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问题就来了,比如有企业大张旗鼓地来学校做宣讲,学生投简历时却被告知由于不是211大学,几乎不可能被录用——这是把校招当做广告平台,莫非校方收了企业的“广告费”。企业为什么敢于极尽忽悠之能事,学生为什么在招聘中放飞自我——面对这些问题,处于主导权地位的校方,恐怕要承担起基本的监督责任。

春风十里,校招遍地。这是一年一度的“校招季”。

有媒体记者近日在江西、广东等地调查了解到,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面试过程中,存在两类“奇葩”现象:一是企业假招聘、强毁约、要求不定,应聘者遭遇“花式被坑”;二是学生刷经验、凑热闹、能力不足,企业也是“很受伤”。

校园招聘,好处是“送岗位上门”,且送上门的还是匹配度很强的岗位。如果企业和校方能真情实意,如果应届毕业生能恪守规则,应该是三方多赢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省了四处奔走;对于企业来说,省得大海捞针;对于校方来说,既切实解决了就业率的问题,还能在校企合作上更上层楼。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看起来“都挺好”的校招,可能也有千疮百孔的问题。企业假招聘、强毁约、要求不定,那么,这些挖坑设套的企业是怎么进得了校园的呢?学生刷经验、凑热闹、能力不足,那么,这些观念扭曲的求职作为是怎么在学生中成风习的呢?这两个问题换个更直接的问法,就是——校招中的“奇葩”现象,校方究竟“知否知否”呢?

校招不是社招,按理来说,应该是更靠谱、更规范的。道理很简单,校方本身对于校园招聘是有过滤机制的,换句话说,显然不是什么企业都能进来放喇叭招人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比如有企业大张旗鼓地来学校做宣讲,学生投简历时却被告知由于不是211大学,几乎不可能被录用——这是把校招当做广告平台,莫非校方收了企业的“广告费”?这些匪夷所思的乱象,当事学校岂能在背后摊手耸肩?

至于学生层面的乱象,刷经验也好,凑热闹也罢,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比如赢家通吃规则下,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成了“offer收割机”,这能怪学生吗?企业在发出录用通知前不应该“双向掂量”吗?至于应聘中的违规现象,比如代考等,倒是值得当事人和校方反思。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诚实信用都遵循不了,就算在求职上侥幸闯关,恐怕迟早也会折戟在人生的沙场。长远而言,正确就业观的构建,需要大学生在毕业前接受专业而系统的教育。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事实上,应届生就业压力仍是不容小觑的现实压力。近些年,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是“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再创新高”。应届生找工作,似乎年年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再加上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有人找不到工作,有工作找不到人;经济上的新业态新模式越来越多,而职能技能培养可能还尚未切换到与时俱进的模式。于此背景之下,如果校招不能很好解决高效率就业匹配问题,迟早是个多输的格局,亦会加大社会就业压力。

俗话说,“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校招的变形走样,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规矩。企业为什么敢于极尽忽悠之能事,学生为什么在招聘中放飞自我——面对这些问题,处于主导权地位的校方,恐怕要承担起基本的监督责任。该给两败俱伤的校招立规矩了,什么企业能进来招人,学生又该如何参与,出事儿了该如何追责,在厘清责权利关系的基础之上,不能缺位了合法的“江湖规矩”。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微信公众号“求智巷”(qiuzx03)联合发布)

作者 | 邓海建(国内知名评论员)

编辑 | 蔡寅霁

相关文章