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

文产17 刘方宇

摘要:本文借助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以《明星大侦探》为例,从节目中蕴含的各种召唤结构和受众期待视野两方面,共同分析推理类综艺节目中的受众心理。通过分析发现,召唤结构以空白、空缺和否定三个形式,共同诱导读者进行阅读活动,与此同时,受众本身的期待视野也会影响受众对于召唤结构的理解与接受,从而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影响。

关键词: 推理类综艺 明星大侦探 召唤结构 受众心理

综艺海报

一、引言

召唤结构是由接受美学流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伊瑟尔借助茵加登的交流模式,将阅读活动定义为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活动。同时,茵加登将文学对象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一个“图式化世界”。因此,伊瑟尔进一步认为,这个“图式化的世界”不管是在哪个层次上,都存在着许多的空白处与未定点。于是,他便提出了在文学文本中存在着召唤结构,它包括空白、空缺及否定三部分。正是这种召唤结构的存在形成了文本自身的召唤性,这种召唤性诱导了读者的阅读活动,成为了阅读活动的根本动力。

推理类综艺作为叙事性较强综艺节目,因其题材的特殊性,节目文本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空白、空缺和否定结构。由此,笔者从召唤结构这一视角切入,一方面具体推理类综艺节目中召唤结构对于受众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由于观众期待视野的差异给其带来的心理影响。

二、研究目标与方法选择

(1)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借用接受美学相关理论,以节目《明星大侦探》为例,分析推理类综艺节目中受众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分析综艺节目文本中的召唤结构如何诱导读者的阅读活动,另一方面分析读者期待视野差异对其阅读节目文本影响。

(2)方法选择

1、文献研究法

笔者研究搜集、阅读与梳理了大量我国推理类综艺节目相关的文献与接受美学理论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

2、文本分析法

针对我国推理类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文本,从表层深入,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梳理并分析节目文本对于受众心理的影响。

三、《明星大侦探》的召唤结构

(1)分析框架

推理类综艺节目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召唤结构,这些召唤结构具体可以分为空白、空缺和否定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共同诱导读者进行阅读活动。

(2)分析结果

1.《明星大侦探》节目中空白手法的运用

推理类综艺文本中存在着丰富的空白,这些空白贯穿节目始终。在此,空白可以理解为在节目中没有表现出来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已经展现的案情向观众暗示或提示的东西,因此空白往往是静态的。

在《明星大侦探》一期案件中,故事的背景是:由于暴雪交加,道路被封,福尔摩撒来到古堡借宿,却遇到甄公爵离奇死亡,现场的嫌疑人有鬼夫人、魏管家、何律师、白邮差和蓉大小姐。案发时所有嫌疑人均在客厅,公爵书房门紧锁,屋内传来巨响,开门后发现公爵面朝下倒地且被压在书柜下。此时,屋内响起一首十分阴森恐怖的童谣。至此,节目文本中的许多空白已经出现,这些空白诱导我们提出一个又一个疑问:六位表面上毫无关系的角色为什么都来到这个古堡借宿?公爵屋内的书柜为什么会突然倒塌?屋内想起的恐怖、阴森的童谣意味着什么? 在接下来的搜索证据环节中,侦探与嫌疑人侦探与嫌疑人需要共同进入案发现场与各个嫌疑人的房间搜寻有关死者与嫌疑人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种证据信息推断谁是凶手。表1-1展现了收集到的部分证据以及其所蕴含的空白:

人物

线索

空白

白邮差

(1)白邮差包内的邮差工作证写的不是白的名字

(2)白邮差包内有跟公爵一样的戒指

(3)白邮差包内有两封老管家的信,表明是写给老公爵侄子的

(4)白的日记中写到戒指是从孤儿院朋友那里偷来的

(1)白可能是老公爵的弟弟,也就是孤儿院院长的儿子

(2)白并非老公爵的侄子

蓉大小姐

(1)蓉和很多男人的合影

(2)蓉给许多追求者写的求救信和追求者的回绝信

(1)蓉想要嫁入豪门或帮助假扮侄子的白获得遗产

魏管家

(1)一份收养证明

(2)与鬼夫人的书信

(3)与死者的信件来往

(4)与死者身上有相同的胎记

(1)与死者可能是兄弟关系

何律师

(1)与侦探来往的信件中写到:侄子脚底有7颗痣

(2)何本人脚底有7颗痣

(1)何律师是老公爵的侄子

鬼夫人

(1)老公爵的日记里写到鬼是自己的亲身女儿

由现场线索得出的推测:

真正的甄公爵9岁时死亡,老公爵不想让侄子继承财产,便找到了现在的死者甄公爵作为替身,魏是死者的弟弟,死者知道后想要将全部遗产转移给鬼,就相当于将财产给了魏。何是真正老院长的儿子,老公爵的侄子,能够证明家族身份的戒指被同孤儿院的白偷走,白得知戒指是家族证明后便想要假扮侄子获得财产。同时蓉认为白就是老公爵的侄子,便想要嫁给他。

由此可以看出:在简短的案情背景与搜证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空白,这些空白不断地促使着观众提出疑惑,并尝试着用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在这个过程中,空白作为召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诱导读者阅读文本的作用。

2.《明星大侦探》节目中空缺手法的运用

空缺相较于空白则是个动态概念,它是在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视点不断的游移造成观众意识中想象性的图景的“脱漏”,“脱漏”导致叙事过程中聚焦的不断变换,而聚焦产生的图景因不断聚焦的转换而产生的空白就是空缺。节目中最常见的空缺结构设置便是各类“伏笔”手法。伏笔可以简单理解为埋下一个疑问,但又不急于解释给观众,它被设置在多个场面中,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一个个的疑点。而这些线索作为伏笔而存在的时候,其本身便具有丰富的空白,这些伏笔分布在节目的各个节点,观众不断获知答案,又继续探究下个疑问。如表1-2:

(1)在死者书桌上的报纸中,写明的是有关孤儿院大屠杀的案件

(2)送给公爵的信中,内容是恐怖童谣的歌词

(3)白手中的八个孩子的孤儿院合照(只有白的脸是清晰的,其他人都是模糊的)

(4)公爵四前在读《雾都孤儿》,正好读到第8页,符合童谣歌词

(5)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瓶药

(6)白、何、魏和死者来自同一所孤儿院

表1-2

伏笔一方面对于观众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促使观众的视点不断转移,另一方面也促使观众对之前的关注点产生了新的理解。就这样,伏笔、揭晓,再伏笔、再揭晓,观众被牵着鼻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节目的观看中。

3.《明星大侦探》节目中否定手法的运用

否定这一结构同样存在于节目的每一个部分,本文此前提到,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潜在的心理图式,即期待视野。观众的期待视野受到审美经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会对节目产生属于自己的见解,否定便是打破这种旧有见解的结构。比如在《恐怖童谣》的一案中,在我们许多人的期待视野中,一个案子一定要有一名受害人,而通过层层叙述,我们惊讶的发现,整个案子的嫌疑人竟然是同一个人的六种人格,这显然打破了我们旧有见解,这种打破观众旧有见解的否定结构,促使观众获得更强的审美期待,也正是这种否定结构,唤起了观众继续观看的欲望。

四、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对受众的双重影响

(1)文本召唤结构的影响

在上一部分,本文分析了《明星大侦探》中存在的空白,空缺和否定三种召唤结构,从分析的内容可以看出,空白作为《明星大侦探》召唤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剧情中出现的各类悬疑的场面都是编剧留给观众的空白,这些空白推动着观众不断利用想象去填补节目的空白信息,使其沉浸在观看节目的快感汇总。然而仅仅有这些空白是不够的,空白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伊瑟尔指出,“空白提供了悬而未决的可联系性,空缺则在游移视点的参照域中提供了非主题的部分,所以空缺在建构审美对象中是重要的导引设计。”随着节目进程的不断推进,推动观众继续关注节目的主要动力由空白的可联系性转变为空缺,随着有关案件进程的推进以及关键证据不断出现,吸引着观众由一个“空白点”向另一个“空白点”关注点的转移,这推动着观众对于节目接受程度的不断加深。最后,对于观众来说,召唤结构之所以能获得他们的认同并产生欣赏兴趣,就在于观众内心所潜藏的接受心理图式,即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中的否定正是针对观众的期待视野的概念。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活动进行之前,脑中已然形成的关于对世间万物的一些观点与见解,这些见解来源于生活、时代与历史的影响。召唤结构中的否定正是对于这些旧有视野的否定,打破旧有的观念与思想,唤起读者某种阅读欲望与审美期待。

在整个案情进展的过程中,节目文本的空白与空缺不断为观众设置疑问,而否定有打破观众原有的猜想,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使节目文本具有了召唤性。而对于推理类综艺而言,其叙事的特点便是不断给观众留下空白,在恰当的时候,又予以否定,突破观众的预料,从而将剧情引向新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被召唤到复杂的情节中,尝试去填补空白、回答疑问,而否定则是在不断验证观众的猜想,让观众感到意外,唤起观众的审美期待,以达到让观众沉浸其中的目的。以上便是推理类综艺的召唤结构对于观众心理的影响。

(2)受众期待视野的影响

接受美学理论中指出:在每个观众心中都会有一个潜在的心理图式,即期待视野。具体说来,期待视野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性的期待视野:观众先前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另一部分则是文学性的期待视野:观众先前拥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两部分的期待视野在观众阅读文本的过程共同对观众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体现为观众对于节目中召唤结构的填补。例如,如果一位观众先前是一位推理小说迷,他可能拥有丰富的推理类题材作品的阅读经验与审美经验。当在案发现场发现一根绳子的时候,这位观众会主动地去联想这根绳子在整个作案过程中的作用(如勒死受害人,控制作案时间等等);相反另一位观众如果在此之前没有阅读过任何相似作品,在他的心理图示中则可能缺少这一部分的联想。受众的期待视野常常对于其阅读节目文本有着正向的作用,观众的期待视野越与节目文本贴合,受众就越容易受到召唤结构的影响,这一影响体现为,受众主动去填补文本中的各种“空白”,在这个过程中,受众逐渐倾向于沉浸在节目的文本中。但另一方面,受众也有可能因为之前拥有较高的期待视野,而节目文本所蕴含的召唤结构并不能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从而对于节目文本产生失望的情绪与态度。

五、结语与展望

本文从召唤结构这一视角切入,以《明星大侦探》为例,分别从节目本身蕴含的召唤结构与观众自身的期待视野两方面分析了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心理。尽管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克服了诸多困难,碍于自身知识水平,论文中仍有许多局限之处,在此一一指出:一方面,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可能在接受美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方面仍有不足;另一方面,接受美学作为一门以读者为核心的理论,其强调: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笔者以为这样的研究视角对于现代许多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仅对一部综艺节目进行了分析,希望这样的研究视角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得以运用。

参考文献

[1]W.伊泽尔著.霍桂桓,李宝彦译.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

[2]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王岳川.英伽登的作品结构论与审美价值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45-53.

[5]陈力丹.美学接受理论:把重心移向读者[J].国际新闻界,1997(5).

[6]刘建萍. 推理类综艺节目叙事话语分析_以_明星大侦探_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2016

[7]杨雨萌.剧情设置在《明星大侦探》中的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

[8]刘建萍. 中国推理类综艺节目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7

[9]任庆帅. 电视剧悬疑场面与召唤结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