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孩子的这种习惯性的逃避,只会不断加剧他们的恐惧。这两种观点各有千秋,而且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孩子在出生之后会有害怕某些事物或情况的倾向,某种刺激在后天的经历中对儿童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的时候,害怕的倾向就会转变成对这种刺激的特殊恐惧。

什么是特殊恐惧症?

特殊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的孩子只对某种特定的对象产生恐惧,而且心中总是充满无力感。

特殊恐惧症是对某种特定事物或情景感到恐惧的症状,如对飞机、电梯、蜜蜂、狗等感到恐惧。在儿童的潜意识中,他们会认为这些事物或情景充满了不安全的因素(电梯可能会坏,蜜蜂可能会蜇人等)。

所以他们只要看到,甚至听到让他们感觉恐惧的事物或情景,自然而然地就会感觉恐惧,情绪会随之出现波动,行为也会变得异常。

比如下面的这个小故事:

可可是一个十分开朗的男孩子,平时很喜欢跟人说说笑笑,见到长辈的时候也会非常有礼貌地和人打招呼。可是只要一走到电梯门口,他就会变得十分严肃和紧张。一旦进入电梯,他的样子更加让人担心:面无血色、双手颤抖,整个人靠在电梯上,好像要散架一样。如果不是因为住在28层,可可肯定会选择走楼梯上下楼,对于可可来说,每次坐电梯都是一段痛苦无比的旅程。

其实,可可并不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对飞机、汽车之类的交通工具,他并不会畏惧;对蛇、老虎之类的凶猛动物,他也不会产生像坐电梯那样的痛苦感受。可可的父母知道他有这种症状,也一直想办法帮他解决问题,可是可可始终没能摆脱这个困境。其实可可也知道自己的恐惧毫无必要,可是他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无论给自己怎样的心理暗示,都无法消除自己内心的恐惧感。

可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患上了特殊恐惧症。

孩子对某些特定事物产生恐惧感,这种表现可能是“特殊恐惧症”

对于没有类似经历的人来说,可可的这种恐惧似乎有点匪夷所思,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像可可一样患有特殊恐惧症的人并不是非常少见。

相关的数据表明,大概60%的成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类型的恐惧心理,而真正被确诊为患有特殊恐惧症的人大约占这一群体的11%。而且,特殊恐惧症的女性患者会比男性患者多一些,患者恐惧的事物则是五花八门的,难以详述。

特殊恐惧症具有某些普遍的共性。比如,特殊恐惧症只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特殊恐惧症的严重程度远超一般恐惧,其破坏力也更大等等。特殊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但从其本质上说依然是恐惧,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情绪变化。

特殊恐惧症本身一点也不特殊,而是说遭遇了特殊恐惧症的人们害怕的是某种特殊的客体或者情境。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类:

(1)动物和昆虫恐惧症:比如害怕蜘蛛,甚至看见“蜘蛛”两个字就头皮发麻、全身僵硬;

(2)自然环境型恐惧症:比如害怕打雷闪电,每到雷雨天气就瑟瑟发抖、寝食难安;

(3)情境型恐惧症:比如害怕封闭的环境,或者是自己独自一个人待在某个地方;

(4)血液-注射-外伤型恐惧症:比如害怕看见小孩子擦伤的膝盖,以及害怕打针等等。

除此上面的例子之外,常见的恐惧症还包括恐高症、黑暗恐惧症、拥挤恐惧症、火焰恐惧症、疼痛恐惧症、立交桥恐惧症、飞机恐惧症,以及牙医恐惧症等等。

孩子对某些特定事物产生恐惧感,这种表现可能是“特殊恐惧症”

特殊恐惧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特殊恐惧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是先天性的,另一种则认为是后天习得的,两种说法各有千秋。

对于特殊恐惧,有些孩子深有体会,但是要说出恐惧的原因,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给出答案。这种未知感,会在无形中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让孩子承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关于特殊恐惧的起源问题,有两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特殊恐惧是先天性的,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对某些特定对象感觉恐惧;第二,特殊恐惧是后天形成的,是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中产生的。

这两种观点各有千秋,而且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孩子在出生之后会有害怕某些事物或情况的倾向,某种刺激在后天的经历中对儿童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的时候,害怕的倾向就会转变成对这种刺激的特殊恐惧。

在这两个观点之中,第二种观点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因为很多事实已经证明,在某些情况下,恐惧是后天产生的。比如,被狗咬过的人,看到多小的狗都会觉得恐惧;曾经落水的人,只是站在岸边都会觉得心惊肉跳等等。

孩子初次见到特殊恐惧的对象时,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他们内心的恐惧感被激发出来,在这之后,只要遇到与恐惧对象相关的事物,特殊恐惧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孩子对某些特定事物产生恐惧感,这种表现可能是“特殊恐惧症”

比如下面的这个小事例:

小雯对黏滑的动物十分反感,一看到黏糊糊的动物,小雯就觉得浑身难受。

这其实没什么,毕竟很多人对青蛙、泥鳅、鲶鱼之类的动物都会心生厌恶。可是,小雯对青蛙的恐惧有些超乎想象。

只要是青蛙可能出没的地方,无论是池塘,还是树林,小雯绝对不会涉足。更糟糕的情况是,她只要听到“青蛙”这两个字,就会变得焦虑,整个脸都会扭曲起来。万一哪天她不小心与一只青蛙“邂逅”,她必然会发出惊天动地、撕心裂肺的尖叫声,令同行的人以为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

对于小雯来说,这种恐惧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障碍,不仅让她自己痛苦异常,也让身边的人饱受惊吓之苦。

小雯也不知道自己对青蛙的恐惧源于何处,倒是母亲的一番话给出了答案:“小雯两岁多的时候,我们有一次带她去游玩,正在野餐的时候,一只青蛙突然跳到了她的身上,从那之后,她就对青蛙产生了极端的恐惧。”

小雯的经历带有普遍性,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受到特殊恐惧对象的刺激才会对其产生极度恐惧,并长期遭受其折磨。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意外、一个突发的状况,都可能引发儿童强烈的、非理性的恐惧,而引发这种恐惧的意外、状况,往往会成为儿童长期恐惧的对象。

孩子对某些特定事物产生恐惧感,这种表现可能是“特殊恐惧症”

后天产生特殊恐惧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恐惧只能用先天而来的观点进行解释。比如:

有些孩子怕蛇,即便没有接触过,对蛇也有一种特殊的恐惧心理;有些孩子恐高,虽然父母并没有带他们去过高处等等。

可见,对于孩子的每一种特殊恐惧,都不能简单地从某种单一的机制去理解和研究,只有将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才能更加准确地找到孩子特殊恐惧的诱因,为帮助孩子战胜这种恐惧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帮助孩子战胜特殊恐惧症?

特殊恐惧的形成或许只需要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可是要将其从孩子心中驱走,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要坚定地与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特殊恐惧,正视并最终战胜它。

特殊恐惧一旦形成,就会立刻变成一个威慑力十足的“现实存在”。

即便有些特殊恐惧只是孩子想象的产物,现实中根本没有存在的可能,它们也仍然会在孩子的头脑中产生极大的威慑力。

实际上,让孩子饱受折磨的特殊恐惧并非那么顽固不化、难以克服。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手段,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正确认识恐惧、接受恐惧、直面恐惧,那么孩子就能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会慢慢摆脱恐惧的困扰。

孩子对某些特定事物产生恐惧感,这种表现可能是“特殊恐惧症”

曾经看到这么一个关于恐惧症的小故事,故事中的妈妈是这样帮助孩子摆脱恐惧症的:

艾伦对小丑有一种十分恐惧的感觉,这已经成了他和爸爸妈妈的一块心病。

小丑那滑稽的装束和扮相,以及引人发笑的动作,往往能够让人感受到轻松和惬意。可是对于艾伦而言,小丑脸上的油彩、奇怪的发型,总是给人一种十分恐怖的感觉。

他不知道小丑装束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也不知道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这种猜疑和无助感让他感到深深的焦虑,看到小丑就会感觉万分痛苦。发现艾伦的痛苦之后,妈妈开始采取措施,帮助艾伦接受恐惧,接受小丑。

妈妈带着艾伦到马戏团看表演,当小丑出场的时候,艾伦表现得十分恐惧,妈妈并没有因此而带着艾伦离开。她紧紧地抱着艾伦,用行动告诉艾伦自己会保护他。然后,妈妈指着小丑说:“他叫埃布尔,你看他的衣服多漂亮啊,像鲜花一样艳丽;他的眼睛那么大,像布娃娃一样;他脸上画的油彩是一种颜料,就像你画画用的颜料一样。”

这时,埃布尔来到了艾伦面前,向艾伦招手致意。艾伦仍然感觉恐惧,情不自禁地往妈妈身上靠去。妈妈对埃布尔说:“埃布尔,我知道你很善良,可是你的身材太高大了,我有点害怕你。”妈妈对小丑的恐惧,让艾伦有了一些认同感,减轻了他的心理压力。

在这之后,妈妈会不时地带艾伦去看马戏表演,而且会在家中自己扮演小丑,让艾伦和自己进行一些互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艾伦对小丑终于不再那么恐惧了,和妈妈去看马戏表演的时候常常会被小丑逗得哈哈大笑。

想要帮助孩子克服特殊恐惧,首先要将他们的恐惧激发出来,让孩子从正面接触恐惧,并认识恐惧。

孩子对某些特定事物产生恐惧感,这种表现可能是“特殊恐惧症”

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们在恐惧时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逃避的念头。虽然逃避无益于孩子永远摆脱恐惧的魔爪,可是与直接面对恐惧对象相比,这种短暂的解脱感显然更加具有吸引力。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孩子的这种习惯性的逃避,只会不断加剧他们的恐惧。对于父母来说,陪伴孩子一起直面恐惧,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只有与孩子一起驱散心中的恐惧“恶魔”,才能让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重获健康的心理。

小结:

作为父母要理解孩子们的恐惧心理,不要加以斥责,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支持和鼓励孩子去接受各种的考验,让其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培养顽强、沉着,勇于面对困难的性格,这样对恐惧症有很大的好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