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陈寅恪的表妹,曾国藩的曾孙女,曾昭燏享受着家人众星捧月般的照顾。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南京博物院,因大量珍贵藏品,这里是中国仅有的两座可以称为博物院的场所之一,曾昭燏因为卓著的个人贡献,被任命为院长。

在如今的职场,再也没有了性别之分,男人可以从事的工作女人也可以从事。就算是在比较敏感的政界,女性也有了与男性平等的话语权。不过,这种现象并不是自古就是如此,而是民国以后才有的改变。

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像男性一样从事重要工作的女性都显得格外耀眼。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巾帼英雄,她是中国考古界第一位女性专家,出身名门,海外留学归来。可是耀眼的背景下,她却终身未婚,而是将自己完整的“嫁”给了中国的博物馆事业。

1909年,曾昭燏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曾家是名门望族,而曾昭燏是这个家族中的掌上明珠。作为陈寅恪的表妹,曾国藩的曾孙女,曾昭燏享受着家人众星捧月般的照顾。

陈寅恪

曾家有着严格的家训,曾昭燏从小就接受到严格而正统的国学教育,这些精妙的文字,是她对于这个国家热爱的启蒙。14岁时,她进入堂姐创办的女子学校读书,堂姐曾宝荪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终身未婚,把自己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当时的曾昭燏还不解堂姐的志向,委婉地问她为什么不愿意成家,堂姐笑着,到眼神坚定地回答说:“如果结婚了,那只能帮助家里的几个人,如果不结婚,那就可以服务千万人。”这句话对当时还不成熟的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此以后,这句话就成了她一生的指引。

当她为自己的前途迷茫时,二哥曾昭抡为她道出了方向,劝她一定要走出去看看。曾昭燏被二哥说服了,她也认为应该见识更广阔的世界。紧接着,她考入了中央国立大学,在那里学习中文。在那个时候,她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知识体系,历史、金石、书法、艺术,每一个学科都吸引着她,而冥冥之中,她最爱的学科就是考古。

为了支持妹妹的学业,在她毕业之后,二哥更是拿出自己百分之六十的工资,支持她去伦敦大学学习考古。西方先进的理论知识吸引着她,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考古的留学生。

当她学有所成时,中国正是炮火连天日。英国向她抛出橄榄枝,希望她就在那里,为英国的考古界做贡献时,她断然拒绝了。她心里明白,自己的祖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那里有最仁厚的思想,有最博大的胸怀。如今自己的祖国浸没在炮火之中,又怎么能抛弃祖国,独自偏安呢?1939年1月,曾昭燏和其他几位留学生一起,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一回到中国,她一刻没有停歇,就进入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开始准备工作。在炮火连天的当时,曾昭燏与同事一起发现了有名的云南苍洱文化,在考古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那时候,她才刚刚30岁。

1941年,她组织了北平博物院大量文物的搬运,使得这些文物避免落入日军之手。1947年,她更是带头组织完成了中国博物院大殿的修建,硬是在战火中完成了十年前就被提上日程的艰难任务。

1948年,国民党自知大势已去,当他们把大量文物运往台北时,曾昭燏不顾个人安危,站出来拼命阻拦。几经波折,终于抢救回了大量文物,避免外流。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南京博物院,因大量珍贵藏品,这里是中国仅有的两座可以称为博物院的场所之一,曾昭燏因为卓著的个人贡献,被任命为院长。她事必躬亲,由她亲手制定的文物管理条例,至今仍是各大博物馆的典范。

可是,这样一个一心为了文物工作贡献的优秀的人才,却在她55岁时,从南京东郊灵谷寺灵谷塔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正是特殊时期,一直对她有着重要影响的二哥受到迫害,这件事突破了她的心理防线。这样的家庭出身曾是她的荣耀,可如今却成了她的耻辱,现实让她不解,二哥的死更是影响了她的心理承受力。

一声巨响打破了冬日的宁静,人们在她的口袋里发现了一个纸条: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仅仅是这几个字,就作为她与这人世的最后一点关联。直到生命的终结,她还想着不拖累自己的司机。这是一个无比坚决的灵魂,为中国考古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