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之后,在国力日渐强盛的背景下,日本逐渐向外扩张,试图用武力重构东南亚国际秩序。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这一次,日本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中国的东北。

到了1905年4月,日俄战争接近尾声之际,时任盛京将军的增祺回乡丁忧。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由谁来接任盛京将军一职,成为摆在清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对时局的分析和内外关系的仔细考量,清政府选用赵尔巽担任这一职务。

众所周知,虽然在咸丰、同治以来,清王朝对待满汉大臣的区别已经日渐淡化,但是盛京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盛京将军一职自来是正一品,直到乾隆年间才降为从一品的官职,是统辖奉天的最高行政长官。清王朝能够将这一职务交给一介汉臣,足见赵尔巽在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中的分量。

赵尔巽,1844年生,字公让,号次珊,汉军正蓝旗出身,奉天铁岭人。同治年间高中进士后,历任安徽、陕西、新疆、甘肃等处官职,是晚清王朝最倚重的封疆大吏之一。

自接受这一任命后,足足准备了两个半月才动身赴任。当时日俄之战即将结束,俄国大势已去,在局势清晰后,六月十九日,赵尔巽正式离京赴任。自四月初四日接受任命以来,到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里,赵尔巽为做好上任准备殚精竭虑,期间遇到了各方阻力。

赵尔巽

在这一艰难的过程中,体现的是清王朝在日俄战后所面临的处境,也可以看出在此时的国际关系中,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艰难抉择。

当时的奉天几经炮火浸没,百废待兴。战后重建首要事宜就是网罗人才,赵尔巽深谙此道。为了尽快重兴各项机要事务,赵尔巽共向朝廷征调26人。这些名单中,除了当时已被革职的史念祖外,朝廷全部应允。

但在这26人中,大多是各级政府的在职人员,因此想要调用这部分人员,清政府的允旨只是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其上级部门的意见。而清王朝的态度并不明确,根据各位大臣的争议而左右摇摆,因此选调人才的沟通过程就尤为重要。

为了得到最大的支持,赵尔巽亲自与部分调用人员的上级沟通。比如为了调动金还、熊希龄,赵尔巽亲自拟稿“奉事至急,实在乏才,或金或熊,请调其一”致电湖南巡抚。其实在这些人当中,如果赵尔巽调用的是自己的门生故吏,那么各端方了解其中的亲密关系,一般都不会阻挠。

除非要调用的人处在非常重要的职位,上司自然不肯放人。清廷的态度又摇摆不定,赵尔巽少不了颇费一番功夫。比较典型的有光绪年间的进士,当时因避嫌被清廷派往广西任命为南宁府知府的王人文。

当赵尔巽申请调用此人时,虽然清廷已经授派其前往广西,但还是应允了赵尔巽的要求。不过广西巡抚李经羲收到消息后不愿放人。赵尔巽以王人文尚未上任无经手事宜、广西众官员多人可堪此职、奉天办事无人三个理由力争,但清廷最终还是没有允准。

当时王人文自身更想投入赵尔巽麾下,在赴任途中尚自写信表明心意,但赵尔巽回复说“万无开理,只可前进。候机,勿两误。”果然,几个月后,锦州府知府一职开缺,赵尔巽再次奏请调用王人文,终得允准。

而对熊希龄的征用,也是十分不易。熊希龄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戊戌变法期间为陈宝箴父子效力,变法失败后,也因此获罪。

清廷将其革去原职,交由地方查办。此人虽然被清廷弃用,但却颇受赵尔巽赏识,此番奉命镇守奉天,赵尔巽向朝廷请调熊希龄,他当时的上司倒是愿意成全,清廷也允准了,可是就在准备动身上任时,熊希龄又奉清廷命令,随同端方去往东西洋各国考察。途中赵尔巽一再催促,熊希龄本人也十分焦急。但是等他回国再赴任时,已是一年半以后了。

除了身处要职的人不便调用外,赵尔巽请调的人员中还有被朝廷革职,但他本人十分欣赏的人员。当时清廷目光守旧,要选调这些人也要颇费一番波折。

曾任广西巡抚的史念祖,因对赵尔巽有知遇之恩,后来赵尔巽曾念其旧恩,有曾经经历过战场烽火,想要启用此人,却被清廷拒绝。此番赵尔巽以其“少习军旅,久更大任,于内政外交皆阅历有得。其宅心之缜密,”再次申请,几经奏请,朝廷终于同意任用。

除了上述人员,赵尔巽还选调了一些素来有才能声望的人才。这些人才的网罗过程艰难,但幸好除了个别人员,其他的大多被他收用。这些人成为赵尔巽重建陪都的重要班底,后期都成为奉天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中的重要人物。

然而即便这些人员已经到位,奉天的重建还是艰难重重,所需要的大量人才依然空缺。熊希龄曾经直接说出这一问题:“惟此间可虑者,人才消乏。随经次帅奏调多人,而皆为各省所扣留。从前候补者,多属被议报效之流。近时则以天寒路远,来者亦非上品。前途大为可忧。”其中的次帅自然就是指赵尔巽,这段话,说尽了赵尔巽在人才匮乏时的无奈与担忧。

除了对人才的需求,重建资金也是赵尔巽急需解决的问题。原本就在户部任职的他对全部各省的财政情况了如指掌,对于清廷的窘境更是了然于心。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也为了不让清廷背负过重的负担,赵尔巽主动请求,从各省处拨款,作为重建陪都的费用。

清廷看到他这一态度,自然不会不允。当各省得到赵尔巽的筹款消息时,纷纷表示理应为国效力,愿意出手相帮。他们表明态度,各自主动认领不同金额。然而态度虽然如此,认领的金额却也是赵尔巽需要沟通的事情。

各省的情况不一,身处户部时,他就对此情况相当了解。然而有的省份主动慷慨奉献,有的却只愿出小力承担部分。当时的分布情况是这样:湖北允诺出资20万两,湖南、广西、江宁分别允诺出资10万两;山东出资4万两;江西、安徽、山西各自允诺3万两;河南、陕西允诺出资2万两。这些省份当中,有的实力雄厚,却出资甚少;有的并不宽裕,但是倾尽全力。

一番衡量之后,赵尔巽再与各省份逐个沟通。对于前者,他不再多说,只表示感谢;而对于后者,赵尔巽就再次协商,希望多筹备一些款额。沟通过程中,赵尔巽再三协商,身为一介朝廷重臣,此时的表现几乎接近于讨价还价。

比如陕西的2万两,赵尔巽就认为与其实力相差太大。他致电陕西端方,“东事关系全局,百端悉赖财政。昨蒙召对,谕向各省筹开办经费。我公伟略公忠,诏肯相助。祈示成数,以便入告,并乞勿在十万以下,至恳。”

作为朝廷重员,这一言辞姿态已经相当低,但是陕西误以为这是每一年都需要资助的数目,只答应2万两。赵尔巽再次致电解释,并说明不敢常年劳烦各省,这只是重建奉天的一次性费用,陕西才稍稍放松,但最终也只是允诺了4万两。

之后赵尔巽没有再次追问,向陕西、安徽等省份表示了感谢,在他看来这些省份已经尽力。而对于一些更有实力的省份,赵尔巽的态度就比较强烈,希望对方追加款额。比如江西巡抚起初答应的3万两,赵尔巽就先致电感谢,再表示希望其追加。

几经讨价还价,最终江西终于同意追加了两万两。这些费用都来之不易,最后经过几轮磋商,赵尔巽总共从各省处筹得资金100万两左右。这笔钱对于战后重建奉天的需要来说还相差甚远,赵尔巽深知奉天的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再无财力,因此余下的部分必然要从朝廷处拨用。

几经计算,赵尔巽上奏折,希望朝廷拨款100万两。为了减轻清廷的负担,赵尔巽提出这一款项只是暂时借用,待奉天重入正轨后再奉还朝廷,清廷同样允准。

几经周折,赵尔巽终于筹得白银200万两。虽然这笔钱远远不够各项财政支出,但是对于短期内的困难来说,已经让赵尔巽从容很多。

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尽早预筹战争善后对于当时强邻环伺的清廷来说尤为重要。当时日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赵尔巽多次派遣人员去前线打探战况,密切关注局势。同时他频繁的拜访日俄驻华公使,商讨恢复主权的相关问题。

为了处理善后问题,赵尔巽广开言路,征求各方意见。除了派人去前线了解战况,他还广泛征求奉天当地官员的意见,力求对奉天局势把握精准。此外,四月十一日,赵尔巽直奔天津,与袁世凯关于奉天事务商讨两天。

五月二十二日,赵尔巽第一次关于奉天重建上奏朝廷,七日后,他又面见帝后,商讨日俄战争结束后的驻防问题。六月初八,赵尔巽再次赶往天津与袁世凯商讨奉天事务。直到上任之前,赵尔巽终于形成了到任之后的施政大纲。为了减少来自日方的阻力,赵尔巽多次参与外交活动,从而了解日方外交政策,促进感情交流。

赵尔巽在赴任前的种种准备,和面临的重重困难,其实是当时清廷处境的一个缩影。他所面临的困难正是由于清廷国力的衰弱,了解赵尔巽的这些准备工作,从中就可以看出晚清的财政状况和艰难处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