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对于“养成型偶像”的要求,也是递给我们的问卷,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偶像,我们要怎么样选择自我、也选择偶像?

  ——遇言姐

  作为一枚中年老阿姨,偶然接触到“偶像”是因为我在“星空演讲”担任演讲导师。

  我看到的是极为年轻、非常美貌的孩子,但是更为让人惊异的是她们的自律和勤奋。

  当我决定认真看待“偶像”这个名词时,我正好又看到了另外一个人,他就是横空出世,C位出道的蔡徐坤。

  他青春鲜活,明朗纯真,浑身散发着慵懒而美好的气质,用时下流行的词形容——少年感十足,时时刻刻仿佛阳光普照。

  ▲年轻就是资本啊!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这溢出的胶原蛋白

  我发现,在我的QQMusic中,有一首叫“wait wait wait”的歌,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载的,演唱者正是蔡徐坤。

  这难道真是一个“偶像元年”吗?

  美好的青春、光彩四射的舞蹈、迷离但是干净的眼神,这样的男孩子被冠以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标签——“鲜肉”。

  我十分排斥“鲜肉”这个词,就像排斥那些油腻的大叔们对年轻的少女们的垂涎欲滴;就像我排斥“偶像”这个词,好像它们总是名不副实,意味着流量,意味着风光一时,意味着市场的迷惑和陷阱。

  当“偶像”的列车,承载愈来愈多的年轻乘客,它本身已经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裂痕,不知何时就会分崩离析、回天乏术。

  那是属于一个人的艰难旅程

  迂回、蜿蜒、孤独、漫长

  昨天《TRENDS时尚》电子创刊号低调奢华地晃了我朋友圈,让我得以看到预告中变幻的“蔡徐坤”。

  我竟然会花12块钱购买一个蛮复杂的电子刊(鬼知道为什么还要复制“阅读码”,然后再打开电子刊,再粘贴上去),不能扫码即得吗?

  另外,Wait wait wait, 12块只能买一期好吗,就没有订阅12期一年还有优惠折扣这样的东西吗?你看看腾讯视频VIP。

  絮絮叨叨满腹牢骚地贴好了阅读码之后,我看到了《我在成长,你看到了吗?》。

  ▲说实话,看到蔡徐坤在这部微电影中的风格变化,遇言姐也是吓了一跳,太大胆了!

  作为由著名音乐人、《恶毒梁欢秀》的脱口秀主持人梁欢执导,传奇媒体人时尚集团首席内容官王锋亲自监制的微电影,我觉得还不错,远远超过了一部MTV的表达(如果我一开始以为它是一部MTV的话)。

  在这部时长两分二十九秒的微电影中,蔡徐坤置身于微妙复杂的光影里。麇集飞散的乌鸦、幽游受限的蓝色Beta fish、涌动着泡沫的清水、诡魅忧郁的席勒妆,无不暗喻着一颗不愿被禁锢,渴望自我超越,却受困于自我的迷茫的心。

  镜头当中,光与影是一对彼此共生的伴侣,在隐秘无声地对话,叙说着世间的真理,白衣的蔡徐坤与黑衣的蔡徐坤在对话,一个在天梯旁踯躅,一个从沙海中超脱,两个人,双目对望,却无从融合。

  技术让同一个人的“两种侧面”同框变为可能,但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追问、对内心的探寻、对艺术的投诚,是隐秘的、不安的、焦灼的、躁动的,甚至是晦暗的,仿佛独自穿越幽暗深邃的隧道,不断往更逼仄狭窄的境地靠近,以求追寻一丝柳暗花明。

  那是属于一个人的艰难旅程,迂回、蜿蜒、孤独、漫长。

  他在打印机上扫描自己的大脑,身后传来的却是列车经过的声音,他在脸上狂乱地涂抹蓝色的油彩,他在黄沙里深埋自己的躯体,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行为,让人看到一个将自我不断逼至绝境的灵魂,在蠢蠢欲动,在挣扎沉潜,在渴望超脱。

  摄影师赋予了画面以耐人寻味的质感,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年轻灵魂的彷徨不安。

  暴露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安逸自得地享受青春岁月的恩赐,赢得层出不穷的鲜花与掌声……一个如此优质的偶像,却在困惑和不安。

  在“偶像”这个词语被过度消费以至于显得斑驳迷离、自我极易被腐蚀扭曲的时代,一种不为人知的彷徨与犹疑却如影随形,所以蔡徐坤会发出“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吗”、“偶像,被允许自省吗”、“过度曝光,会不会透支期待”这样的拷问与思索。

  是应该在浮华当中载浮载沉,还是应该维持对艺术的崇敬,不断地挤压和打磨自我,像处于忧郁痛苦的“蓝色时期”的毕加索,在一幅幅神形酷肖的画作里,倾注着自己的迷惘,挥洒着自己的色泽,从而一寸一寸凿开一条通往更深刻纯净的艺术殿堂的路。

  蔡徐坤的问题,是抛给观众——那些对他怀有期盼,却并非真正能够读懂他的人;是抛给自己——肥皂泡沫即生即死的时代,一个艺人应该如何实现自我平衡,究竟何处才是立锥之地;也是抛给一个时代,我们应该怎么样学习面对一个偶像,是无限地追捧,挑剔地消费,还是和他们一起成长?

  走得较“15分钟”

  远一点、更远一点

  我曾经问过一名85后,他心中的“偶像”是什么样子的?他歪着头问我,你听没听说过“养成型偶像”?

  他说他的偶像是锤子手机创始人老罗,他说他在中学时代就看着老罗一步一步从一个因为在网上说段子而爆红的英语教师变成了一名创业者,先开培训学校,又制造“锤子”手机。

  他觉得,是他伴随着老罗成长,是他一次一次购买手机成就了今天的IT圈手机大佬老罗。

  这不仅是偶像的成长,更是他自我价值观的折射。与其说他们找到了一个偶像,不如说是他们自己向着偶像的方向成长。

  这是一种双向的成长,也是一种双向的追捧,今天的粉丝早已经打破了10年前的粉丝的边界,而今天的偶像,也不再是10年前的偶像。

  安迪沃霍尔说,在未来,每个人都有15分钟出名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名人或者偶像,而我们更多的是可能目睹更多名人和偶像的诞生和消逝。

  这句话看似仓皇无力,因为我们看到的是,许多流量明星们持续地享受着来自大众的拥戴与追捧,远远不止15分钟,这带来的乱象,带来的大众娱乐至死的表象,让人恐慌。

  但这是这句话最浅薄的一层真意,更深刻的道理,却常常为人所忽略不计。

  在这个网络发展迅猛的时代,“偶像”的形成变得前所未有的简便易行,这固然是一件令人心生鼓舞的事情,但与此同时,“偶像”本身应该承载的价值投射,应该承担的精神使命却变得愈加的混乱与支离。

  这15分钟,其实是一把空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时时刻刻提醒着受到大众垂青的这一部分人,而他们本来同常人一样,只是一名凡夫俗子。

  

  我们早已经听说过加拿大流行音乐歌手,“全球最火小鲜肉”贾斯汀比伯的成名历程,从YouTube就跟随他的粉丝是最忠实的一批粉丝,因为是他们发现了、推出了贾斯汀比伯,并且伴随着他一步步成长。甚至,他和赛琳娜的分分合合也是左右了不知道多少少年少女对爱情的期待。

  我们越来越在偶像中寻找自我的反射,寻找自我的真相,直至看着他们成长为我们不能达到的更好的自己。

  所以,蔡徐坤在《我在成长,你看到了吗?》中的所有疑问才如此动人,他在撕扯着自我,也撕扯着我们的灵魂?

  我们自己有多少时间没有这样认真而纯粹地拷问自己,当众剖析自我?

  那种孤独,阴影和光环下的压力,我们多少人能够承受得起?

  是否这种困惑,这种冲撞,这种拷问才是一个人成全自我的洗礼?

  “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终究会追魂索命,直到“偶像”丧失掉大众的最后一丝热情,轻易被后来者居上,或者仅仅被流量推动失去自我。

  只有经历过对自我的怀疑,乃至于摧毁,才能够不断地在伤口上重塑一个更加坚定、勇猛与纯粹的自我。

  这种坚定、勇猛,与纯粹,是一个人的脱胎换骨,也是艺术之境的水落石出。

  这不仅仅是对于“养成型偶像”的要求,也是递给我们的问卷,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偶像,我们要怎么样选择自我、也选择偶像?

  最终是我们选择流量

  还是我们选择成长

  最近我们常常发出质疑的声音,嘲笑流量明星,也讥讽那些娱乐至死的现象。

  但是,反过来,我们也会自我反省,真的是资本和社会导致了这种浮夸和纷扰的娱乐圈乱象吗?

  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的选择,或者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更具人格的偶像?

  所有的乱象难道不是我们集体价值的折射?而唯一可以有所建树的,应该也是来自于我们的反思和自检。

  正是蔡徐坤在微电影当中表现出的,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打动了我。

  如果没有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自我怀疑、不断地打破重组作为加持,再美的青春终究会消散为一堆无形无相的烟雾。

  我们是否也有信心问自己,到底是选择流量还是成长?

  我们是不是也有粉丝的担当,选择去扶植一个年轻而忠于自我的偶像?

  这可能也是《TRENDS时尚》电子创刊号带给我们的问题。

  透过蔡徐坤,透过2分29秒的微电影,透过毕加索的蓝色时期,透过蔡徐坤一身忧郁的席勒妆……我看到了一点希望。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