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照射到白浪镇杨沟村时

王保国正拿着扫帚细细打扫院子

他说

“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搞卫生

坚持了大半年,已经成了习惯”

杨沟村地处鄂豫陕交界

被称作“一脚踏三省,鸡鸣惊三边”

因偏僻封闭

曾经穷得叮当响

今年以来,郧阳区开展

家庭卫生大清洁

家风家规大培育

家庭万元增收项目大落地

“三家”行动

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涵养家风民风

促进产业发展

如今,以杨沟村为代表的

一大批山村

“颜值”提升、村风和顺、产业兴旺

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跃然呈现

“钱财不可贵,手足之情最珍贵”“吃穿不穷,不读书一世穷”“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杨溪铺镇清凉寺村103户人家,家家门口挂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家风家训,文字朴实,意味深长。

李德有家的家训是“跟人赛种田,不跟人赛过年”。说起这句话的故事,70多岁的他两眼含泪:“小时候家里穷,别人家吃饺子,我家吃红薯。我看着眼馋,跟爸妈闹,他们就对我说了这句话。”长大后,他明白了,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不爱慕虚荣,勤学本领,谨守本分。他用这句话教育孩子,“不跟别人比吃穿,要比考试成绩、比谁考上更好的学校。”

69岁的季孝培祖辈务农,家训是“一勤之下无难事”。年轻时,老季跳出“农门”到城里工作。退休后,他回到农村开了两分菜地,种上萝卜、白菜、四季豆,每天劳动。“一方面锻炼身体,另一方面看着瓜果成熟,有一种收获感。”

老季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公务员,一个在外经商。孩子们逢年过节回来,老季就带着他们到地里锄草、挖沟。邻居们先是不解,后来慢慢佩服起来。“村里不少人拿我们家作榜样,说‘看看老季家,啥都不愁,还每天下地干活,你就不能学学,别成天闲逛、打麻将’。”老季自豪地说,他们家现在成了村里的正面典型。

村支书周成国介绍,这些家训是村里的新时代家风理事会入户走访,和户主交流、整理提炼得出的,自从家训上墙以来,村里的风气明显好转:讲文明、懂礼貌的多了,说粗话、脏话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和谐团结多了,不稳定因素少了。

区文明办主任朱必涛介绍,郧阳区还借“家风家规大培育”行动,开展家风故事征集、书画家写家训、“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确保户户有家训、人人传家风,“既提高了家庭成员的自我约束意识,又感染了周围邻居,促进了乡风文明整体提升”。

一排排的果蔬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瓜果四季不断,柳陂镇月亮湖生态采摘基地让人眼前一亮。

李子友正在大棚里给葡萄修枝,手脚利索,一点不像60多岁的老人。“在这儿干了一年多,挣了两万多元。这样的日子,以前不敢想。”李子友的老伴身体不好,家里只有5分地,以往最怕亲戚朋友宴请,为了礼金多少,老两口没少吵架。2016年,月亮湖项目建成,他和邻近几个村子的300多名村民来基地打工,腰包慢慢鼓起来。

在柳陂镇,像月亮湖这样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还有百浪江生态农业园、三川生态农业科技等几家。该镇位于十堰城区与郧阳城区之间,紧盯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连片打造万亩有机蔬菜和万亩有机水果基地,目前已发展各类产业基地10万多亩,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镇已达成共识,用果蔬产业代替传统粮食种植。”镇党委书记党永生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打造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事体验、养生休闲等多种模式的田园综合体,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带动脱贫增收。

因地制宜,一镇一品。郧阳区实施“家庭万元增收项目大落地”行动,引导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特色水果、蔬菜、旅游等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郧阳区大力培育香菇产业,全区建成香菇制棒车间28个、点菌棚333个、养菌棚4909个、出菇棚3万多个,发展香菇3500万棒,预计年产值10亿元以上。同时,郧阳区引进诸暨袜业企业19家、装备袜机7500台,建成扶贫车间1.2万平方米,带动1万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户5000余人。“咱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柳陂镇马鞍村贫困户孟世强今年61岁,往年仅靠种地维持生活,2015年办起了养殖场,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他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再不能脱贫致富,自己都脸红!”“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业、农村充满吸引力,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区委书记孙道军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