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点近代史是中国的屈辱史,公众人物对这段历史的探讨本来就需要谨言慎行,日本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罪行牵动每一个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在野史上有两个人物起到了劝说的功能,第一个人是当时八大胡同的青楼名女赛金花,和当时的八国联军的总司令瓦德西有亲密往来,赛金花经常劝他不要实施惨烈的手段,挽救了一些中国人的性命,故宫的保存也有她的劝说。

演绎过多部中国近现代历史剧的演员赵立新因为在微博上询问为什么八国联军要火烧圆明园,为什么放过了紫禁城?是忘了还是没带打火机。两天之后再次发出疑问,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烧掉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

网友留言,他们是准备占领并统治,而不是掠夺。有人提出《故宫南迁》中记录了当时故宫在入侵北京之前,爱国人士已经把故宫内的文物打包经过多次转运收藏在重庆和昆明,之后又运回到北京,而不是当时日本人的善心。赵立新老师表示不太信服这样的说法,还有大物件没运走,无论高低都有价值。

这样一来一往的历史问答引起了网友们的不满。对赵立新的质疑主要在两点。第一赵立新有硕士学位,还在中戏任教,出演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近代史剧《走向共和》,之后还参演了《中国往事》,《辛亥革命》,《血色沉香》等多部近现代背景的年代戏,一直标榜清高的儒雅文化人的人设是不是要崩塌?

第二点近代史是中国的屈辱史,公众人物对这段历史的探讨本来就需要谨言慎行,日本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罪行牵动每一个中国人的敏感神经。文字没有语气,但是历史是有温度的。也许赵立新老师只是想了解历史探讨历史问题,但是网友的敏感主要来源于这段历史的惨烈,和赵立新老师和网友的讨论中对历史的调侃,和赵立新老师的瑞典国籍。

这个问题不至于上升为日本洗白的程度,只是公众人物不适合用轻松的语气来探讨这段历史,确实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

对于当时八国联军为什么火烧圆明园,而故宫却绕过此劫,野史和正史有不同的方面解读。八国联军踏进北京城的时候,慈禧从后门仓皇而逃。八国联军本来想对紫禁城和圆明园采取同样的火烧手段。在野史上有两个人物起到了劝说的功能,第一个人是当时八大胡同的青楼名女赛金花,和当时的八国联军的总司令瓦德西有亲密往来,赛金花经常劝他不要实施惨烈的手段,挽救了一些中国人的性命,故宫的保存也有她的劝说。(内容来源于《鱼羊野史》第四卷)

《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

第二个人物是一个叫做川岛浪速的日本人,他的身份是翻译,当时劝说各方力量放过故宫只是为了日本之后能够在中国得到长久的利益。清朝的王爷善耆却对川岛浪速感恩戴德,还把自己女儿送给他当养女,也就是后来的日军女特务川岛芳子。更多历史学家的解读是当时的八国联军只是想把中国变成一个木偶而不是毁灭。

我们在初高中的历史课本上都学习了八年抗战的历史,铭记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要求。南京大屠杀的遇害人数不单单是数字而是生命和同胞。在高中历史课本的小字部分(小七的高中时代,现在应该已经改版),两个日本士兵玩“百人斩”的游戏,把中国人的生命当成了游戏的赌注。这两个人的游戏被曝光是因为日本前线的记者采访了这两个人,为他们歌功颂德,文稿登在日本报纸上。

日本在宣读投降书的消息通过广播扩散到全国,当天的报纸被抢得精光,甚至有人愿意出五百大洋买一张号外当作收藏。梁思成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有关于当时的记载,当时正在和朋友聊天,这个城市怎么忽然亮了起来,重庆当时所有的探照灯全亮了,然后鞭炮齐鸣,所有人都冲到大街上,冲进欢乐的海洋。好多大教授都喝多了,所有的鞭炮都卖光了,酒也卖光了,人民太欢乐了。经历了所有的压抑,悲痛才有这样的舒展。(内容来源于晓松说的历史上的今天)

赵立新老师到底是历史立场的错误还是公众人物言论被放大的弊端,每个人心里的衡量都不一样。公众人物确实需要谨言慎行,网友们的笔诛口伐不是因为赵立新老师对历史问题的探讨,而是和他人议论历史时候的态度,希望是大家的误解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