老板刘桂仙,七十多家使馆的老外也是店里的常客。人们来这儿吃饭,或许也是为了感受改革开放的脉动。刘桂仙/视觉中国

  要说洋气

  还得是洋饮料洋快餐

  重回中国的可口可乐

  喝过一口就忘不了

  考了一百分爸妈就奖励我一

  1980年10月,一名外国顾客在购买可口可乐。当时,可口可乐仅限于在涉外饭店、旅游商店出售,所以购买者一般为外国人。可口可乐是美式生活的象征,它的身影常作为开放程度的显性指标。其实在解放前,中国就曾经有过可口可乐。1978年改革开放后,可口可乐又重回中国。弗朗索瓦·洛肯/视觉中国

  那些年

  我们的邻居真不少

  筒子楼里真热闹

  张家的红烧肉

  李家的炒鸡蛋

  帮厨的我们没少给自己“开小灶”

  2002 年,在河南洛阳的一处筒子楼里,人们正在公用厨房里忙碌。筒子楼有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这样的住宿条件在新建住房面前相形见绌,很多人选择搬出。但由于房租便宜,这里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萧律fotoe/视觉中国

  一排排板楼拔地而起

  没有搬家公司

  我们全靠朋友帮忙

  借一台“大解放”装货

  别提多拉风了

  1984年,在北京海淀区新建成的蓟门里小区,一户人家正在搬家。当时,还没有多少人家请得起搬家公司,全是朋友和同事帮忙。在没有电梯的时代,人们也只能靠手扶肩扛。搬家时能借到解放牌大卡车的人家,算是倍儿有面子了。张兆增/视觉中国

  那些年

  爸爸的凤凰28

  就是最酷的“豪车”

  妈妈坐后排

  我和弟弟坐前排

  幸福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1986年3月1日,一辆自行车载起了中国新疆乌鲁木齐某国营农场的一家人。中国曾是自行车大国,骑自行车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生活技能。如今,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自行车有再度归来的迹象,堪称命运的轮回。布鲁斯·戴尔/视觉中国

  老家来亲人

  咱得有面子

  叫一辆“面的”到车站

  一路风驰电掣开回家

  “黄大发”上拉拉家常聊聊近况

  “面的”是微型面包出租车的简称,它们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早期出租车。仅北京一地,曾经就拥有面的10 万辆以上。作为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紧急措施中的一项,1998 年12 月23 日,北京数千辆“面的”在首钢进了化铁炉。图为1994年,北京街头的车辆与行人。斋藤康一/秦风老照片馆/视觉中国

  那些年

  跟着奶奶去赶集

  老婆婆自己纳的鞋底

  老爷爷自己种的玉米

  那股暖、那种香

  今天也忘不了

  2011年3月,在贵州丹寨县,一名小贩以独特的方式背着数只鸭子去售卖。这种原始的售卖方式在城市已经很少见,然而在广袤的乡土中国,依然广泛存在。康泰森/视觉中国

  人人都爱“四大件”

  我最爱的还是那台熊猫电视

  盒子黄黄 天线长长

  叫上小伙伴,搬着小板凳

  有动画片看的下午总是不够长

  1980年7月7日,在上海第一百货大楼里,人们正在调试电视。电视,为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而且由于其当时不菲的售价,被视作中国的“四大件”之一,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布鲁斯·戴尔/视觉中国

  我们总想让时光慢些走

  可发现时光从来不回头

  慢慢地发现

  珍藏的手写书信

  后来实现了朴素的愿望

  曾经的绿皮火车

  如今奔跑着复兴的梦想

  2018年1月31日,春运前夕,北京南动车所内复兴号和和谐号高铁检修后整装待发。人民画报万全/视觉中国

  从跟随西方时尚

  到引领世界潮流

  中国面孔

  站在了国际秀场的中央

  2016年11月27日,美国纽约,2016维多利亚的秘密大秀开幕在即,维密超模现身机场。迈克·柯波拉/视觉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圈粉全球

  粤川鲁苏,浙闽湘徽

  动动手指,足不出户

  尝遍天下美味

  2016年7月20日,北京遇连续暴雨侵袭,外卖生意火爆,外卖员冒雨工作。窦霄/视觉中国

  虽然再没有了筒子楼里的年少

  但在高楼的住所里

  有对生活新的理想

  2012年4月7日,上海市首批市筹公租房——徐汇区馨宁公寓于正式启动选房。当时,相关部门对首批公租房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原单身青年只能申请一居室,调整为达到法定晚婚年龄的单身人士,即男性年满25 周岁、女性年满23 周岁,可以承租一套二居室。周末,来自徐汇、长宁、闵行、普陀等四个区的申请市民进行了选房。钮一新/视觉中国

  蓄势待发的高铁

  驰骋在神州大地

  早晨在广州吃早茶

  晚上到北京尝烤鸭

  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

  2018年2月1日,春运拉开序幕,在湖北武汉动车基地内,数十辆动车组列车依次排列,蓄势待发。高铁动车组已经成为中国人出行的主要方式,其速度与舒适度都有极大提升,堪称中国交通近些年跨越式发展的典型代表。尽管春运压力犹在,但已然缓和很多。王筝/视觉中国

  如果你想到更远的地方去

  请登上飞机翱翔

  承载几代人梦想的国产大飞机

  甫一亮相,惊艳全场

  2015年11月12日, 武汉东西湖区的申通快递分拣中心,快递员紧张地投入“战斗”。这是“双十一”——电商平台创造的节日——的第二天,快递公司们临时招聘分拣员应对物流狂潮。“双十一”已成购物狂欢节,是中国网络购买力的集中展现。王筝/视觉中国

  无人仓分拣,无人机配送

  618折扣,“双十一”狂欢

  省吃俭用依然是持家秘诀

  网购“剁手”也已成为生活日常

  11.11战争 2015年11月12日,武汉申通快递分拣中心,快递员紧张地投入战斗。王筝/视觉中国

  我们奋笔疾书为前程

  1977年,中国正式恢复高考,并在12月举行了考试。此后,高考成为中国人才选拔的一项制度。在北京五中高考考场上,学子们奋笔疾书,希望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翁乃强/视觉中国

  我们睁开双眼看世界

  1993年12月,上海,来自香港著名化妆品专家郑明明女士在华联商厦化妆品柜台做奇妙换肤霜的产品推介。刚刚富裕起来的城乡百姓看得瞠目结舌。于文国/视觉中国

  我们为了梦想攀高峰

  1997年,在广东省深圳市的高楼大厦间,来自湖南桑植县农村的钟家财正在从事楼面清洗的工作。仅有一根安全带的他,当然知道自己所要面临的风险。但心中那改变现状的渴望,令他无所畏惧,步步向上,最终将自己脚下的每一座楼宇都化为梦想的阶梯。张新民/视觉中国

  我们争分夺秒向前行

  2006年2月19日,南京街头耐克体育服装、体育用品商店里的刘翔招贴吸引着消费者。2004年,刘翔获得奥运冠军,其个人声望到达顶点。他一度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广告明星,被商家、消费者疯狂追逐。杨晞/视觉中国

  每个人的点点滴滴

  串联起难忘的光阴故事

  

  四十年

  我们的努力

  实现了太多笑谈中的梦想

  四十年

  中国人的拼搏

  成就了一个民族的传奇

  所有的记忆是对40年的奖励

  也是对岁月的提醒

  我们曾经这样走来

  也会如此坚定走下去

  2017年9月5日,上海外滩夜景。马玉晗/视觉中国

  来这里,和时光相遇

  这是国的40年

  是家的40年

  也是我们每个人的40年

  致敬改革开放40年

  与最好的时光相遇

  

  中国有我,时光有我

  

  来源:《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书房记

  知识 | 思想|文学| 趣味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