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翡翠玉石的雕刻工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因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审美理念的传递,逐步形成了四大玉雕派系,即:北派、扬派、海派,以及南派玉雕风格。“南派”玉雕,是以广东、福建一带的玉雕工艺为主,因其长期受竹木、牙雕工艺与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在镂雕、高端翡翠的雕刻上独树一帜,其造型灵动、工艺玲珑,由此形成独特的“南派”玉雕之风。

《轮回之美》

天人合一 巧夺天工的雕刻之美

历史悠久的玉雕文化,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符号象征,亦是华夏民族文化发源之所在。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从不吝啬对玉雕文化的溢美之词。如有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诗云:“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亦有南宋文学家陆游赞其:“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今天,叹其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东方哲思的意蕴之下,所承载的大国情怀之美者,更是不胜枚举。

心中有山水自在

雕刻,是一门造型艺术;而玉石雕刻,则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刚柔之观念所形成的文化精神与造型艺术。先人的智慧与巧思,赋予玉石雕刻无可撼动的精神信仰,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特有的儒释道思想,只有经过匠心独运的雕琢工艺才能够尽情地绽放于世。

据悉近年,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出土大量玉璧、玉环、玉珠等玉器文物。这些文物经测定距今约9000年,属青铜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器。由此表明,我国早在8000年前不仅能够制作玉器,还在此地产生了东北亚地区的“用玉”中心。几经后世朝代的更迭与沉浮巨变,玉雕已形成今日大国文明之精髓、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专研之课题。

精琢珍惜

玉如人生,几经精雕细琢

翡翠玉石的雕琢,是玉石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块玉石要得以重生,需通过雕琢来换发其生命意义;一件翡翠珠宝要绽放其璀璨的灵魂,需经匠人之手,方可展示给世人涤荡心灵的艺术美感,由此洗尽百亿年之倦怠,展示出绝代风华的灵气与感染力。

众所周知,清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一座巅峰,也是古代玉器制作的最后辉煌,而有关记载将这最后的巅峰时代便定格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即通常所称的“清中期”玉器作品。在这段历史印迹中,玉器的设计、制作已经完成了康、雍以及乾隆早期由粗放向细腻过渡的蜕变,形成与之前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的设计特征与工艺特色,由此简称“乾隆工”。彼时,也涌现出许多赫赫有名的玉雕大师,如陆子刚、姚宗仁、郭志通等。

虽说乾隆时期的玉雕工艺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但事实上,在科技文化、普及教育不断进步的今天,在玉雕行业百花齐放的发展演变中,而今的玉雕文化产业,就工艺性而言已远远超过乾隆的鼎盛时期,当代翡翠玉雕大师更是层出不穷,其数量几乎超过了近百年来玉雕高手的总和。

伴随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翡翠玉石的雕刻工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因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审美理念的传递,逐步形成了四大玉雕派系,即:北派、扬派、海派,以及南派玉雕风格。

“北派”玉雕,是以京、津、辽宁一带玉雕特色形成的雕琢风格,主要受到皇室文化、中原儒家文化以及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具有大气恢弘、厚重沉稳,颇为擅长儒道哲学思想观的意境表达。“扬派”玉雕,是以扬州地区玉雕工艺为特色,其工艺精湛、讲究章法、造型秀丽古雅,其中尤以“山子雕”最具特色。“海派”玉雕,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玉雕艺术风格,以器皿(仿青铜器为主)之精致、人物动物造型生动传神为特色,其雕工细腻、造型严谨、讲究古今相传、兼具中西方艺术的美学理念,海纳百川具有强大的社会包容性。“南派”玉雕,是以广东、福建一带的玉雕工艺为主,因其长期受竹木、牙雕工艺与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在镂雕、高端翡翠的雕刻上独树一帜,其造型灵动、工艺玲珑,由此形成独特的“南派”玉雕之风。

博览古今华夏大地,无论是哪朝哪代、哪门哪派的玉雕工艺,好的翡翠玉雕作品,均具有用料干净、形态舒适、饱满厚实的特征。而料好仅是翡翠玉石经济价值的基础,论其艺术价值,雕刻的寓意和意境的表达更是玉雕匠人自我修炼的关键所在,这便需要他们在孤独漫长的岁月磨砺中,不断累积与提升自身的格局和高度,才能体现创作背后的良苦用心与创作者的文化底蕴。

在玉器的加工琢磨中,玉石的硬度越高,加工难度越大。因此,作为硬玉的翡翠,其加工制作比和田玉、寿山石、岫玉、绿松石等玉石的难度都要大。加之翡翠质地复杂、料性多变、色彩丰富,对雕刻的要求非常高。此外,翡翠的工艺讲究精细大气,奇巧创新,能否把缺憾瑕疵通过奇思妙想,纯熟地运用雕琢工艺合理利用颜色与质地的天然分布,将原料中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世人,留下其永恒的记忆与美好,是每一位琢玉匠人一生的追求与目标。

精工匠情 笑竹、陈伟用尽一生年华只为美玉

作品大成,修炼于点滴始末

在玉石雕刻过程,都需要切、磋、琢、磨这样几道工序流程。将其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选料、挖脏去绺、设计(画活)、粗雕(出大形)、细雕(精雕细琢)、微调修整,以及打磨抛光等步骤。

(一)选料

选料是玉石雕刻的重要开端,玉石中唯有翡翠玉料是带有较厚皮壳的玉石,是其他玉石所罕有的,所以翡翠选料要看雕刻师想要做成什么样的翡翠成品,不同的创作意图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玉石原料的选择,因此,原料的特征与加工用途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选择不好,对翡翠商人来说不仅浪费原料,加工出来也会亏本。

(二)解料

解料,即切料。切割翡翠原石是翡翠产业链条中最困难也最重要的流程。在玉雕行业中,解料是经验丰富的雕刻匠人的特有思考模式与技巧的体现。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可能性对石料内部进行判断。有些翡翠玉料切开之后可能非常平淡,只能简单加工,做一些常见的翡翠商品;有的却能够做出精美又具有收藏价值的翡翠精品。在开料过程中,一般先擦皮看玉石表面特征,如:看翠色的走向、裂隙的发育与走向、玉石颜色的分布状况、种水内外变化的分析与估计,以及原石的外形特征等。结合原石的整体状况与从业者的经验,加之玉石加工方向的考虑。最后,再决定整个原料更适合做摆件、挂件,还是做珠宝首饰。

事实上,值得一提的是,在翡翠的选料与开料的过程中,业界更多的谈资是有关翡翠赌石市场的一种常态现象。这种神秘传奇的交易方式由来已久,据悉,早在300多年前,缅甸人就已经开始从事翡翠赌石的行当,今天仍旧被业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三)用途定位与设计

在进行翡翠设计雕刻前,应该先对翡翠原料进行定位:若翡翠原料的种水色均为上乘,便适合做翡翠手镯,因为翡翠手镯对材质的要求非常严格,其收藏价值也比其他小件翡翠首饰要高出许多。若翡翠原料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征,便可巧妙地运用其特性设计创作翡翠雕件的图案,如巧色的处理、天人合一的场景、人物的设置等。以此最大程度地突出翡翠的颜色或种质。此外,在对翡翠原料进行审视定位的过程中,如何合理避开或去除杂质,也是考验雕刻师的一个关键问题。尤其在创作以人物为主题的摆件的时候,人物的面部必须要采用质地干净,没有瑕疵的翡翠原料,同时,人物造型的比例大小也要合理地呈现于玉石之上,在此基础上避开或去除影响整件作品的瑕疵之处。

人生如意丰盛

(四)雕刻工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玉石雕刻文化可追溯至七千多年以前,华夏民族祖先以及后世的能工巧匠们,创造并不断创新了如此之多的琢玉工具与雕刻技法,使千百年来的玉雕文化深入国人骨髓,成为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不可替代的象征符号。而今,玉雕行业依然延续着如浮雕、透雕、线雕、阴雕、镂雕、圆雕等传统的玉雕技艺。

其中,就线雕而言,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间的玉牌便经常采用单阴线雕琢的手法。纯粹的单阴线雕刻技法具有极高的难度,由于画面上只有细细的线条,所以要求下刀(砣轮)和运动位置必须准确无误,每一条线都必须一次性完成,稍有任何一丝误差,就会造成设计图案的变形,导致整件作品的失败。之所以这种工艺具有极大的难度,也是鉴于当时琢玉工艺的落后所致。

精心选料留住美好

镂雕工艺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镂雕玉器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主要是呈现于片状玉石上用线锯“锼”出镂空的图案。虽然彼时的镂雕工艺原始粗陋,但其意义在于:早在新石器的晚期,就已经完成了玉器琢制对工艺制作难度的拓展。古往今来,镂雕在中国玉雕文化史中,始终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悉,镂雕的出现,至少在明代就已分化出两种设计目的:第一,增加了纹饰的立体层次感,属于美学装饰性的范畴。第二,为了剜掉玉料上的瑕疵所展开的必要手段。直至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帝起初非常痴迷于镂雕玉器,因此,为了取悦乾隆,清朝中期的镂雕玉器泛滥,玉器工艺的比例严重失衡,玉雕匠人们甚至不顾玉石本身的特质,非理性地跟风镂雕,终于使乾隆帝对镂雕玉器深恶痛绝,对这种谄媚之风严加斥责,至乾隆晚期,镂雕玉器便比较少见了。

今天,镂雕作为一种可塑性强、极具美学造型特色的工艺技法,已深受当今玉雕匠人们的喜爱并加以传承与不断创新。如台湾著名的玉雕大师叶金龙先生,便凭借其建筑学的专业背景与数十年深厚的玉雕技艺根基,以独创性的“超长、超薄、超细”的高难度特色,将镂雕工艺发挥至美学艺术的极致之态。因此,无论是浮雕、镂雕、阴雕,抑或线雕,纵观当下社会的玉雕大师们,他们立足于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跨界融合多门类艺术学科,对玉雕技艺展开广阔深入的探索与创新,毫无疑问地对中国玉雕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收藏爱好者在日常欣赏与收藏翡翠首饰之时,若看到小的雕刻件中溢满各种各样的花纹,那么花纹之下必有蹊跷。业内“无绺不雕花”的传统一直都是公开的秘密。此时,便需要收藏爱好者们仔细观察雕花之处,若瑕疵十分严重,就要仔细斟酌,即使雕花水平再高超细致,也会降低翡翠的收藏价值。不过,另一方面,也需要纠正翡翠爱好者们对翡翠完美性过于偏执的心理诉求。能够觅得一块完美无瑕的翡翠,往往需要可遇不可求的机缘,毕竟品质上乘的翡翠在当今市场中已非常稀缺。而雕花若能够美化一块尚好的翡翠原料之下的小瑕疵,那么它依然是值得收藏的翡翠佳品。

修行圆满玻璃种翡翠蛋面

(五)打磨工艺

翡翠雕刻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打磨,主要通过人工和机器抛光进行毛料出水,展现出翡翠光泽的最好状态,优秀的抛光师会审慎处理每个细节之处,整体作品经过技法纯熟的抛光之后呈现出更加饱满润泽晶莹的光彩。故此,好的抛光亦可看成一件翡翠作品美好所在的点睛之笔。

由此可见,翡翠加工的每一个步骤,都需慎重有加,才能够打磨出旷世珍品。在此过程中,每一次所遇见的琢玉师,均是璞玉成器这一道路上的化度之人。当一块跨越了亿万年的翡翠石料,在孤寂中历经岁月的沧桑巨变,在貌似冰冷坚硬的皮壳下,凝结着晶莹润泽的美好——我们如何用巧夺天工的雕琢技艺让翡翠涅槃重生,将人类的智慧与财富凝聚在玉石之中。这块用爱滋养的灵石,在雕琢中承载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感恩、体悟与期待。愿这场承载着中华美的翡翠雕琢之旅不虚一行,让我们在欣赏其化度十方的大美之时,亦使得身心愉悦,体悟疗愈当下人生。

李笑竹佩戴玉洁玻璃种翡翠套装

李笑竹,珠宝设计师、NGTC国家翡翠鉴定师、萨提亚心理治疗师。出生于翡翠世家,2007年—2012年,就职上海某私募基金公司,喜爱艺术收藏;2013年至今,从事珠宝玉石鉴定与设计,创立珠宝品牌“福雅真爱珍藏馆”。

撰文/李笑竹 编辑/刘丽鸣

摄影/福馆思思 图片提供/福雅真爱珍藏馆

请关注我们的淘宝展示店《福雅真爱珍藏馆》

搜索关键词“福

真爱,一生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