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影视作品中,中美合作所被描写成一个血腥恐怖的集中营,一个美蒋特务勾结专门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杀人魔窟。1960年代初,重庆市博物馆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合编了一本小册子,名字就叫《杀人魔窟“中美合作所”》。其实历史上真实的中美合作所并不是杀人魔窟,而是抗战期间中美两国政府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协同作战而建立的军事情报合作机构,其全称是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抗战胜利后撤销。中美合作所既不是监狱或集中营,也没有参与过国民党当局关押、审讯和屠杀政治犯的活动,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对它的描写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

中美合作所并不是杀人魔窟

戴笠(前排左三)和美方人员在重庆的合影

因为军统局曾成功地破译了日军轰炸珍珠港的电报,所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就开始考虑与中国进行电讯侦译方面的合作,并搜集日军在中太平洋沿岸及沿中国海岸的军事情报和这些地区的气象、水文资料。中国方面也希望引进美国先进的情报器材和特工训练方法,以期在对日心理战和在敌占区进行破坏活动等方面有所突破。基于这种考虑,中美两国军事情报机构于1943年4月15日在重庆正式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中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胡世泽、军统局副局长戴笠、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鲁思、海军部情报署代表梅乐斯等中美两国政府官员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美合作所的办公及训练地点设在重庆近郊的歌乐山一带,包括梅园、白公馆、松林坡、杨家山和五灵观等地。合作所由戴笠任主任,美国海军中校梅乐斯任副主任,下设人事、情报、作战、通讯、气象、侦译、研究分析、心理作战、行动、交通运输和总务、会计、医务组和秘书、翻译两室,正副参谋长、主任秘书、组长等职由中美双方人员分别担任。中美合作所还在昆明、贵阳、福建设立了办事处,最盛时全所共有美方人员约500人,中方人员1000余人。

中美合作所并不是杀人魔窟

美方情报人员在特工培训班授课

中美所从成立起到结束,前后共举办过20多个各式各样的训练班,所有技术方面的课程均由美国教官担任,完全按照美国训练特工的方式进行训练。成立最早的是气象训练班,由于美国海、空军急于要掌握中国大陆的气象材料,故气象班在合同未签订前便已成立。气象班先后办过4期,专门训练有关气象测量方面的一些技术人员,学生大都来自军统各地的无线电训练班,每期30到50人不等,毕业后都被分配在各地的气象部门工作。中美所举办得最多的是“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这些班都是由戴笠兼主任,美方只派总教官和教官,学生系由军统所领导的武装特务部队里调来,受训完毕由美方负责按人数配发美式武器和装备。训练的内容主要是美式武器的使用及爆破术、侦察术、游击战术、登陆战术的应用,受训时间大都是三个月左右。对此,曾担任过训练班负责人的文强先生回忆说:“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的训练内容,外间误传是施行一套神秘的特务训练,实际上则完全是为对日军作殊死战斗,训练在前方或敌人后方对敌人进行破坏、狙击、活捉舌头的作战人员。”从1943年到1945年,中美合作所先后在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河南、绥远、福建、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开办了多期特种技术训练班,共装备、训练了50000多名中国武装警察。

1943年12月底,为协同对日作战,美国政府又派联邦调查局詹森中校率各类器材、训练专家30多人,携带测谎侦察器、强光审讯器等先进的特工器材来华帮助中方培训特种警察。1944年10月,中美所在五灵观举办了两期特警训练班,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该班课程比较复杂,除了侦察、审讯、指纹、痕迹、罪犯心理等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化装、拘捕、刑事实验、手枪射击、警犬使用、机动车驾驶等各种实用技术的教授。

中美合作所并不是杀人魔窟

中美合作所特训班

抗日战争期间,中美合作所在情报搜集、电讯侦破、密码破译起到了其他机构无法起到的作用。据参加起草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草案的军统局军事情报处少将处长鲍志鸿回忆,美国空军击落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其中就有中美合作所中国特工人员的功劳。中美合作所建立的一些气象工作站、观测哨等,为美国海、空军在太平洋区域对日作战提供了系统、准确的气象情报,使其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在中国沿海的美潜艇攻击敌海军的惟一情报来源。另外,中美合作所还对日军展开了心理战和经济战,经常利用秘密广播对日伪广播电台进行干扰和反宣传,在日伪军中制造恐慌情绪,以瓦解日军士气,并大量印制汪伪储蓄券假钞偷运到沦陷区,收购日货与沦陷区物资运回大后方,严重扰乱了日伪的金融秩序。

1945年日本投降后双方合作停止,1946年5月,美方与军统局签署了“结束协定”,来自美方各个系统的工作人员全部回国,中美所所遗留的房屋、物资大都由军统局(后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接管。


200万种商品,最低价格,疯狂诱惑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