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600多年历史的地戏脸谱,秦发忠不仅熟知它的内涵,而且会亲自去演,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次下刀,都是他对祖先神灵的一种“内心表达”。

第3212期

摄影/宁坚

编辑/隋雯雯

腾讯图片出品

明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从安徽、江苏一带派遣了一支30万大军“调北征南”,之后在贵州安顺一带屯兵。为了寓兵于农、不使武艺生疏,地戏逐渐发展而来。作为傩戏的一种,安顺屯堡地戏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地戏面具是地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安顺各屯堡村寨跳地戏所使用的面具,有许多是出自于秦发忠之手。

秦发忠,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人。46岁的他从事面具雕刻已有32年,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地戏面具雕刻仅有的两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不仅会雕刻,还会唱戏、跳戏,有“傩痴”和“黔中名匠”之称。

作为当年军屯的核心地区,秦发忠的家乡被称为“傩雕之乡”,村民们一直以雕刻地戏面具为生存技艺,当地有句俗话,“天干饿不死手艺人”。14岁时,秦发忠就跟随祖辈学习地戏面具雕刻,由于家里贫穷没钱买工具,他每天去抓黄鳝、摘野生菌换钱,存了80多元才买了一套自己的斧子和凿子。

地戏面具的雕刻首先从选木头、量尺寸开始,先将木桩劈开,把树皮扒掉,量好尺寸,然后砍坯子。制作时,一手拿斧子,一手拿凿子,先用手掌测量一下尺寸,再按手掌的上部位置进行雕凿。

不同于其他雕刻艺术,傩雕师不会打稿,手中的刻刀就是心中的画笔。创作前,秦发忠心中已经酝酿好了实际的整体印象。他说,雕刻的重点是要找到坯子上的中心点,技巧娴熟的人不需要描画,因为心中有数;而且要有想象力,比如雕武戏人物,“打打杀杀眼睛都红了”,由此可以联想,雕出的脸谱就能更形象生动。

由于制作人物的形象主要依据书本和戏剧中的唱腔想象构思而来,比如三国演义的关羽是红脸膛、丹凤眼,曹操为白脸等。因此,要设计出相应的画面,就需要创作者经常听戏、看戏甚至演戏,从中体会剧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形象特点,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周官村,脸谱的雕刻基本上是家族式进行,秦发忠的妻子也会经常帮助给面具上色。他说,上色只有5种,青黄蓝白赤,每一种颜色都和屯堡人的历史、生活息息相关。经过四次上色、四次晾晒后,就是最重要的环节--点睛。作为凡人与祖先神灵对视的媒介,眼神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秦忠发在给面具装上耳翅。

脸部的基本造型必须先比照人脸的宽窄、比例、尺寸和大小,再在木坯上从下往上逐步推进,最后细雕五官,打磨、打龙胶、上颜色。一幅好的面具是否有神,就看五官,而眼神就是重中之重。

每一幅脸谱雕刻完成之后,秦发忠会十分虔诚地进行试戴。制作好的脸谱会被放进箱子里,等待地戏表演队前来接走。秦发忠认为,从雕刻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次下刀,至始至终贯穿地都是他对祖先神灵的一种“内心表达”。

地戏面具作为祖先神灵的化身,需要配合服饰、动作和唱词,才能灵动起来。屯堡地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跳地戏俗称"跳神"。“日吉时良,天地开张,今日开箱,百事齐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开光仪式上,地戏表演队聚集在祠堂前,如同先民一样穿戴整齐,跳起古老的地戏,恭恭敬敬将附有祖先神灵的脸谱带回。

1992年,秦发忠带着自己雕刻的面具前往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售卖。当顾客询问地戏面具的起源、蕴意等问题时,只有初中文化、对地戏文化了解甚少的秦发忠十分尴尬,由此他走上了对屯堡服饰、建筑、民俗、宗教信仰和屯堡地戏进行深入研究的道路。

从1995年至今,秦发忠几乎走遍了安顺的屯堡村寨,收集了《隋唐》《岳家将》等23部屯堡地戏说唱历史剧本,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这些古老的手抄剧本中,每一个关于神情的文字,在他的大脑里,都会浮现出鲜活的面孔,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烂熟于心。

2005年,第三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秦发忠发表了关于屯堡文化的演讲。会后,论坛秘书长徐杰舜说:“秦发忠是一个独特的农民学者,他对屯堡地戏文化有独到的研究。”

600多年来,屯堡人留下来的古老面具已经十分稀少。目前,秦发忠收藏有21块百年前先民制作的面具。他觉得,这些古老的面具能呈现在他的面前,是先民对他的一种奖励。为了不断提高雕刻水平,他常常会把古老的面具与他的作品进行对比,从中找出新的灵感,找到雕刻的新思路。

随着对地戏内在文化的深入了解,秦发忠意识到地戏传统文化的生存危机,雕刻面具费时费力收入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基于传承传统地戏和面具雕刻的初心,他带头创建了傩面具文化产业,还自建了当地唯一一个藏有2700多件珍品的地戏文化博物馆。

2007年,秦发忠组织成立了傩雕协会,带动群众走上脱贫路,最多时有87人一同参与雕刻面具,培训人数达400多人,其中包括屯堡妇女、残疾人和大学生等各色人群。目前,他在东南沿海城市已经有一些稳定客户。

每次凝视这些面具,秦发忠感到十分的欣慰。在数字雕刻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现代,在时间上或许不足手工雕刻的千分之一,但他坚信,流水线的千篇一律,永远刻不出心目中的英雄。

作为毕生事业的求索,32年来,秦发忠一直以木为纸,以凿为笔。在秦发忠看来,他雕刻的不是木具,而是祖先与神明,每一次下刀,都有无数双眼睛看着他。古老的手工技艺不要断在这个时代是他最大的心愿。

原创: 宁坚 中国人的一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