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有着悠久的艺术品制作历史,制作艺术品的诸多方法,也成为了华夏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对外的“不传之秘”。可是您可能不知道,京城居然发生了一次“景泰蓝泄密事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在北京游览过的读者都知道,在京城的各大小店铺中,都会摆放几件景泰蓝工艺品,它似乎成为了京城独有的特殊风景线。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它是华夏一种著名的金属工艺品,其品相与制作工艺在明代景泰时期最为辉煌,由于其精美异常,故此才得名。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是利用铜丝的柔软性,用铁镊子掐出合适的造型,并在其内部进行点缀釉色,之后通过高温烧制才能成型的特殊器物。作为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具有着极强的观赏性,也是华夏历史中灿烂的文化瑰宝。

景泰蓝作为一项非常古老的技艺,它的制作工艺一直是秘密,甚至在制作景泰蓝时,工匠们都要分批完成所有步骤。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独立制造出一件景泰蓝器物。由此可以看出,景泰蓝的秘而不宣还是有着自己独到方法的。此时有读者就会好奇,景泰蓝的制作步骤究竟有多神秘呢?我们可以细致地来看一下: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景泰蓝的制作需要用到铜丝,而掐制铜丝是需要极高技巧的,不仅要做到临摹图案逼真,还要考虑到图案的立体效果,毕竟它是需要粘接在铜胎之上的。

我们都知道,古代并没有电焊,故此铜丝粘接铜胎时的粘合剂配方,也就成了一个大秘密。您肯定想不到,粘接铜丝时所用的粘合剂居然是一种中药,它的名字叫白芷,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据制作景泰蓝的工匠回忆,只要将白芷碾成粉末,再加入适当的水,就可以变成黏稠的胶水。白芷胶不但粘接牢固,而且还可以在粘错时方便取下。在制作景泰蓝时,工匠们之所以会将蓝釉点在铜丝中,就是为了避免在烧制过程中器物出现混色的现象。除此之外,为铜丝点蓝还有不少门道,讲究“边点边烧”。即用铜丝锤制的小铲,一铲一铲的将蓝釉填在铜丝之间的缝隙中,直至铜胎全部上满釉色后,放到900摄氏度高温中烧制。烧制完成后将其取出,继续依照以上步骤反复进行数次,如此才能让蓝釉有鲜明的层次感。

在景泰蓝烧制完毕后,铜胎上的蓝釉会凹凸不平,影响器物整体美观度。此时就需要用到粗砂石对其进行磨制,粗砂石具有较高的粗糙度,同时也不会伤害器物整体的光泽度,可以将不平整之处全部打磨光滑。这还远远不够,磨过之后的景泰蓝器物,还需要回窑重新烧制。随之而来的是精细打磨阶段,即用磨刀石水磨与椴木炭精磨。磨刀石自不必说,椴木炭为椴木烧制成的炭,其表面纹路极为细腻,可以将细小的糙痕全部磨平,是打磨景泰蓝器物的不二之选。打磨后的景泰蓝器物算是彻底成型,再通过必要的镀金工艺加工,整个制作过程才能算结束。

以上三种工艺流程,都称得上是“技术活”,任何一名工匠,没有30-40年的制作经验,根本无法掌握其中要领,正因如此,它们也成为了制作景泰蓝的“重要机密”。上世纪80年代时,我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各地厂方企业都在大量吸引外资,准备将企业做大做强。京城的景泰蓝厂成立于50年代,厂中生产的景泰蓝以“质量好,价格低”驰名中外。为了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厂内领导也在积极筹备吸引外资的各项事宜。没过几天,有几个“外商”便打着“投资考察”的幌子,前来厂内参观。厂方为了能够展现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便在参观期间为“外商”进行了景泰蓝制作步骤的详细讲解,甚至还专门花高价为其配了几名翻译。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几位“外商”并不是来投资的,而是来“偷艺”的。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外商在偷学景泰蓝制作工艺细节后,在本国成立了景泰蓝厂,并改名为“七宝烧”以更低的价格迅速抢占景泰蓝市场,终于让京城景泰蓝厂陷入到 不利境地,这就是著名的“景泰蓝泄密事件”。京城景泰蓝厂的由盛而衰,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技术保密很重要,只有让自己做得更好,用雄厚的实力立足于市场,才是真正的王道。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